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 >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精选2篇)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篇1

第1课时(总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回产生许多的废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解

1、排泄的概念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

(1)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本23页的数据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量。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21页与26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②    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与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滤过形成        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主题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自学、引导、议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六、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课件,尽量将抽象、微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创造条件吸引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易理解和掌握。

首先以一则新闻报道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视频思考“肾脏为何重要”,引出肾脏的功能,而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与呼吸系统相联系,引出排泄的概念。在介绍肾脏结构时,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肾脏的外形;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由学生讨论、回答。肾单位的结构较抽象,无法用实物来表示,所以用课件显示肾脏局部放大之后的结构,由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让学生阅读书本,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血液流过肾单位时,通过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个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学生看不到,摸不到,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安排了一个动画,将微观的尿液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并根据教材提供的模式图和文字说明,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自主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同时,本节课中还提出了一些和日常生活、身体健康有关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七、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视频导入: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身患尿毒症,生命岌岌可危。

提问:为什么肾脏功能的丧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肾脏有何作用?观看视频

前后四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作答。以新闻报道导入课题,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提问:肾脏如何排出毒素?引出排泄概念。

提问: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排泄废物?学生讨论,回答。启发学生回顾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并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

泌尿系统

的组成展示课件泌尿系统的组成,并提问: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最重要的器官是

哪一个?

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肾脏的外形。

2、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

同桌互问互答,了解肾脏结构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肾单位展示课件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

学生阅读书本,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尿液形成过程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动画),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比较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思考:健康人的尿液中是否会有葡萄糖或蛋白质、血细胞?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学生上黑板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动画直观地将尿液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小结提问:

1、人体一昼夜产生

的原尿和尿液量一样吗?

2、人体尿液的形成

是持续不断的,还是有间歇的?排尿呢?为什么呢?

将此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下节课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尿液形成与排出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打下铺垫。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生物的分类

    第二节 (第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

  •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十章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 人的生殖和发育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及功能2、 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3、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主要场所4、青春期发育的特征5、...

  •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

  •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脉搏的...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考点归纳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特点: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用从生...

  •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二)

    〖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3)...

  •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例,描述细胞的生命活...

  • 《预防传染病》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