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17个生字,并能掌握用生字组成的新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会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训练,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叙下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训练题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投影,出示插图,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一)出示插图,提问:这是什么桥?齐答: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
(二)再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呀?请看见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2.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自学,查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拼读,理解,识记。
3.组织学生发言;读读生字新词,质疑,解答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边读边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哪些方面?(外观、结构、作用。)
3.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找出作者的观察点。
(1)本文以“我”参观南京大桥所看到的景物为线索,介绍了大桥的位置,结构和桥上的建筑物,反映了大桥的雄伟壮观。
(2)随着作者参观大桥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观察点:第1自然段远看大桥。第2自然段走近正桥和站在大桥上看到的。第3自然段,面对江水想到的。
5.作业 :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边读边思考,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自己读第1自然段,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用笔标出序号。
2.进一步认真阅读,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3.提问:哪几句是写大桥的?(3~7句)读了之后,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丽。)
4.讨论,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弄清写时间写天气和写大桥的关系。
只有在天气“格外好”的“清晨”,阳光才是明媚的。在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才更显得“壮丽”。
(2)弄清桥墩、桥身、正桥、引桥的关系。
运用投影,打出南京长江大桥图。使学生认识大桥的各个部位,结构,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出作者先写桥墩,再写桥身,正桥和引桥。
(二)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清记叙顺序。
(由远及近的顺序。)
(三)抓住重点词句,熟读深思,进行理解训练。
1.远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的?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十分壮丽)在文中画中如何具体写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找出比喻句。出示训练题板①:“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这句把南京长江大桥比作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是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造的,而且又宽又长,引桥和正桥是“S”形,用“钢铁巨龙”作比非常恰当。教师还可介绍数字:铁路桥全长有6772米,双轨。公路桥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每个桥墩高约80米。通过比喻,突出了大桥的雄姿)。
(2)将比喻词“仿佛”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来叙述句子。(可换成“好像、如同、犹如”等。例:“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好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3.读六、七句,思考:
(1)大桥分几层?每层各是什么?(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旁是人行道。)
(2)公路上是什么景象?出示训练题板②:“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理解带点的词语“穿梭似的”。(穿梭: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来去。形容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特别多。)
(3)讨论:这一景象说明什么?(大桥的作用。)
(4)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已转移,从远看大桥到近看大桥。现在已走近大桥,站在大桥附近的侧面观察大桥,因此看到了大桥分两层,也看到了大桥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
4.读读全段,练习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
(1)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的句子。(第三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四)依照板书,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了解走近正桥看到的景物,体会“美”的特点。
1.读课文,用笔画出走近正桥看到了什么。(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2.运用投影,打出图画,使学生认识: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谈对“挺立”“耸立”“十分艳丽”等词的理解。
4.出示训练题板③: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1)认识,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
(2)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比作站得整齐的等候检阅的队伍。)
(3)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灯形美,玉兰花的形状。
灯数多,一对对,队伍。
灯柱高,在灯柱上排列。
排列整齐,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4)体会比喻句的作用。(使意思表达得更明白,更生动。)
5.通过作者的介绍,正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
6.指导朗读。
(二)读第2自然段紧后一句话。作者最后手扶栏杆站在桥上,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听到了一列列火车鸣着汽笛,从脚下呼啸而过。)
1.讨论理解:“扁舟”(小船的意思)“呼啸”指人或动物发出的长而高的声音。本课指火车高速行进时的隆隆声和汽笛声。
2.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上的轮船为什么像一叶叶扁舟?(说明桥高大,离江面距离远。)
为什么不写看见火车什么样,而只写“侧耳倾听”到的声音?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大桥的?(因为站在桥上,火车在桥下,所以只能听、看不到。)
3.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在桥上。从中也看出:作者叙述方位清楚,明白。
4.讨论:这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看到,后听到。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齐读,思考,这段主要是作者的感想,作者都想到了什么?
(二)重点理解。
(1)“天堑”的意思。
(2)你对“自古称做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这句怎样理解?
