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精选16篇)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3、体味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3、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但事件是什么呢?人物有哪些?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鉴于教案的重要性,下文精心准备了这篇20xx初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学生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119字),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难点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称呼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等;二是对文章中人物语言情味的体会及人物神态、心理的揣摩。但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和老师的引导点拨以及相关媒体的参与运用,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二、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三、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课中贝多芬中的任务介绍。如《罗曼•罗兰》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肖像

语言

性格

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体会行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行写作练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虽然是第一次踏上长清这块土地,但是,长清人的热情大方、质朴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咱班的一位身穿橘黄和黑色相间的上衣的男孩,他圆圆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也遮不住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让我在这个春暖乍寒的

了日子里,感到阳光的温暖,你们猜猜他是谁?

(生答)杨光!

哪一位是杨光?站起来我瞧瞧,你们是怎么猜到的?(生谈理由)

怎样才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呢?这一节课我们跨越时空隧道,去拜访一位世界文学巨匠,看看他是怎么作的。

二、新授:

(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或者向同学着重强调的字词。

2、用一句话表示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如:这是一个…………的聚会。

3、文学常识简介: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

(二)研读赏析

(导语):这几位文学大师倾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位都值得永远敬仰。

1、你最喜欢哪一位?作者莫泊桑是怎样刻画他们的性格的?

(提示:可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方法:找一名擅长漫画的同学上讲台划出四位文学家的肖像,学生根据漫画分析人物性格

教师以福楼拜为例:

肖像描写:

蓝色的大眼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语言描写:

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

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动作描写: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和讲一小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性格特点:博学善辩,热情好客、开朗豪爽。

以此为例概括其他三位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

都德:开朗活泼幽默健谈

左拉:沉默寡言坚毅聪慧

2、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表现的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

(同桌之间讨论,教师巡视、倾听、点播。)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下列内容:

准确的肖像描写

(1)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

(2)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3)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4)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补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5)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和性格。

(6)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7)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墨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8)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精彩的语言描写

(1)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2)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3)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

(4)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的脸上录打谈话的气氛

生动的行动描写

(1)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2)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

(3)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4)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物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

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纯客观描写:

“头颅不漂亮,肥胖的脸,近视眼。”

(小结):

(1)抓住了四位作家不同的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和以往的纯客观描写不同,作者在记叙、描写的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恰切的议论和抒情,这样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这位作家。

3、品味语言

(导语):文章写了四位作家,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靠得是作者在抓住人物最大特征和兼顾人物各自性格的同时运用了准确的语言。

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品读,可用“我发现用得好,好在”来回答。

(学生思索发言,教师适当点播)

如:(1)我发现“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的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用得好,好在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福楼拜热情万分,激情洋溢的神态。

(2)我发现“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中“迸发”一词用得好,好在用的准确而生动,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发出了火化。

三、拓展延伸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写咱班的一位同学,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

1学生写作。

2生读作品。

3问被写者满意与否?

4其它学生谈优缺点。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的《羊脂球》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4、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难点: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要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适当地插入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要好好体会。

一、人物画像,交流引读

1、画像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四位人物画像。

2、交流引读:

学生交流人物的外貌特点,教师引读: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二、自读积累,猜测感悟

1、自读积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2、猜测感悟:

(1)学生猜测多媒体出示的四位人物画像的名字。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并穿插这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情况。)

①莫泊桑(1850—1983)法国作家。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屠格涅夫的影响。一生写了近35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米龙老爹》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等。

②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早期作品(狂人回忆录)(十一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忧郁情调。1856年发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他的散文一直是近代法国散文的典范。

③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奠定在俄国文学中的地位,被放逐。1860年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了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影响巨大。

④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1871—1893年间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上的地位。其中著名的名著有(小酒店)《萌芽)(金钱)等。1898年发表《我控诉》一文,被当局流放至英国。

⑤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68年出版长篇小说(小东西)引起人们关注。长篇小说《雅克)(不朽者)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都是他的代表作品。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最后一课),其中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至今难忘。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3)启发学生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1)填写表格,试比较四人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比较描写: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于哪一方面?

