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 相 见 欢(通用4篇)

相 见 欢(通用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相见欢篇1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多学习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相见欢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

19.词牌

20.B

21.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逢病军人河湟旧卒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10.参考答案(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相见欢篇2

龟虽寿

曹操

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显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利。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相见欢篇3

准备: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             ,              。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后记: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品读结合的,有知人论世的,有设身处地的……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从写赏析的角度来进行诗词的学习,希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读写结合共同提高的诗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读写是能双轨并行的。在读读写写品品体验与创造当中,就在这快乐的氛围当中,诗词的意境,人生的体验,语文的素养,对文学的爱好,一切都在悄然地进行。

相见欢篇4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 见 欢(通用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吆 喝(通用14篇)

    吆喝篇11.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

  • 小 石 潭 记(通用14篇)

    小石潭记篇1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

  • 再 塑 生 命(精选16篇)

    再塑生命篇1海伦•凯勒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

  • 登幽州台歌(通用9篇)

    登幽州台歌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 背诵这首诗。说明...

  • 山坡羊(精选8篇)

    山坡羊篇1《山坡羊·道情》是元代宋方壶所作的一首曲。此曲表达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

  • 己 亥 杂 诗(精选9篇)

    己亥杂诗篇1龚自珍  

  • 大 雁 归 来(精选17篇)

    大雁归来篇1【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

  • 我 的 母 亲(精选16篇)

    我的母亲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

  • 藤 野 先 生(精选14篇)

    藤野先生篇1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用5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篇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 秋 词(通用6篇)

    秋词篇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

  • 俗 世 奇 人(精选16篇)

    俗世奇人篇1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