(自古以来,长江把两岸隔开,谁都没能征服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征服了。这座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是毛主席的诗词,意思是一座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再现了大桥的雄伟气势,点明大桥的巨大作用。)
(三)有感情地练习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谈话
本文通过作者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朴朴实实地记叙下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了大桥的外观,构造和作用,使我们了解了大桥的雄伟壮丽,赞颂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勤劳。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一)集体朗读全文。
(二)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继续练习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检查背诵情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重点:记忆字形。
(一)出示本课生字。
(二)汇报课前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笔顺笔画,用生字组词。)
注:每个字的偏旁部首用红色粉笔标出。
(三)重点指导。(由学生讨论记忆。)
1.正音:媚、塑、扁、堑。
2.正字:塑下是“土”不要写成“王”。
轨右部是“九”不要写成“丸”。
3.指导书写:
4.区别形近字:
(1)区别字音。
(2)区别字形。
(3)做组词练习。
端() 检() 扶() 稳()
瑞() 捡() 伏() 隐()
壮() 滔() 轨()
状() 稻() 软()
5.多音字。
(1)读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2)用多音字练习组词。
(四)读读写写。
稳稳 连续 双轨 塑像
顶端 扶着 检阅 通途
工农兵玉兰花万里碧空时起时伏
四、作业 :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张继华)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
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
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
(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
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附:板书
远处:桥墩正桥(上下两层)引桥
想天堑变通途
(山东张玉红陈曼真)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 ”,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作者是分几段来写的?(桥墩、桥身、火车道、公路等方面)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桥怎么样?请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板书:壮丽)
(3)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大桥壮丽的呢?把第1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找出来。(4—7)句)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③作者说桥墩是什么样的?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①第5句是写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大桥的桥身?(板书:桥身)
②边看投影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板书:巨龙卧)
(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成的,而且又宽又长,正桥连接着引桥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作者才这样比)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板书:宽阔)
④小结:这两句作者通过写桥面的宽阔来讲的壮丽。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下面我们连起来看,写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作者先总的说大桥十分壮丽,然后从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仿佛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面特别宽阔这几方面来具体说明大桥是如何壮丽的)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大桥的?(从下往上)
(6)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投影,边听录音,体会大桥的壮丽。
(7)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情况下参观大桥的?
(8)作者在天气格外好的情况下来看,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9)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0)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11)总结:这一段作者是写从远处看大桥的,远看大桥怎么样?(十分壮丽)那么近看大桥怎样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1)正桥连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画面思考讨论:
1.第二段作者是在哪儿观察大桥的?找出有关词语。(板书:近看)
2.作者近看正桥看到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壮丽)(板书:塑像挺立桥头堡耸立玉兰花灯柱整齐)
3.如果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一句话中的“像等候检阅的队伍”去掉,看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更具体、更形象)
4.作者走进正桥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由近及远)
5.作者来到正桥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面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由于大桥很高,又是站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所以轮船就显得很小了,实际上作者是突出写大桥的高大,大桥的壮丽。
(2)作者来到正桥上听到了火车呼啸的声音。(板书:听火车呼啸)也突出了大桥的壮丽。
6.教师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正桥上看到的听到的来讲近看十分壮丽。
7.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讨论:
1.“滔滔”、“浩浩荡荡”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想到了什么?怎样才叫“征服”了?
3.“天堑”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天堑指长江。)
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把长江称作天堑呢?(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的壮观景象,这样想在长江上架桥真是太难了,所以,自古以来,长江就被称作天堑)
4.作者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想)
指名说,然后齐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板书)
5.理解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座横空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
6.看录像,边看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自古以来长江天险没有人能够征服,新中国成立以后,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战胜了,你觉得中国人民怎样?(真了不起,真伟大,真令人佩服。)我们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而感到自豪。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几方面对进行具体介绍,使我们真切体会到大桥十分壮丽。(板书壮丽)
2.学到了哪些观察顺序?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从远到近、从下往上、由近及远等)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我国工人叔叔真了不起,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五)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课文。放录像,放课文录音。
七、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熟练背诵第一段。
(二)预习第六课《参观人民大会堂》,初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作者是分几段来写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桥身、火车道、公路等方面)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桥怎么样?请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板书:壮丽)
(3)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大桥壮丽的呢?把第1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找出来。(4—7)句)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③作者说桥墩是什么样的?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①第5句是写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大桥的桥身?(板书:桥身)
②边看投影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板书:巨龙卧)
(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成的,而且又宽又长,正桥连接着引桥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作者才这样比)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板书:宽阔)
④小结:这两句作者通过写桥面的宽阔来讲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下面我们连起来看,写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作者先总的说大桥十分壮丽,然后从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仿佛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面特别宽阔这几方面来具体说明大桥是如何壮丽的)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大桥的?(从下往上)
(6)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投影,边听录音,体会大桥的壮丽。
(7)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情况下参观大桥的?
