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精选16篇)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1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

1、基础知识

逶迤(wēi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2、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3、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本诗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三、研究性学习

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中考解析

(2001,新疆乌鲁木齐)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玷污(diàn)踱步(duó)提防(tí)瞥见(piē)

b.松柏(bó)缄默(jiān)脑畔(pàn)摘取(zhāi)

c.即使(jí)魁梧(kuí)庇护(bì)造诣(yì)

d.诘责(jié)干涸(hé)旌旗(jīng)粗犷(kuáng)

【考点】:对多音字、形似字读音的辨识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提防”的“提”,b项中“松柏”的“柏”,都为多音字,应分别读作“dbǎi”;d项中“粗犷”的“犷”是和“狂”形似的字,应读作“guǎng”。

(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考点】:正确书写汉字

【分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2001,江苏省淮安市)标点使用有错误的是()

a.今年4月7日,中外联合科考队开始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b.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d.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c项。c句中“开荒”与“种庄稼”“种蔬菜”是并列关系,“纺羊毛”与“纺棉花”是并列关系,中间都应该用逗号。“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与“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分号。

(2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我欢悦,是因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充满。

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

(2001,北京市海淀区)对二重复句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倘若李健能够成功地横渡这个海峡,②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③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a①/②//③b①//②/③

假设并列假设递进

c①//②/③d①/②//③

假设并列假设递进

【考点】:辨析复句

【分析】:答案为a项。分析二重复句,既要理清层次,又要把握准各分句间的关系。分析时要有正确的步骤,即从大的关系分析起,再分析内部的关系。①与②③分句之间是第一层,根据关联词语“倘若……就……”可知是假设关系,②③两个分句都是在第①分句假设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②、③分句间是第二层,根据语义理解是并列关系。

课外拓展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除陕甘苏区红军外,其他主要苏区的红军,也退出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第六军团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到达贵州印江木黄地区同第三军会师。会师后,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番号。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l0月离开中央苏区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这时,国民党军重兵正向湘西集中,中央红军如仍往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就有覆灭的危险。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等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第五、三十二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之后,在甘泉地区同第十五军团会合。第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经半年苦战,被迫于1936年4月退至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转战湘黔滇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7月初,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辞海》“长征”条目)

2.《七律 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gu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236—23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二版)

3。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政府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舒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有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对此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确实,毛泽东的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16—1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尝试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2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期间克服了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在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闲:平常,寻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⑴做探究练习二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与上一句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⑵做探究练习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⑶探究练习二⑶。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一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正确处理虚实和抒情的关系,情景交融,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请同学试着举例分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只等闲

万水千山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雪山喜

大无畏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3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生活较远,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长征精神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长征》电影,让学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通过预习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紧扣“腾细浪”和“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5

课题:七律·长征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的概

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

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学习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

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

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

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高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技能方面: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老师的辅导帮助阅读中能够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4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自学能力。

红军长征是何等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

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

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

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在本课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为主导,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4、拓宽情境。度夸张的手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信息说一说。

3.板书课题,了解毛泽东主席。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资料为主

电子白板展示补充

设计意图

我把“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不仅教给学生搜集资料

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搜集相关资料,使他们逐步养成勤于搜集的习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全班汇报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⑶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①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②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自学,小组汇报

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⑴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⑵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⑶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

长征不仅苦,而且难。⑷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学生朗诵学生个人、双人、小组、集体朗诵,在朗诵中感悟、品味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读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背诵个人展示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回读全诗,再次感受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教学评价设计

指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然后把搜集资料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中。

通过形成行评价中的课堂检测:组长批改,老师汇总,纠正易错点,最后检测成功。

八、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万水千山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

九.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专家、同仁指正。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6

《七律 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7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读写结合

1、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ípángbóyámín(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8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9

第一部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6分)逶(y奬plain)磅(b嶾plain)难()()横()()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分)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4分)  4.将下列诗句断句:(4分)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颜: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5分)⑴        ⑵        ⑶⑷        ⑸7.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4分)⑴⑵第二部分:                (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8.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⑴            ⑵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秋天(杨炼)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那是只金色的小船,载满秋天的回忆。 落叶夹进书册,花朵却遗失在夜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分离。 分离就分离吧,逝去的就悄悄逝去。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叮咛: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 再不必追悔往事,更无须怨十艮自己,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12.朗读时断句和重音处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a、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b.叫心灵/懂得了分离c、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d.更/无须怨恨自己13、作者写秋天是以什么事物为触发点的?围绕它抓住了哪些特征?(5分)  14.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既不悲秋、慨叹人生之无常,也不颂秋、盛赞人生的收获与成熟,而是表达一种用平常心态对待生活的态度。b.诗中用“落叶”来形象地表明人生的聚散离合非常自然,常见,无须追悔,不必怨恨。c、诗的二、三两节抒发了诗人由悲哀到快乐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澜。d.这首诗的亮点在第三节的“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叮咛: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意在说明生活中既有美好的记忆,又会不断出现新的内容。15、片断写作练习:(40分)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1.略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充分表达了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意近即可)4.略5.⑴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⑵欢悦。6.五幅“征难图”:(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卢定桥(5)喜踏岷山雪;第二问略7.略8.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眼:“不怕”。9.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10.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11.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12.d13、落叶;“金色的小船”“淡淡的初霜”。14、c15、略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10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划分下句的朗读停顿。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2.颔联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本诗回答:红军为什么能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4.选择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谈谈你的理由。   以下两首一为五律,一为七绝,供同学们阅读品味。(一)(甘肃中考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加强朗读训练,掌握诗歌节奏,学会正确停顿。)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睛。(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史实描述结合自己体会来谈。流传千古的名句,牢记在心,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诗的意思及情感加上合理的意译即可) (二)(黄冈中考题)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此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一)1.b2.c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二)1.断、开、流、回2.略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篇11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yí________                      2.páng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七律·长征》知识导学(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