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15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是圆中探求角相等或互补关系的常用定理,同时也是转移角的常用方法.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使用性质定理时应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不要弄错四边形的
外角和它的内对角的相互对应位置.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的重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问题的情境(参看教学设计示例),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究;
(2)在教学中以“发现——证明——应用”为主线,以“特殊——一般”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与证明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
(2)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3)熟练运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到圆的一般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定理的证明探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定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
(2)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基本概念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如图中的四边形ABCD叫做⊙O的内接四边形,而⊙O叫做四边形ABCD的外接圆. (二)创设研究情境 问题: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研究: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 1、边的性质: (1)矩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邻边相等.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有一组对边平行. 归纳:圆内接四边形的边之间看不出存在什么公同的性质. 2、角的关系 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三)证明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参看思路) 思路1:在矩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中点,∠A与∠B均为平角∠BOD的一半,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只要把圆心O与一组对顶点B、D分别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A=,∠C= ∴∠A+∠C= 思路2:在正方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与各边所成的角均方45°的角.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这时有2(α+β+γ+δ)=360° 所以 α+β+γ+δ=180° 而 β+γ=∠A,α+δ=∠C, ∴∠A+∠C=180°,可得,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四)性质及应用 定理:的对角互补,并且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对A层学生应知,逆定理成立,4点共圆) 例 已知:如图,⊙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A的直线与⊙O1交于点C,与⊙O2交于点D.过B的直线与⊙O1交于点E,与⊙O2交于点F. 求证:CE∥DF. (分析与证明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①连结AB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辅助线的方法.对于这道例题,连结AB以后,可以构造出两个圆内接四边形,然后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关于角的性质解决.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对例题、重点习题的剖析,多进行一点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巩固练习:教材P98中1、2. (五)小结 知识:圆内接多边形——圆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思想方法:①“特殊——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②构造圆内接四边形;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5、16、17题;教材P102中B组5题. 探究活动 问题:已知,点A在⊙O上,⊙A与⊙O相交于B、C两点,点D是⊙A上(不与B、C重合)一点,直线BD与⊙O相交于点E.试问:当点D在⊙A上运动时,能否判定△CED的形状?说明理由. 分析 要判定△CED的形状,当运动到BD经过⊙A的圆心A时,此时点E与点A重合,可以发现△CED是等腰三角形,从而猜想对一般情况是否也能成立,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在运动过程中∠D及∠CED的大小保持不变,△CED的形状保持不变. 提示:分两种情况 (1)当点D在⊙O外时.证明△CDE∽△CAD’即可 (2)当点D在⊙O内时.利用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可证明△CDE∽△CAD’即可 说明:(1)本题应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及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改变圆周角顶点位置,进行角的转换; (2)本题为图形形状判定型的探索题,结论的探索同样运用图形运动思想,证明结论将一般位置转化成特殊位置,同时获得添辅助线的方法,这也是添辅助线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3)一般地,有时对几种不同位置图形探索得到相同结论,但不同位置的证明方法不同时,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本题中,如果将直线BD运动到使点E在BD的反向延长线上时,
△CDE仍然是等腰三角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22.2.3公式法篇1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
22.2.5因式分解法篇1教学内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
函数的图象篇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2.通过列...
2.3平行线特征篇1§2.3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 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篇1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习目标: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近似数篇1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
12.1一元二次方程篇1教学目的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
相似图形篇1教学交流课教案: 第四章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比的概念。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3、通过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让...
二元一次方程篇1§1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组的解。【能力目标...
平均数教案篇1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
《中位线》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