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06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

215626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李俊

教学目标 :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  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2

目的要求:

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传》

1、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着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春秋》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6、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示:

(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7、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9、阶段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

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五、文言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古义:离开,距离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5)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6)阙秦以利晋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肆其西封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动词,损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④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①何厌之有?②有何厌?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烛之武)辞曰

六、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3、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本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七、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的文言文知识。

2、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秦、晋围郑,点明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佚之狐举荐贤人

二、烛之武临危授命烛之武牢骚满腹

郑伯情真自责

一层: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二层:亡郑对晋有利

三、烛之武说退秦师三层:友郑对秦有利

四层:历史上,晋过河拆桥

现实中,晋贪得无厌

四、晋师撤离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查找资料和分析讨论的方法;

2、了解文中“说辞”的魅力,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学生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我做过的课堂小调查显示,多数高一新生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带进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只有让同学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对文言文的看法。

《烛》的故事背景对学生们来说非常陌生,要想让他们了解烛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让他们理解郑国所处的危难。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总结收集方法,尤其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数字图书馆,使他们的自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被各个学科在课堂上广为应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师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本课希望加强教师在其中的点拨作用,在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给予过程指导。

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课尾设计的拓展延伸和课堂练习应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

电脑投影的内容不应该是板书的替代品,围绕教学设计的课件也应该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自古以来,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或为民排忧,或为国解难,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他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永载史册。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共同探讨!

(互动设计1: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曹刿论战》以唤起对《左传》特点的回忆,再结合课文注释①及文后补白所选《中国文学答问总汇》中对《左传》的介绍,说说“我所知道的《左传》”。)

教师补充点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传》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土、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祝史、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勇等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解说:此为引导学生走近《左传》,力求对《左传》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2:

了解相关背景:

投影秦、晋、郑三国地理形势图,以便对照讲解。

补充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几点史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齐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爱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动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攻赵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互动设计3:

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点拨: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2、事中涉及哪些人,请初步扼要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点拨: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他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动之以情;接着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4

215626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李俊

教学目标 :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  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         》,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颂,并把握文言文的特殊性。

2、同时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如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

2、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要点:在熟读背诵、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7、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8、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9、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上知识点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讨论总结。

七、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八、总结、扩展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九、布置作业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

八、扩展阅读:

可选择“读本”中《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战”的有关内容。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3、学习作者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

板书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许之

示之以弱

退晓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烛之武说服秦伯动之以利

挑之以隙

郑国转危为安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

1、泛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停顿)

4、教师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知识点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跟着我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

1、学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常也是因为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学智慧:当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争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这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之外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学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学习古文的目的之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秦晋围郑

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画出《秦晋地理形势图》,介绍相关知识点:春秋时期,秦国(今陕西、甘肃),晋国(山西)是两个大国,成语有秦晋之好。楚国(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而郑国(今河南新郑)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般,但其占据的却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所以诸强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所以郑国只能依靠、依附于某个大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哪个强国都不肯放过它,所以经常遭遇机。那么“贰于楚也”的罪名便成为讨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点拨,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③公曰:“……”许之。郑伯的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他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用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体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烛之武应允只身去见秦伯,也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学智慧:郑伯勇于责己的态度消除了烛之武的怨气,应该学习郑伯的驭人之术。

第3段

(1)教师范读本段。(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学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

①“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引导学生明白,示之以弱,减轻敌方的防范心理。

②“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为什么说是“越国以鄙远”,秦郑之间有许多小国,还有周王室的间隔,所以是跨国来管理远方的边邑,其难可知。晓之以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秦伯的信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引导学生看地图,由于秦国和东方齐国的交往要从郑国经过,所以郑国是“东道主”。动之以利,利益的诱惑,减弱、消减其攻打郑国的决心。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以秦晋之间过往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拨秦晋间的矛盾,瓦解其联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秦国与晋国接壤,在晋国的西边,晋“欲肆其西封”,必然损害秦国的利益。

(3)学生根据烛之武的语言,归纳其人物形象。(教师明确:大智大勇)

(4)学智慧:面对强敌,烛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示了他的论辩艺术与外教才能,以及他对局势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用短语概括本段段意。(教师明确:郑国转危为安)

(3)学智慧:晋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愤时的隐忍使得郑国转危为安。

四、学写作。

(1)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教师明确:①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层次井然。

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围郑(急)烛之武推辞(急)深入敌营(急)子犯击之(急)

佚之狐推荐(缓)郑伯自责(缓)说敌成功(缓)晋侯阻止(缓)

(2)启发学生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明确:①伏笔与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秦、晋虽是联合行为,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详略得当:集中笔墨写其说辞而略写其他方面,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交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8

选题思想及思路设计:

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每当看到文言文时,第一感觉是坏了,我一定做不好的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文不大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语言运用,字面上又给人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因而形成文言文不易学的观念。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章,学习的顺利与否,关系着今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发展问题,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

创新特点:

化深奥难懂的字面形象为形象生动的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在解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

  • 闺塾 教学设计

    《闺塾》 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现代传奇戏曲的基本特点。2.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

  • 哀江南 教学设计

    哀江南 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1.理解剧本的主题。2.品味作品的语言。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教学重点:主题和语言。教学难...

  •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

  •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实...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

  •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3.体会...

  •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

  •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文艺随笔的特点。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领会句子的含义。(二)能力训练点1.整体把握文意,...

  • 窦娥冤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1....

  •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向青春举杯”专题第三层面“设计未来”最后一篇...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