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 > 高二生物教案 >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精选7篇)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分析。

导学过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进行实验:(取材: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

阅读教材:?1图3—1中的4个胚芽鞘是否生长?如何生长?

?2胚芽鞘向光性与什么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长与什么部位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4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具体是什么部位?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得出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伸长区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xx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         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1)a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

(2)b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

●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义: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限时训练: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来源:]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3.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刺激也能传递给下部

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首次分离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投影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组织学生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总结,并给出植物向光性的定义

理解向光性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这一问题的呢?

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实验1和2对比说明了什么?

2、实验3和4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4、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给出达尔文的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过渡语:达尔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他结论中所说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产生向下传递呢?要证明该如何设计实验?

展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肯定学生的结论并进一步提问: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展示拜耳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 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2、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其化学本质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展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通过此实验能否知道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讲述: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那么生长素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讲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绍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过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植物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产生后分布在哪?如何运输?

引导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分布及影响因素,讲解极性运输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49页技能训练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组长,课上由组长统计组内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课堂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性检测,检查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

八、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长素成分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生长效应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  布相对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含  量极少

作用效果显著

九.教学反思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本节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但这样处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对知识的学习记忆。

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内容。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3

(一)尽量以问导学,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课堂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作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问题环环相扣,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处理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体验。也只有这样,才会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中应该渗透方法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自始至终按照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分析、假设、验证的程序进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每个实验中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互相提问,如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对照组是否有效等等。通过这种思维的碰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4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分析。

导学过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进行实验:(取材: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阅读教材:?1图3—1中的4个胚芽鞘是否生长?如何生长?

?2胚芽鞘向光性与什么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长与什么部位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4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具体是什么部位?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得出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伸长区_______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xx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1)a组:

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

(2)b组:

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

●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义: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训练: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3.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实验组合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

4.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刺激也能传递给下部

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首次分离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篇7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是相对于教师较难讲的一堂课,由于这节内容课本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科学家的史实,详细介绍了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推理过程,而讲解也往往是以详细介绍实验为主,使得课堂容易被动,显得没有实验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其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讲得偏多,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争取在以后的课上多多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2、有效地引导问题提得不够。虽然在讲述其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时候,我尝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点子上,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想到正确答案。表面上提出了问题,但实际没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回答,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语速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体现在语速过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虽然说的痛快,但是学生对于理解方面可能会有障碍。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花心思改进。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精选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

  • 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

  •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

  •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教学程序导言复习提问:1.从分子角度分析为什么亲代和子代在性状上相似?学生回忆回...

  •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地位 “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

  • 生态环境的稳态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

  • 生物科学与农业

    目标的确定自1985年疯牛病在欧洲爆发以来,口蹄疫、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

  • 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

  •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摘要:免疫学发展迅速,给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保证生物科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