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生命,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并在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把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
举例明确: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②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四、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研究6-11段
艺术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便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现实生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石光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补:川端康成生平,着重他悲惨的经历、遭遇。
江苏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 “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去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见幻灯)
三、朗读课文
四、简要分析
(一)主旨
1、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2、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3、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4、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5、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6、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1、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3、一朵花也是好的。
4、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和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
施永忠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一、 课题
《花未眠》教学设计 实习生:黄飞仁
二、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关于美的观点。
2、 学习并掌握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关于美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课时
一个课时
八、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牛顿和一个苹果的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到了牛顿的身上,引发了牛顿的思考,因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小小的苹果就能对牛顿产生如此大的启迪,可见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有新的发现。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他在一个投宿旅馆的夜晚,凌晨四点醒来,偶然发现了花瓶中盛放的海棠花,从而引发了他关于美的思考,写下了这篇文章《花未眠》。这位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他曾凭借自己的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印度的泰戈尔以来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看看究竟一朵花能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一、梳理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至五段。(请把你认为体现了作者关于美的感悟的的句子划下来。)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发现海棠花仍开着,却说“发现海棠花未眠”呢?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①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生命,富有灵性;②人们“早早就入睡了”,而花却未眠,运用对比,显出花的孤独。
(思考):“花未眠”就不眠吧,作者又为什么会因发现这一点而“大吃一惊”呢?
(参考):“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而且这在凌晨四点绽放的海棠花“更觉得她美极了”。这种美有什么特点?——哀伤的。 (问题):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参考)(1)因为夜间盛放,它的美丽无人欣赏;(2)花无所谓哀伤与不哀伤,哀伤的是人,作者为花感到哀伤;(3)我们知道,花盛开之后总免不了凋谢的命运,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作者联想到此,为海棠花即将凋零而哀伤。
我们知道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落花遍地才哭泣葬花,而川端康成看到盛放的花却也感到哀伤,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还是消极悲观的人呢?——消极悲观的。形成作者这样忧郁悲观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川端康成幼年祖母、父母相继去世,曾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缺少关爱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川端康成崇尚古典而忧郁的美,所以他看到的是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这一次发现花的机缘,使作者产生了什么感悟?——“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罗丹就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就是关于美的存在与发现的问题,大家记得吗?——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大家对这名言都非常熟悉啊。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因为我们感受美的能力,既不能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作者发现一朵花很美,给了他什么启示?(他怎样告诉自己?)——“那么我有时会不由自主的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怎么理解? (参考)(1)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展现自己的美丽。 (2)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活着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这句话体现作者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这其中还隐含了什么信息? (提示)白居易看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高尔基的描述在风暴中海燕,最后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野草给白居易启示,海燕给高尔基激励,他们赞颂野草、海燕的精神,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川端康成一样为实现这一精神而联想到“要活下去”,为什么川端康成会”不由自主的自语:要活下去”?——是不是证明他也在思考死亡的问题,因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想过死,不会无缘无故想到告诉自己“要活下去”的。(3)所以,川端康成对死亡充满思考,他想过死,才会告诉自己“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川端康成生命中浓烈的死亡意识。我要告诉大家,这位作家最后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家的死亡选择总让人难以理解。
尽管川端康成最后选择了死亡,但是他一生对于美的追求影响世人。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给我们阐述的关于美的观点同样是非常深刻而独到的。作者由一朵花的美发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作者接着在第四自然段用画家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证明这一观点。他们说了什么话?——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米开朗琪罗说:事物好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怎么理解呢?——其实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也就是说,因为受死亡的限制,事物不能永远进步;人也一样,因此我们不能无限地感受美,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即使这样,这些艺术家依旧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因为雷诺阿临终前还怎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进一步引导):那么,作者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美呢?(请看第五自然段)(参考):“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2、(过渡):一次与海棠的邂逅,一次与美的亲近,就让作者有了如此深切的感悟。那么,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样的感悟不就更多了吗?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下文,看看引起作者美的感悟的事物还有哪些?
请同学找出例子。以及说出这些事物分别引起了作者对美的哪些感悟?
