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
审慎: 。
趋向: 。
札记: 。
二、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和注释。
(1)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1、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
。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二、研读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研习课文
第二题
1.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
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
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
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趋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和注释。
(1)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1、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二、研读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研习课文
第二题
1、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
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成书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骏马征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投影: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1—3)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4—7)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课文解读
文章整体感知
文章介绍了作者创作《物种起源》的经过和付梓原因,说明了自己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导言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周密严谨,有极强的逻辑性。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至第三段是第一部分,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第四至第七段是第二部分,介绍《物种起源》的内容体系。
概念解释——物种、变种和变异
物种:生物分类的某个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是种、属、科、目、纲、门等,种就是物种。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就是相近的物种,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豹属、猫科、食肉目、哺乳纲,脊椎动物。
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变种。
变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区别。变异在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马,有躯体壮大适宜于曳重的品种,也有躯体骏健适宜于快跑的品种。小麦,有无芒的品种,也有有芒的品种,有短芒的品种,也有长芒的品种,至于金鱼和菊花的品种,那就更加繁多了。
关键句的类型和筛选方法
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1.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
第一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二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四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
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五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七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3.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
第四段、第六段、第七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1.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
2.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欣赏品味本文的语言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请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例如: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本文对阅读《物种起源》一书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以远航考察、采集标本、整理材料、修改札记等一系列过程来证明自己对物种起源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使读者知道本书产生的坚实的研究基础,了解它的内容的可靠性。摘要发表的两个原因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原因的说明使读者了解,本书为何会出现不完备的情况,避免产生误解;第二个原因的所述内容从侧面进一步说明内容的可靠性。而第三自然段中关于著作不完备性的说明,是要求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阅读本书,更是对于阅读方法的直接指导。
第二部分对于内容和体系的扼要介绍,使读者对于书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样可以防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同时,能明白《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重点是什么,不至于被众多的材料所淹没,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札记( ) 琐屑( ) 胚胎( ) 槲寄生(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b.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的命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范围宽泛,充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
c.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来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 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②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 地下结论。
③同义词中最值得研究的是那些非严格意义的同义词,因为它们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就必须有所 。
a.搜集 草率 分别 b.收集 轻率 分别
c.收集 草率 区别 d.搜集 轻率 区别
4.恩格斯认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明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万有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c.剩余价值规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万有定律、剩余价值规律。
5.课文第五节中“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这句中的“这个问题”是指( )
a.解释寄生植物的结构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
b.获得动物由家养变异的知识。
c.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d.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类选种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6.关于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仍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
b.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种变异,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c.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物种起源问题所得的一般结论,和我完全相同。
d.创造论,即每一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有些物种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有些物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b.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c.本书所讨论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用事实来作证,而第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
d.1844年达尔文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他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纲要。
8.填空。
达尔文,英国人, 的奠基人,曾以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舰“贝格尔号”作历时年的环球旅行,在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进行综合探讨,形成了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一书。提出以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物种是,对生物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和物种,并给宗教以一次沉重打击。
二、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类都源于爬行动物。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鸟类和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象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加德纳提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着22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动物界中,只有这两个纲的动物才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这两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内有调节体温的机制。此外,在心脏、头骨、脑的结构上,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生理和行为上,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加德纳推论:这两类动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纳的学说一提出,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学说站不住脚,加德纳提出的证据并不可靠,他那种完全不依靠化石资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却十分推崇加德纳的学说,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甚至描绘出设想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一种热血恒温的、身上同时长有羽毛和毛发的树栖食虫动物:“哺乳鸟”!于是,在这一本来被人认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上,研究动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争论。1984年8月在伦敦自然历史和地理博物馆,300位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的专家学者聚会,对加德纳的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不仅探讨了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起源上的关系,而且还对当前动物进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传统的动物进化观点与加德纳的学说究竟谁是谁非?在伦敦的讨论会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多数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动物进化理论上,学术界出现“裂缝”,传统观点面临挑战,这都是好事。它将促使动物进化的研究出现新的学派和新的进展。
1.下边的句子是从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标出句码)。( )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 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 d.④句后面
2.在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认为(a):
