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6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 (2)析题 (3)解题 (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 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 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 + O2↑
36 4 32
10克 x y
= =
∴ x=1.1 y=8.9
答:可制得H21.1g, O2为8.9g.
例2 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 KCl + O2↑
122.5 32
12.25g x
= ∴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 (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 )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2×122.5 3×32
12.25g x
= ∴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 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分析 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 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2]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 (2)析题 (3)解题 (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 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 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 + O2↑ 36 4 32 10克 x y = = ∴ x=1.1 y=8.9 答:可制得H21.1g, O2为8.9g. 例2 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 KCl + O2↑ 122.5 32 12.25g x = ∴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 (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 )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2×122.5 3×32 12.25g x = ∴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 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分析 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 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 = 13.32g – 9.48g = 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149 96 x 3.84g = ∴ x=5.96g MnO2的质量 9.48g – 5.96g = 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 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 = 进行换算. 解 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6.2g x y = = ∴x=8g y=14.2g VO2 = = =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 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 ×100% 纯净物的质量 = 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 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 + H2SO4 ZnSO4+ H2↑ 65 2 200g×65% x = 答:可制得44.4升H2.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 (2)析题 (3)解题 (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 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 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 + o2↑ 36 4 32 10克 x y = = ∴ x=1.1 y=8.9 答:可制得h21.1g, o2为8.9g. 例2 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 kcl + o2↑ 122.5 32 12.25g x = ∴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 (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 )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2×122.5 3×32 12.25g x = ∴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 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分析 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 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 = 13.32g – 9.48g = 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149 96 x 3.84g = ∴ x=5.96g mno2的质量 9.48g – 5.96g = 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 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 = 进行换算. 解 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6.2g x y = = ∴x=8g y=14.2g vo2 = = =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 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 ×100% 纯净物的质量 = 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 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 + h2so4 znso4+ h2↑ 65 2 200g×65% x = 答:可制得44.4升h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 (2)析题 (3)解题 (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 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 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 + O2↑ 36 4 32 10克 x y = = ∴ x=1.1 y=8.9 答:可制得H21.1g, O2为8.9g. 例2 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 KCl + O2↑ 122.5 32 12.25g x = ∴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 (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 )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2×122.5 3×32 12.25g x = ∴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 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分析 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 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 = 13.32g – 9.48g = 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 2KCl + 3O2↑ 149 96 x 3.84g = ∴ x=5.96g MnO2的质量 9.48g – 5.96g = 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 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 = 进行换算. 解 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 + 5O2 2P2O5 4×31 5×32 2×142 6.2g x y = = ∴x=8g y=14.2g VO2 = = =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 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 ×100% 纯净物的质量 = 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 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 + H2SO4 ZnSO4+ H2↑ 65 2 200g×65% x = 答:可制得44.4升H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2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3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4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6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7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篇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一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篇1长春市希望学校 王彦平课题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设计思想1. 通过学生亲自收集体会学习...
第一册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重、...
第一册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篇1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篇1备课组初三化学备课时间10月27日备课地点接待室参加教师金水凤、王红军、赵坤缺席教师无备课内容《...
第一册第一章空气氧篇1第一节空气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
第一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
第一册碳的几种单质篇1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
《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
《空气》教案篇1《空气》教学设计武汉市武钢六中 郑秀芳指导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一、设计意图9年级学生对...
《自然界的水》教案篇1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篇1课题名称:§1~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型:实验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验室常用...
《原子》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