(参考):①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描绘的花画;——“领略了真花的美” ②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③宗达所画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深深理解宗达的写实精神” ④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和京都黄昏的天色一样;——“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二郎的画和京都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花画、小青铜像、名茶碗等都属于艺术作品,作者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深深体会到了自然存在的美。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艺术家都注意留心现实存在的美,从自然美中汲取灵感才创造出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说明与自然美的的契合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更多美感,引起欣赏着的共鸣,提高人对自然没得感受力。 3、(观点)艺术美和自然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说明了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的表现自然,是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同时我们也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
⑤冬天黄昏时的岚山。——“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照应文章开头,进一步印证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的观点。
最后一段作者又回到一开始发现花的美的思考上,作者感叹自己“之所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醒来的缘故吧”,又一次说明“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照应开头,前后呼应。
(梳理文章脉络)
这篇文章的起源是由一朵花引发的关于美的思考,美就是整篇文章的线索。
作者意外“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是“现象”,这一现象自然成了全文的起点和联想的缘起。——发现美。
“我大吃一惊”是感受,仅属感性认识;而后有了理性的一点感悟:“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由此联想到画家雷诺和米开朗基罗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言论,表明了为美“要活下去”的感想;紧接着是对美的理性思考:“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美。
这一思考引发了作者的广泛联想,如凝视插花、观赏画中花(当然不限于画花的画)、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和发现岚山的美等,从多角度、多方面审美体验来不断强化作者的感悟。——联想美。
最后,文章联想回归并点题,照应开头。文章容量大,感悟深,但思路清晰,这源于联想思维过程完善。
发现美——感悟美——联想美——回思美
四、写法特点:以小见大①因景而悟
②发散联想
这篇文章以小见大,作者由发现一朵花的美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得到了美的启迪,写下了这篇充满哲理性思考的文章。我们写作也要向作者一样,学会抓住生活中对某一事物的感悟,进一步深入思考而有所收获,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现在就请大家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这是作者陈述的一个客观事实,请大家现在就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仔细欣赏画中的花,却不留心自然盛开的真花?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教师都应给予积极认可。)
(参考)画中的花展现在一幅有限的纸张上,画中的花是画上的焦点,整幅画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就是这朵花。而自然中的花生长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美丽的风景更是无限的。我们留心画中的花,因为它是画中唯一的风景;而我们不能留心观察、欣赏自然开放的鲜花,是因为在自然开放的花不是唯一的,还有更多更美的吸引了我们的眼睛,而我们的眼睛是不会总停留在一处风景上的。
花未眠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去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见幻灯)
三、朗读课文
四、简要分析
(一)主旨
1、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2、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3、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4、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5、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6、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1、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3、一朵花也是好的。
4、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和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金莉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 ,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金莉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 ,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刘志
一、简介作者,导入 课文
川端康成幼年时祖母,父母相继去世,分别有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童年没有感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却渗透到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之中,内心不断涌现对人间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与气质。他的这种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的作品因为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哲理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读完后由学生筛选,教师归纳。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三、局部突破,破解难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接近死亡。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活下去,才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只要能欣赏到沧海日出、雷蜂夕照,只要能欣赏到潺潺小溪、奔腾江河,只要能欣赏到春天的点点新绿、剪剪飞燕,只要能欣赏到夏夜的闪闪萤火、虫唱蛙鸣,只要能欣赏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成行雁阵,只要能欣赏到冬天的六出飞花、玉树琼枝,即便死了,也心甘情愿。也即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4、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也就是要“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譬如冰心的《繁星》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读: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6、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更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
7、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侯,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见人所未,闻见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
四、质疑权威,挑战名家
在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并并加以修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进。
1、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美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亲近了美都能发现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修养、不同的气质的人,他们的欣赏对象截然不同。譬如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即便让我选择,我也不会选择林黛玉,整天病病歪歪的,花不起那高昂的医药费,况且还动不动就耍个小性子,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又有谁能低眉顺目、低声下气?我还是选择薛宝钗,她雍容华贵,通情达理,对上柔顺,对下宽容,人际关系又好,应对俗务游刃有余。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经指出:“《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显得绝对片面了。
2、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川端康成意思是说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其实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能给我们到来审美的愉悦,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美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社会美能够让人感受沧桑变迁,艺术美能让人领略文化底蕴,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自然、社会、艺术,也是相通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没有必要扬此抑彼,须知“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3、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明确:在艺术表现手法中,除去写实之外,还有写意。写意的作品往往流淌着艺术家的生命感悟、生命激情。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只……拼接了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以)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文化苦旅》)看着这个世界。这冷眼表现了八大山人整个天地全都沉沦之后冷寂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金枝玉叶老遗民”的生命悲剧性感悟,表现了他倔强的文化人格。他作品中的剩山残水、丑鸟怪鱼已经变成了一种整体的生命象征。由此可见川端康成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写实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照相,它还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集中概括艺术加工的过程。也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观照,这时的自然是人化的,已经渗透进人的主观感受与感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实也是写意。
作者邮箱:
[1]
施永忠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15张衡传篇1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形态各异的奥林匹克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了解体育场馆设计的特点。2、学会合理的...
《虞美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3. 体会词的艺...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篇1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
《傅雷家书》学案篇1预习目标:1.掌握书信格式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
我不是个好儿子篇1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一、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组温馨的画面,还有阎维文一首深情的《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
老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作者一家的“善良”。品味作者平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一、导入二、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围绕中心,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2...
高二《都江堰》教案篇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篇1――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自主预习篇【语文百花苑】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我为少男少...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