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教案 > 综合性学习教案 > 《理想》教案(精选17篇)

《理想》教案(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理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四、作业:

抄写字词

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

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教学后记

《理想》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三、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四、朗读全诗

五、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理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理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 朗读训练。

② 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莹莹(yíng)船舶(bó)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③. ——爱因斯坦

④.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⑤.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⑥.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⑦. 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⑧.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⑨.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⑩. 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⑪.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理想》教案篇5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莹莹(yíng)船舶(bó)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1.抄写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  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作业:《学习指要》。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  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附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理想》教案篇6

理想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理想》教案篇7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

第一课时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

理解:懂得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应自觉地把自己个人的理想融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

能力方面

使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想的分类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用诗词、图表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采用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积极的师生双边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曾经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人是为理想而生活的,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欢乐;失去理想的青年,恰是失去了舵的航船,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泊,永远达不到光辉的彼岸。(激情朗诵)因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它是多么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又有什么作用呢?

[讲授新课]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师:什么是理想?

生: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追求和向往。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地指向性。(板书)

师:既然理想是一个目标,它就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指向未来,因此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想既不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别于现实存在。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板书)

师:理想总是对未来的一种有根据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所以它是有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如:人们想发明永动机的梦想,莫尔的乌托邦社会,这些是不是理想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它们不是理想呢?

生:它们都不符合规律,不符合实际。

师:理想一般来讲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设想。我们再来看看理想的第三层含义。

第三,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奋斗的过程。(板书)

师:要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努力奋斗。以上我们共同学习了理想的含义。那么,为什么会有理想?为什么人们总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呢?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活动之前总要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确定自己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

生甲:我将来要当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生乙:我喜欢军营生活,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部队接受锻炼。

生丙:将来去美国深造,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同学们都给自己确立了目标。那么这些想法分别属于什么理想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教材对理想是如何分类的?

2理想的类型(板书)

(多媒体显示)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它的第一种分类

(1)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崇高/庸俗(板书)

师:那么区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生: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理想。凡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是非科学理想。

师:对。像痴迷者所信奉的将来去天国的理想,科学吗?

生:不科学。它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向往的天国,其实就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意识。那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呢?

生: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庸俗的理想,总是从个人或小家庭狭隘私利和眼前利益出发,孜孜以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因此,理想的出发点差异就是区分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的标准。

师:我们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

(2)按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板书)

(多媒体显示)

社会理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道德理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人们对未来的吃、穿、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追求。

师:前面,同学们所谈的那些理想大部分还限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其实,在这四种理想中,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崇高的社会理想总是同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围着“我”字谈理想,就像挂在天边的云霞,终将因为无可依附而转瞬流逝。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板书)

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远大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我们的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提出的“新三步走”目标:

(多媒体显示)

第一步,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提出的具体理想。由此可见,具体理想的实现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基础,即远大理想是具体理想实现的累积结果。

(多媒体显示)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理想的含义,了解了理想的类型,那同学们可能都注意到了在我们畅谈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是不会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内容、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理想呢?假如今天我们同学跟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聚在一起谈论理想时,他们的理想会跟我们的理想相同吗?

生:不会。

师:对,这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也就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理想的实质。

从理想的含义中我们看到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合理的、有根据的设想,既然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那么这种想法属于人的意识的范畴。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过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就是人们的生活理想。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如今许多中国人已经把“出国旅游、拥有自己的一辆私家车”作为自己新时期的所追求的梦想。下面请同学们看: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光辉历程》的片断,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新的追求、向往。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各个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就不同。因此,任何理想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他们的理想也是截然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第五自然段楷体文字材料。(学生阅读思考)

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阶级社会,而且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又是各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把永保封建剥削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而小生产者则向往着自给自足、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更多利润。

师:无产阶级的理想与他们不同。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其要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他们的社会理想。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人们的理想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阶级性。

总之,理想既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又具有阶级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非科学的、庸俗的理想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那么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崇高的理想作为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将会对社会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板书)

那么它的这种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95最后一个自然段(楷体部分)。

师:教材中所列举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许多历史人物,为实现改造社会、改

《理想》教案(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