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0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由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靠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苏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苏轼对荔枝的无限赞叹。杨朔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借以赞美荔枝这种佳果。
来自:中基网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由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靠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苏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苏轼对荔枝的无限赞叹。杨朔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借以赞美荔枝这种佳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语言别致清新的特点。
2.能力目标:
了解联想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3.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讲究具体、讲究生动、讲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构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学作品的这种特点,将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观世界中某一具体的“物象”上,会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让人们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悟出隐藏于生活现象之后的深层哲理。怎样将所抒之情寄托于现实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点,突出它与所喻之人的相同之处。如“蜜蜂”与“劳动人民”之相同点为勤劳、无私忘我,从而抒发对辛勤耕耘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物”与“情”,“物”与“人”中间不是简单的拼合,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运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还必须运用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与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联想。一般我们见到的修辞手段中的比喻就是运用相似联想的产物。
教法建议
学习本文,关键是理解文章组织材料的特点和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
⑴引导学生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文章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词、句,分析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推进、揭示主题的。
⑵从分析文中三次联想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深入发掘文章主旨,进而把握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借助联想,托物抒情
文章运用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本文出现了三次联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的酿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劳动人民。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托物抒情,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
“我”对蜜蜂由儿时的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作者感情的变化是因事而发的。因儿时被蜜蜂蜇过而不喜欢蜜蜂。因后来到从化温泉见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参观“养蜂大厦”看到蜜蜂辛勤的劳动,听到老梁介绍蜜蜂的生活特征(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辞辛苦……)才“不禁一颤”,发出“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地赞叹。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蜜蜂酿蜜,认识到劳动人民对祖国的贡献,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从而深化中心。
作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作者对蜜蜂仔细观察和深入认识的过程,更是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过程。全文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文章开头写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自己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接着写在从化温泉看到荔枝树,吃到,引发了对蜜蜂的兴趣;然后写参观养蜂场,看到蜜蜂的生活与劳动,听到养蜂人老梁的介绍,认识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对蜜蜂由衷地发出赞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把文章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题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感召式结语
对感情色彩浓厚,感染力较强的抒情或写景散文,教师可以在结语中,用饱满的激情,感召的语言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如的结语:扬朔满怀深情地呕歌了劳动之美,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我们也应该像蜜蜂酿蜜一样,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加强朗读指导
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和语段。指导学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调,用适当的语调来朗读。如第一部分,以贬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读时要用徐缓而略带不愉快的语调。第二、三部分,宕开一笔,叙述“我”的一次经历,如话家常,朗读时要用平静、亲切的语调,其中“我不禁一颤……”那段,情切意深,朗读时要用赞叹的语调。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读时要用颂扬的语调。第五部分,说“梦”,有很深的含义,朗读时要用惊喜的语调。
结构与内容
文章的题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先交代出“我”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吆喝篇11.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
小石潭记篇1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
再塑生命篇1海伦•凯勒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
登幽州台歌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 背诵这首诗。说明...
山坡羊篇1《山坡羊·道情》是元代宋方壶所作的一首曲。此曲表达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
己亥杂诗篇1龚自珍
大雁归来篇1【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
我的母亲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
藤野先生篇1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篇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秋词篇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
俗世奇人篇1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