讨论明确:福楼拜是主人,性格热情豪放,重点写他的动作;屠格涅夫博学多识,主要写他的语言;都德生性健谈,因此描写时是肖像、语言并重;左拉沉默寡言,重在描写他的肖像和动作。

(3)作者写人物的语言,为什么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讨论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品读赏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试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好处: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四、小品表演,互动释疑

1、小品表演:假如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正谈话时,莫泊桑来了,这时这四位大作家会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你们能合作表演一下吗?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新颖的问题,并在阅读中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本文作者抓住了四位大作家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写,今后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各有侧重地来进行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肯定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拓展延伸:

(1)出示莫泊桑头像,学生试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一下肖像描写。

(2)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三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

要求:①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②不少于400字。

(3)课外阅读这几位作家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II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III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当时欧洲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肖像、语言、行动特点的句子,思考这些名人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最想在家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进入情景,感知氛围。

1、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星期天福楼拜家的一场聚会。)

2、这是一个怎样的聚会?(充满学术气氛的、气氛热烈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充满生活色彩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志同道合的„„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众多的人物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哪几位?(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你能根据课文猜出插图中分别画的是谁吗?请说出你的依据。(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并依次给人物标上代号。)

生:A应该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

生:C是都德。文中提到“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C是图中胡须和头发是最多最长的。

师: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C是都德的?

生: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插图中除了福楼拜他的手势。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生:活跃、好动。

师:是啊,你看,一进来他就说个不停。(齐读第五段)

师:他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就能勾画出某人的轮廓?

生:他善于思考和观察。

师:而他眼中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生:“贪图享受、寻欢作乐”的。

师:可见他对于当时社会是什么态度?

生:痛恨。

生:厌恶。

师: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愤世嫉俗。都德的代表作《小东西》也就表现了一位破产商人的悲惨生活。

生:B可能是左拉。第八段中提到“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还有“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我觉得B比较吻合。

生:不对,B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仰坐在沙发上”,而左拉是“歪在”沙发上。相比较而言,B向后靠的幅度要比D来得大。所以B应该是屠格涅夫。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坐姿以外,屠格涅夫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生:还有“蓝色的大眼睛”“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

师:“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是怎样的?(因为屠格涅夫是背对大家的,所以在这里插入屠格涅夫的图像,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他的外貌特征。)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屠格涅夫和福楼拜是好朋友,但他们的个性是不同?他们的个性各是什么样的?

生:屠格涅夫是个内向平静的人。一件普通的事到了他的嘴里就带上了“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说明他非常善于思考也善于观察。

师:很好,福楼拜呢?

生:他是个热情外向、个性张扬的人。比如:朋友来了,“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又比如“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又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生:我反对。那是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但结尾“他分别送到前厅„„”,倒可以看出他对待朋友非常热情。

生:但佣人不是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文中用了“几乎”二字,和前面的“总”相结合,说明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屠格涅夫都会亲自为朋友开门的。因此我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反驳的同学嘟囔着说:“我又没说他不热情,只是最后一句话更能看出来嘛!”)师:同学们看得都非常仔细。那福楼拜还有怎样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客人“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络绎不绝,“以至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呢?

生:博学多识。“他可以用一句话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在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师:这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比喻什么?

生: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

师:福楼拜的思想可以跨越几个世纪,找到相似的事实或格言,可见他的确博学多识,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他的老师有什么态度?

生:敬仰。

师:此处用了“迸发”一词,和前文什么语句相呼应?

生:“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

师: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

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

师:正是因为他的热情好客,客人愿意来,更因为他是博学睿智的人,大家乐意来。“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愿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最后我们来谈谈左拉吧。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他很温和。在话被人打断时,他仍“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同时也很执着。

生:他“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外貌中透露着坚毅的性格。

师:对,左位个性温和,但在关键时刻同样也很坚强。在后来法国发生的的德雷福斯事件中,他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我控诉》一文,痛斥反动政府。结果被判刑,被迫流亡英国,并在那里去世。

四、总结积累,以文读人。

1、莫泊桑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几位大作家的音容笑貌,你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1、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他们会聊些什么?各自又有怎样不同的表情?请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2、查找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相关资料,思考莫泊桑为什么选择这四位作家进行具体描写,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阅读这几位作家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品味语言。

