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精选16篇)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1

一、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家。

三、重点字词释义

风烟俱净:                                风烟俱净: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                                   至桐庐:

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负势竞上: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互相轩邈: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泠泠作响: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千转不穷:                             千百成峰:

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                             窥谷忘反: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

【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⑦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一词多义】

绝:

上:

直:

【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论抒情点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水势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译】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理解】

1.概括课文两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2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还不如看作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中描摹了优美的山水,并且课文的结构十分鲜明,句式非常工整。以下我们就以这三点来具体分析一下课文的艺术特色。

一、 奇异的山水体现景色美

课文写的是富春江的水和两岸的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它们的特点。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结合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摹了一幅优美的富春江山水图。

二、总分的结构体现层次美

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首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两句点明了自己游览的去向和路程,接着突出了课文的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另外从“奇”和“绝”二字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用了十分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山水的总体特点,从结构上看属于总写。

从文眼中我们可以看出富春江上吸引作者的是异水和奇山,于是在概括了山水总的特点之后,作者分两段来具体向我们描绘美丽的景色。第二段作者抓住江水“清”“急”的特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写。第三段先从视觉和听觉连方面的感受来写两岸的高山,然后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的心志,最后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文章虽短,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全文来看,属于总分的结构;从段落来看,属于并列的结构。

三、工整的句式体现语言美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这种句式的运用让课文显得更加清新流畅,也体现了作者善于锤炼语言的功力。

《与朱元思书》赏心悦目的景物、流畅自然的行文和生动简练的语言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文的上乘之作。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3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中考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1-3题。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獗。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1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

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北,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简答下面的题目。

⑴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蛛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说明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举例说明的理解。阅读选文可知之所以以圆蛛为例,是因为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或者说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这也体现了举例说明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蛛丝形成的过程是: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蛛网是由干丝和湿丝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

3.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是指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

课外拓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二、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誉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4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5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碧轩邈()泠()

戾()天横柯()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猿则百叫无绝()

6.经纶世务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②。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③。

北涉玄灞,清月映廓④。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⑤;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⑥。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⑦。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⑧;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⑨。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⑩?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1)?然是中有深趣矣(12)!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不一(13)。山中人王维白。

《四部备要》《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

【注释】

①腊月下:当腊月(农历十二月)之末。景气:景物气候。故山:旧居之山;旧游之山。作者在终南山陲置有辋川别墅(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拜访。②温经:温习经书。猥:鄙*之意。谦词。③辄便:就。憩(q@):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④玄:幽深。灞:灞河。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入渭河。⑤辋水:即辋川,又称辋谷水,在蓝田县南,向北流入灞河。沦涟:波纹。⑥村墟:村落。舂:捣米。疏钟:稀疏的钟声。⑦仄迳:狭窄的小路。⑧蔓发:滋发。可望:可以观赏。鲦(ti2o):白鲦鱼。矫:举。⑨皋:泽边地。朝(zh1o):早晨。雊g^u:雉鸣。⑩斯:这。指春景。倘:或许。(11)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12)是中:这中间。(13)“因驮”句:趁药农驮黄蘖进城的方便捎信前往。因:趁。黄蘖(b^):通作“黄檗”“黄柏”。一种芸香料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不一:不一一细说。

1.此信描写了山中幽美的景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出夜之静谧。

2.此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3.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作者的想象之笔。

参考答案

一、pi3oxu1nmi3ol0ngl@k5二、1.随着2.独一无二3.好像4.轩:高邈:远都作动词用5.不停止6.筹划,治理

三、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急3.视听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先总后分

四、1.月光、灯火、犬声、春声2.怀念友人之情。3.“当待春中……麦陇朝雊”。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6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7

一、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 中,教学目标 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 ,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 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  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8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五)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篇9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  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

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师: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 :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 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师: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师: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师: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 。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