(8)作者在天气格外好的情况下来看南京长江大桥,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9)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0)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11)总结:这一段作者是写从远处看大桥的,远看大桥怎么样?(十分壮丽)那么近看大桥怎样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1)正桥连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画面思考讨论:
1.第二段作者是在哪儿观察大桥的?找出有关词语。(板书:近看)
2.作者近看正桥看到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壮丽)(板书:塑像挺立桥头堡耸立玉兰花灯柱整齐)
3.如果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一句话中的“像等候检阅的队伍”去掉,看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更具体、更形象)
4.作者走进正桥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由近及远)
5.作者来到正桥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面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由于大桥很高,又是站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所以轮船就显得很小了,实际上作者是突出写大桥的高大,大桥的壮丽。
(2)作者来到正桥上听到了火车呼啸的声音。(板书:听火车呼啸)也突出了大桥的壮丽。
6.教师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正桥上看到的听到的来讲近看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7.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讨论:
1.“滔滔”、“浩浩荡荡”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想到了什么?怎样才叫“征服”了?
3.“天堑”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天堑指长江。)
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把长江称作天堑呢?(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的壮观景象,这样想在长江上架桥真是太难了,所以,自古以来,长江就被称作天堑)
4.作者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想)
指名说,然后齐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板书)
5.理解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座横空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
6.看录像,边看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自古以来长江天险没有人能够征服,新中国成立以后,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战胜了,你觉得中国人民怎样?(真了不起,真伟大,真令人佩服。)我们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而感到自豪。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几方面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具体介绍,使我们真切体会到大桥十分壮丽。(板书壮丽)
2.学到了哪些观察顺序?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从远到近、从下往上、由近及远等)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我国工人叔叔真了不起,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五)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课文。放录像,放课文录音。
七、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熟练背诵第一段。
(二)预习第六课《参观人民大会堂》,初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初步感受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2、学会15个生字及新词,2个多音字。练习给多义字据词定义。
3、通读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练习据词定义。学习积累一些词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入文
(1)说说中国最长的江名称.
(2)简介:中国人们南北交流,要过长江,自古以来都用了哪些方法?
(3)在所有长江大桥中,南京长江大桥是让中国人们最感骄傲的一座桥。
看图,观赏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录象: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2、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怎样一座桥?
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有重点的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A读音难点:多音字:铺、扁(piān)舟倾征
B.字形重点:媚、铺、倾、滔、
4、练习检查。
A.多音字
扁biǎn()铺pū()
piān()pù()
B.形近字
倾()饿()俄()
顷()蛾()峨()
义()仪()仗()
蚁()议()杖()
5、读课文中词语。
练习课后2:据词定义。
1明媚①谄媚、逢迎;②美好、可爱。
2挺立①笔直;②撑直;③量词。
3顶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用手平整地拿着。
4检阅①看、察看;②经历。
四、通读全文
指名分节朗读
光荣题:拓展练习:积累词语(学有余力的可拓展)
惊涛骇浪无孔不入滔滔不绝波澜壮阔光彩夺目
倾家荡产南征北战穷途末路海阔天空旗开得胜
教学后记:
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象进行感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体验.另外由于生字教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后来据词定义没有很好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点的转移,理清描写的顺序。
2、通过有关词句的理解,感受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懂得本文是按观察点的转移,有条理地描写大桥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词句理解体会大桥的雄伟壮丽。
2、难点:学生对这座大桥缺乏感性经验,课文综合运用各种描写顺序,学生不易把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练习看拼音组词(见作业 本)
2、见第一教时的比一比组词,口头练习,再作为回家作业 进行练习。
二、通读,知大意
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几节是在写作者在游览、观赏大桥。
三、习课文第一节
1、自读第一段,用课后问题和自提问题思考课文意思,读后反馈自提的问题。
2、提取重要问题开展学习交流。
①这一段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大桥?(引桥)结合板书
②再读,8个句子中哪几句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③细读3—8句,说说大桥个部分是怎样的?(课后3)
④朗读有关句子,谈谈自己感受。
⑤重点理解: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大江上面。
在学生自己提问的基础上,理解:公路两侧、宽阔、穿梭似的、双轨
3、读这一段:引导思考:正桥接引桥、上层到下层,分别说明作者是怎样观看大桥的。(横看、竖看)
4、读3—8句:看第3句和后5句的关系。
5、根据提纲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公路
22孔引桥
双轨铁路
远看:大桥全貌
↓
9个巨大的桥墩
走近:高大的工农兵塑像巍峨的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
→轮船像扁舟
眺望
→火车呼啸过
倾听
(伫足):
四、积极阅读第2自然段
1、自读,提出的问题。
2、结合课文理解:眺望、扁舟、倾听、时起时伏;比较“侧耳”、“两侧”(结合完成作业 本3)
3、细读: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大桥?