能力目标:能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习人物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练笔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1、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音乐,了解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今天我们来结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有关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18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3、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识记词语

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义愤填膺

补充词语:魁梧简陋魅力局促白皙捋胡子脚踝荒谬滑稽2

2、同学反复朗读

三、分析人物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同学回答,相互补充,明确:

(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博学善辩的人

动作描写的语句。“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

2、同学讨论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找出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

肖像描写的是“白的脸”。

语言描写是“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教师总结:这都不是一眼就能直接看出来的,因此作者的这种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我们同学作文也很有启发。另外,为什么我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能说出四位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因为作者莫泊桑抓住了四位作家的不同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精华积累

请同学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记下来。

四、作业——知识的拓展:

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写一小段人物群像描写。2—3人,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福楼拜————博学善辩、开朗豪放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7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一、导入  

莫泊桑之所以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得益于1873年受教于福楼拜,并因此组织了左拉、都德、龚古尔、屠格涅夫等名作家。福楼拜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更让莫泊桑的才能迅速进步。据说福楼拜曾

要莫泊桑对过路人进行语言素描训练,即用最概括的语言对不同的人进行素描练习,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莫泊桑终成优秀艺术家。今天,我们通过课文,领略一下莫泊桑人物描写与众不同。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2、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二、感知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

1、(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好客。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 

肖像描写:“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语言描写:“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5)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博学善辩的人。

2、(1)“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2)找出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 

肖像描写:“白的脸”。 

语言描写:“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3)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3、提问:课文5、6自然段写都德又是运用哪些描写手段、表现了都德怎样的性格?明确。(1)肖像描写:“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这是用比较多的文字来描写的人物。(2)语言描写:“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口吻谈论着一切事情和一切人。”(3)行动描写:

“他习惯用手持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手势生动、举止活跃,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这些描写成功地塑造了都德“生活活跃,健谈,厌恶腐蚀的生活方式”。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4.提问:课文78自然段着重运用哪种描写手段表现左拉的性格特点?

讨论、明确。(豆)写左拉用第8自然段整整一段来描写肖像。“中等身材……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滤。”这是四位来访者中最长的一段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不多,因为左拉体质较差,不善言谈。(3)行动描写更少,体现了体弱特点,总之根据左拉的性格“温和、寡言、坚毅、聪慧”选用描写的手段。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5.提问:试比较四人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讨论、明确。(1)语言描写方面,都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只是概述他们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论的声调仪态,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2)肖像描写,下笔最多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两人的肖像形成鲜明的对照。(3)动作描写方面详、有略。根据人物身份不同而不同。如福楼拜是主人,所以最活跃,是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坐相比较特殊,体质差,也有较多的文字描写。至于屠格涅夫的动作只略写一句,也是人物性格有关。

三、问题探究

1、 你能根据课文猜出插图中分别画的是谁吗?请说出你的依据。

(出示课文插图,并依次给人物标上代号。)

2、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并根据各人最富有特点的一点着重描写,因此塑造的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此外,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更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大作家,这种细致观察后、适当且有侧重地使用某种描写手段来描写人的方法完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做模仿的范本。

五、布置作业 :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8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前额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他微笑时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之感,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1.请填写好这段文字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顺序面庞——       ——      ——鼻子——     ——      ——唇沟2.这段文字在描写肖像的同时,还点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在选段中用横线标出来。3.这段文字从写作顺序看,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a.从上而下,先整体后局部b.从大到小,从局部到整体c.从上到下,先总说后分说d.从大到小,先分说后总说4.这段肖像描写,在文字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头 头发 胡须 眼睛2.朴实 固执 聪慧 坚强 坚毅 滑稽3.a

