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高二语文电子教材 > 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

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伶官传序篇1

邱龙涛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事件道理

盛衰之理盛(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926年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伶官传序篇2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官传序篇3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官传序篇4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熟读课文。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段2.积累相关词语。附: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熟读课文。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段2.积累相关词语。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释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四、讲析课文: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概括:盛衰在于人事。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XX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XX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明确:9XX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XX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如:《兴亡论》等。七、本文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课后练习题四

伶官传序篇5

译 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文言小栈

伶官传序篇6

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

★★★★观点鲜明,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和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第四段具体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和“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尾处,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字词部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名词作动词,考究

忧劳可以兴国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

而告以成功成功,形容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欧阳修诗词名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佳节,情侣相会,无论情还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不仅写行人越走越远,还写出了情思离愁越来越长,使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天的风吹着竹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思妇长夜不眠,听着这些声音,便产生了离愁别苦。拟人化的手法,触景生情之笔。

作者邮箱:

伶官传序篇7

第二十五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预习),提出自学提纲,教学中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

教学时数   安排两教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 (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官传序篇8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                                      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气而揖之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B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数十伶人困之B  天下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饥日已高D  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欤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D  何其衰也

E  其真无马耶

7.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8.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提问: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3、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提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提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5、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四、总结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五、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伶官传序篇9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记忆

  • 巴尔扎克葬词

  • 灯下漫笔(节选)

  • 1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特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

  • 14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

  • 12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12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

  • 11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 8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

  • 7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逝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

  • 6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 5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