4、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大桥的雄伟?
找出课文中描写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的句子。
看图结合理解:巍峨、顶端、鲜艳夺目、检阅的意思(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5、作者为什么要写“眺望江面“和”侧儿倾听“的事。
指导感情朗读,烘托大桥高大。
6、感情朗读,选一个句子重点读
7、选一个进行背诵积累。
五、朗读1、2节
六、作业 指导:穿插在课堂中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听写词语
2、学习第三段,体会作者在这一段表达的赞美之情。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并说出“征服”和“通途”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1、2段
二、接着老师的提示语,复述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作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引桥上,他看见------
走在正桥上,他看见------
三、学习最后一段:
1、自读:质疑
2、查字典理解“天堑”“征服”
4、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5、细细品读:作者说这些话时,心理怎么样?
(1)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2)激情朗诵
(3)教师激情小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通途,这是我们祖国解放以后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们的骄傲。
四、总结:
1、师生共同朗读
2、汇报学习收获
五、拓展练习:
六、1、作业 :作业 本:5、6题
2、课外资料阅读:见课件中的“课外资料”
教学后记:
在教学第三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让学生通过读来悟,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教师说:作者观赏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景象,此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释疑: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字词的一些问题。
作者想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议论)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初步感受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2、学会15个生字及新词,2个多音字。练习给多义字据词定义。
3、通读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练习据词定义。学习积累一些词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入文
(1)说说中国最长的江名称.
(2)简介:中国人们南北交流,要过长江,自古以来都用了哪些方法?
(3)在所有长江大桥中,南京长江大桥是让中国人们最感骄傲的一座桥。
看图,观赏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录象: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2、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怎样一座桥?
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有重点的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A读音难点:多音字:铺、扁(piān)舟倾征
B.字形重点:媚、铺、倾、滔、
4、练习检查。
A.多音字
扁 biǎn()铺 pū()
piān() pù()
B.形近字
倾()饿()俄()
顷()蛾()峨()
义()仪()仗()
蚁()议()杖()
5、读课文中词语。
练习课后2:据词定义。
1 明媚 ①谄媚、逢迎;②美好、可爱。
2 挺立 ①笔直;②撑直;③量词。
3 顶端 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用手平整地拿着。
4 检阅 ①看、察看;②经历。
四、通读全文
指名分节朗读
光荣题:拓展练习:积累词语(学有余力的可拓展)
惊涛骇浪 无孔不入 滔滔不绝 波澜壮阔 光彩夺目
倾家荡产 南征北战 穷途末路 海阔天空 旗开得胜
教学后记:
课文一开始,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象进行感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体验.另外由于生字教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后来据词定义没有很好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点的转移,理清描写的顺序。
2、通过有关词句的理解,感受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懂得本文是按观察点的转移,有条理地描写大桥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词句理解体会大桥的雄伟壮丽。
2、难点:学生对这座大桥缺乏感性经验,课文综合运用各种描写顺序,学生不易把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练习看拼音组词(见作业 本)
2、见第一教时的比一比组词,口头练习,再作为回家作业 进行练习。
二、通读,知大意
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几节是在写作者在游览、观赏大桥。
三、习课文第一节
1、自读第一段,用课后问题和自提问题思考课文意思,读后反馈自提的问题。
2、提取重要问题开展学习交流。
①这一段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大桥?(引桥)结合板书
②再读,8个句子中哪几句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③细读3—8句,说说大桥个部分是怎样的?(课后3)
④朗读有关句子,谈谈自己感受。
⑤重点理解: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大江上面。
在学生自己提问的基础上,理解:公路两侧、宽阔、穿梭似的、双轨
3、读这一段:引导思考:正桥接引桥、上层到下层,分别说明作者是怎样观看大桥的。(横看、竖看)
4、读3—8句:看第3句和后5句的关系。
5、根据提纲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公路
22孔引桥
双轨铁路
远看:大桥全貌
↓
9 个巨大的桥墩
走近:高大的工农兵塑像巍峨的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
→轮船像扁舟
眺望
→火车呼啸过
倾听
(伫足):
四、积极阅读第2自然段
1、自读,提出的问题。
2、结合课文理解:眺望、扁舟、倾听、时起时伏;比较“侧耳”、“两侧”(结合完成作业 本3)
3、细读: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大桥?
4、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大桥的雄伟?