认为(b):
3.下列论断中的三项,两种学说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们选出来。
a.地球上存在过“哺乳鸟”。
b.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才具有共同特征。
d.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大于不同特征。
e.鸟类和哺乳动物应分属于不同的纲。
f.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比鸟类和爬虫类的关系近。
g.鸟类起源的时间早于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
h.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早鸟类起源的时间。
4.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同是:
a.传统观点借助归纳,加德纳借助演绎。
b.传统观点主要用化石资料推论,加德纳用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推论。
c.传统观点依据动物分类方法,加德纳则依据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d.传统观点依靠事实推导,加德纳利用想象建立学说。
参考答案
一、1.(略) 2.b 3.d 4.a 5.c 6.a 7.b
8.8.进化论 博物 五年 动植物 地质 生物进化 《物种起源》 自然选择可变的 适应性
神造论 不变论
二、1. b 2. 认为(a):从“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到“‘哺乳鸟’”
认为(b):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3. afh 4. b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随后骏马征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投影: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写作经过:整理成书的过程
提前发表的原因
内容过简的说明
基本观点:物种由演变而来
介绍研究的方法
家养变异的作用
强调观点的正确
二、每段中找出关键句子,透过关键句,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
第一段的关键句,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经历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有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三、阅读练习
一、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参加”的宾语是“环球航行”B.“在南美洲看到”组成一个偏正短语
C.“给”的主语是“关系”D.全句有四个介宾短语
二、我极其盼望……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判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的需要”是指把将来能根据的事实和文献全部刊印出来。
B.达尔文认为自己书中所有论点都可以引用事实来作证。
C.“显然往往会引起”表明人们面对同样的事实,却常常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D.达尔文认为每一个问题必然由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在处理的时候,也必须叙述并比较问题的两个方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哪几项不属于概括要点的项:
A.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
B.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C.对错误学说的批判。
D.对物种起源的推断。
E.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
F.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
四、又如槲寄生……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及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定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五、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回答问题:
1、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是什么?
3、作者论述生物变异有几种类型?是什么?
4、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是什么?
六、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回答问题:
1、作者指出,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还弄不清楚”。
试问:①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②文中“还有很多不了解达到”,“所知道的就更少了”以及两个“对于”等短语或词,对回答上面问题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3、“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与“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之间是什么关系?
A.并列关系B.因果关系C.递进关系D.假设关系
4、筛选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三个主要观点。
答案:一、C;二、C;三、AE;四、B五、要明确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两种,家养变异,自然变异;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可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六、略。
江苏省响水中学20xx高中语文《物种起源》教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1、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说的内容。
(2)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3)通过筛选重要信息和关健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力目标
(1)辨别和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2)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情感目标
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我们曾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运用类比的表述,肯定了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同学们还记得那个表述吗7(通过旧知引发思考)它就是:"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通过这样的类比,充分肯定了这两个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其中达尔文所发现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他的进化论学说,也就是《物种起源》一书的思想精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物种起源导言》,去大致了解一下生物进化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一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惟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关于"导言"
导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已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
一、[思考]课文哪些段落中概括表述了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明确]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小节。
据此,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和摘要发表的有关情况。
第二部分(4-7节)扼要介绍《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体系。
二、积累词语。
博物: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琐屑:琐碎,细小而繁多。琐,细碎。屑,碎末。
遗传: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由上代传给下代。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信奉:文中指相信并奉行。
归因于:归结原因到(某方面)。
渐感不支:渐渐感到(体力或精力)支持不住。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多指事物或现象很平常。
(三)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一、默读全文,画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
[提示]第1段:"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原因"。
第3段:"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段:"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第6段:"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二、[思考]根据上述文章的核心句,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全文7段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先陈述自己研究的历程,表明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接着用华莱斯先生的研究印证了自己结论的可靠性,然后才水到渠成,说出自己的观点。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生物进化论是对"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根本否定,是生物界的一次革命。显然一开头就宣布自己的观点,读者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作者先谈《物种起源》写作的有关情况,说明自已的著作言必有据,读者才会相信其正确性,才会接受下文的那个全新的观点。
三、第4段为何要强调“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呢”?
[点拨]本题强调的是整体把握和连贯思索,只要注意到第7段中作者对创造论的态度,便可找到答案:实质上是对创造论的否定,因为"创造论"就认为每一物种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也就是分别创造的。
四、[思考]"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又如槲寄生"是举例,是材料,是"啄木鸟"之后用来证明观点的又一个材料。达尔文用这样的事例来说明,把生物进化、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五、文章5、6两段讲到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价值和结论,请分别加以概括。
[要点]研究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研究价值——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和最可靠的线索。
研究结论——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六、文章第7段讲了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15张衡传篇1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形态各异的奥林匹克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了解体育场馆设计的特点。2、学会合理的...
《虞美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3. 体会词的艺...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篇1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
《傅雷家书》学案篇1预习目标:1.掌握书信格式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
我不是个好儿子篇1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一、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组温馨的画面,还有阎维文一首深情的《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
老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作者一家的“善良”。品味作者平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一、导入二、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围绕中心,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2...
高二《都江堰》教案篇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篇1――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自主预习篇【语文百花苑】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我为少男少...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