4.比喻句、形容词多从反面去说(如“虽然不漂亮”),想像丰富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老鞋匠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附近住户们修补鞋。   他的摊儿上,接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因为是小货仓,两扇玻璃窗几乎终年都不打开,所以这几盆花都伸长脖子,够着,够着地争取阳光。因此,无冬历夏地开着……它就自然成了老补鞋匠的背景,因为,老头儿也是无冬历夏在补鞋……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墙上贴着一张纸条儿,上边写着:“快修,当时可取。”   不停地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子了,有的人因为鞋跟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钉掌了,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方便,因为人都要走路,穿着鞋的脚才能走得远些快些。老头儿,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人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可以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感到,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1.文中所叙述的这个修鞋摊,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第2段和第3段所列举的都是修鞋必备的材料和工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这一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尾“我重新看了这补鞋匠一眼”,“又向玻璃窗子里面不谢的花儿看了一眼”,这两眼之间有何关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何理解“他倒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修得快;修得称心2.鞋摊普通,修鞋工作平凡。文中还有老鞋匠背后窗台上的那些并不名贵的花,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了。3.花无冬历夏地开着,老鞋匠也是无冬历夏在补鞋,长年不谢的花儿是整日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的老鞋匠的写照。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补鞋匠深深的敬意。补鞋匠鞋修得快,为人们节省了时间;补鞋匠鞋修得好,使人们更充分利用时间。作者借此称赞老补鞋匠是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位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果断的决定。主席完全明白当时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的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记录。……1.把第一段文字按表达方式的不同用则“‖”划分层次,并说明各层次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第二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段对毛主席“挥手”这一细节的描写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含意,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领袖和群众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b.表现了领袖和群众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团结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 c.表现了毛主席在历史转折的严重时刻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精神风貌,以及为国为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d.表现了毛主席既要为革命而深入“虎穴”同敌人斗争,又担心延安危险的矛盾心倩3.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一段末句中的“无间”、“无比”、“无上”三个修饰语都用得非常好,清说说这三个词分别修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用得好。无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划分在“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之前。第一层的表达方式是描写,第二层的表达方式是议论。第二段文字以抒情的表达方式热情赞美毛主席的伟大品格,使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增加了场面描写的浓郁的抒情色彩。2.c3.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毛主席“挥手”的深刻历史意义。

4.“无间”修饰“亲密”,具体写出了“亲密到没有距离的程度”。“无比”修饰“决心”,写出“决心非常之大,大到没有谁能比得上的程度”。“无上”修饰“英勇”,写出“非常英勇,达到了最高程度”。主席挥手动作的深刻含意主要是通过这些修饰语对中心语加以强调,才得以充分显示的。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盲人挑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他看见有一盏昏黄的灯正在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②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挑一盏灯笼岂不可笑?僧人于是问:“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人说:“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  ③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呀!”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④“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住了。  ⑤盲人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不等对方回答,接着又说:“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而不会碰撞了我。”    1.首段文中三个“一个”,各记叙了什么重点?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一个”强调了特定的         下的        是            ;第二个“一个”指明了          ;第三个“一个”强调了特定               下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2.第②段展现了三种不同身分的人,分别是         、         、         ,是通过      、        和        来表现的。这样写的好处是:既叙清了          ,又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理——盲人挑灯是为了                           。    3.第②段中盲人说:“我听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第③段中,僧人肯定盲人挑灯“是为别人照明”,盲人为何要加以否定,这样写的好处是                                        5.从第⑤段盲人的自问自答中,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是:                                                                                                                                                          得出这一体验的原因是:“                                         ”(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6.这篇短文从结构上来讲,分为几部分较为合理?请各用一个短语(四个字)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参考答案:  1.环境,时间,漆黑的夜晚;人物;环境;地点。作用:营造出氛围,在此背景衬垫下展现人与事。  2.村民苦行僧盲人,说,问,答。事由,在暗夜中行走的亮眼人。  3.说明盲人尽管眼盲,但心中却亮着一盏不灭的灯。  4.这样写,是为了造成一种反差,制造了悬念,更引人入胜。   5.有时与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诸如此类)“没有在夜行中被人碰撞过”“我挑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而不会碰撞了我。”

6.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自然段:交代环境;第二部分——②自然段:叙清事由;第三部分——③、④、⑤自然段:深化中心。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的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项链》,引出莫泊桑。(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三、话剧表演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请同学们欣赏几位同学准备的“文学沙龙招聘会”

1、刚才出场的几位大作家分别是谁?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18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

2、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肖像描写、语

七年级语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