找出课文中描写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的句子。
看图结合理解:巍峨、顶端、鲜艳夺目、检阅的意思(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5、作者为什么要写“眺望江面“和”侧儿倾听“的事。
指导感情朗读,烘托大桥高大。
6、感情朗读,选一个句子重点读
7、选一个进行背诵积累。
五、朗读1、2节
六、作业 指导:穿插在课堂中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听写词语
2、学习第三段,体会作者在这一段表达的赞美之情。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并说出“征服”和“通途”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1、2段
二、接着老师的提示语,复述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作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引桥上,他看见------
走在正桥上,他看见------
三、学习最后一段:
1、自读:质疑
2、查字典理解“天堑”“征服”
4、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5、细细品读:作者说这些话时,心理怎么样?
(1)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2)激情朗诵
(3)教师激情小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通途,这是我们祖国解放以后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们的骄傲。
四、总结:
1、师生共同朗读
2、汇报学习收获
五、拓展练习:
六、1、作业 :作业 本:5、6题
2、课外资料阅读:见课件中的“课外资料”
教学后记:
在教学第三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让学生通过读来悟,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教师说:作者观赏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景象,此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释疑: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字词的一些问题。
作者想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议论)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要求:
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了解祖国的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并展开合理想象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演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这座桥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
1、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
2、学生按要求观察、默读,自学生字读音。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己的观察顺序讲述图意。
3、指名朗读课文。
四、教师按课文描写顺序指导看图。
五、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哪几句话描述了大桥的样子?
3、再次观察图画,从图上找出桥墩、正桥、引桥、火车道、公路、人行道。
结合观图,理解“明媚”“连接”“来来往往”等词语的意思。
4、练习朗读第一段。
5、默读后四句,启发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桥的。
6、让学生对照板书复述大桥的样子。
二、对照图,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这一段描述发哪些事物?
3、让学生从挂图中找出这一段所描写的事物。结合看图,理解“耸立、笔直、顶端”的意思。
4、默读第二段,思考:
(1)这一段描写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5、练习朗读第二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重点理解:“浩浩荡荡”“天堑”“征服”等词语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四、练习感情朗读。
第三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联系课文再次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样子。(先同桌互相练习说,后指名在班上说。)
三、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1、先提要求,再指名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
2、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背诵,再鼓励学生众背诵。
四、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第三题的三句话。
2、理解“像”“仿佛”“似的”这三个词。
3、说说这三句话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五、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3、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要求:
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了解祖国的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并展开合理想象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演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这座桥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
1、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
2、学生按要求观察、默读,自学生字读音。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己的观察顺序讲述图意。
3、指名朗读课文。
四、教师按课文描写顺序指导看图。
五、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哪几句话描述了大桥的样子?
3、再次观察图画,从图上找出桥墩、正桥、引桥、火车道、公路、人行道。
结合观图,理解“明媚”“连接”“来来往往”等词语的意思。
4、练习朗读第一段。
5、默读后四句,启发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桥的。
6、让学生对照板书复述大桥的样子。
二、对照图,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这一段描述发哪些事物?
3、让学生从挂图中找出这一段所描写的事物。结合看图,理解“耸立、笔直、顶端”的意思。
4、默读第二段,思考:
(1)这一段描写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5、练习朗读第二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重点理解:“浩浩荡荡”“天堑”“征服”等词语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四、练习感情朗读。
第三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联系课文再次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样子。(先同桌互相练习说,后指名在班上说。)
三、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1、先提要求,再指名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
2、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背诵,再鼓励学生众背诵。
四、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第三题的三句话。
2、理解“像”“仿佛”“似的”这三个词。
3、说说这三句话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五、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3、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17南京长江大桥
桥墩塑像、桥头堡
正桥、引桥玉兰花灯柱
近看
远看火车道、公路江面轮船过近听
车辆脚下火车响
天堑变通途
◆[2004-02-0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掌声》教案篇1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
《一次成功的实验》说课设计篇1一、说教材:《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
《翠鸟》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的:1、了解翠鸟捕鱼动作迅速,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说写训...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篇1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
《卖木雕的少年》课堂教学实录篇1【小档案 郭耀梅老师现任西洋中心小学中心副书记,曾参加漳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
《孙中山破陋习》教案篇1教学要点: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篇1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由通讯报道改编的人文情愫较浓的略读课文。写...
《蒲公英》教学反思篇1《蒲公英》教学反思——同里镇中心小学吴晓芬《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用拟人手法,写蒲公英...
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篇1一、揭题导入,想像“美”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乐曲,不过...
课堂小练笔多多益善──《绝招》教学个案篇1《绝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照以往的习惯,这类课文一课时便解决了事。可...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
《亡羊补牢》课堂教学实录篇1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生:通过一件事表...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