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大气压(精选16篇)

大气压(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大气压篇1

     港区初级中学   茅振宇一、  提出猜想上一章我们学习了液体的压强,知道了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会对容器底产生压强,同时由于具有流动性,使得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空气呢?(众所周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做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最底层。)这里我想请问:空气有无重力?答1:有。[若无人回答,可以试着从空气具有密度角度引导(空气有无密度?(有)那空气有无质量?有无重力(有)]问:原来空气具有重力,这点与液体相似。那么我再想问,空气是否还与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呢?答:有。总结:既然空气与液体一样,即具有重力又有流动性,那么是否空气也具有压强呢?如果空气存在压强,这个压强又有多大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二、      实验验证(学生)得出结论1、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并验证猜想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思考这一问题,也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不知你们做的情况如何?得出结论了吗?我看到有部分同学将实验器材都带来了,那我们不妨就请这些同学上来向大家说说他们实验的情况以及其中的思考。实验1:“覆杯实验”做法:①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底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下端开口的矿泉水瓶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后来我们认为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正是由于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实验2:“笔管提水”做法:取一只两端开口的塑料笔管完全浸没于水中,在水下用一只手指堵住其中的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会发现管内的水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就会自由下落。思考: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在管口四周存在着空气。我们认为,这些空气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笔管内的水能呆在里面。这说明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柱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当松开左手食指后,由于上端管口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上下相互抵消,水由于自身的重力而下实验3:“吞蛋实验”做法:在广口瓶中放入一些沙子,将燃着的酒精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思考:一方面酒精棉花燃烧需要消耗瓶中的氧气,另一面瓶内气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部分被挤出瓶外,这是鸡蛋就会被外界强的作用压了下去。这个实验说明大气存在压强。实验4:“被空气压扁的易拉罐”做法:在空的易拉罐里注入少量的水后将此装置放于酒精灯上加热直至里面的水沸腾。然后迅速的将酒精灯熄灭同时用事先准备好的面粉团将易拉罐口堵住。马上就能看见易拉罐被压瘪了,同时伴有“劈啪”的声音。思考:我们认为这也是强的作用。在用酒精灯对罐内的水加热的过程中,罐内的空气由于受热膨胀从而被大部分的挤出。(当罐内的水沸腾,将易拉罐从酒精灯上撤走后,罐内剩余的气体就会冷却收缩),从而使外界大于罐内气体压强,于是铁罐被压扁了。这个实验说明大气存在压强。2、得出的相关结论(存在、产生原因、压强的方向)(1)大气存在压强:这四组同学通过实验都向我们证实了关于大气存在压强这一猜想的正确性,使我们相信了强确实是存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做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最底层。大气对浸在里面的一切物体均具有压强。这种由空气施加的压强叫做强,简称。(注意:是强的简称,不是力的简称)(2)产生的原因:强产生的原因与液体相类似,是由于大气具有重力而产生的。(3)的方向:问:刚才做“覆杯实验”时,那位同学将杯口朝下发现纸片并未脱落,说明强是向着什么方向作用的。答:向上作用的。问:在做“被空气压扁的易拉罐”实验中易拉罐瘪了下去,而且是罐的四周都瘪了下去,这说明从什么方向作用在易拉罐上的?----成功就说。答:说明强的方向与液体压强的方向一样,也是朝向各个方向的。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问:我们通常说的吸饮料。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师:这儿有两瓶饮料(一瓶敞口,一瓶塞有橡皮塞),我们分别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上来尝尝它们的味道。现象:一个吸的轻松自如,一个用力吸却一滴也没有吸到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实验条件的差异)答:后者的瓶口有活塞。问:为什么这一装置上的不同就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呢?答:女同学用嘴吸吸管时,吸走的管内的空气,而瓶口又没有被塞子塞住,这样瓶中的水就会在管外的作用下在吸管内上升;而男同学使用的瓶子由于在瓶口被塞子塞住,所以外界无法作用在液面上,从而无法将液体压进吸管内,因此半滴也吸不到。追问: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认为饮料真的是被“吸”上来的吗?答:不是。是被压上来的。 三、 马德堡半球实验1、总结和引入:通过同学们的实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我们了解到了大气具有压强。其实关于大气是否存在压强这一猜想早在十七世纪科学家们就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历史上有一个证明大气存在压强的著名实验,你们是什么吗?答:马德堡半球实验问:哪位同学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不妨向大家说说这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学生叙述。2、课件演示师:**同学绘声绘色的描述使我们似乎回到了1654年。下面我们通过观看一段动画,视觉上再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至16匹,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分开)3、学生分组体会师:同学们在听了故事,看了动画后各个都跃跃欲示的。是不是想亲自体会一下的巨大。这就满足你们的心愿。看到桌上的一对皮碗了吗?可以用它来模拟当时铜制的半球。没有抽气机,怎么办?答:用手将皮碗内的空气挤出。学生实验 四、强有多大?引入: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世人亲眼见到了的巨大,同学们刚才也都亲自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到底有多大呢?如何测量呢?(一)  托里切利实验的构想初衷(结合实验和幻灯)师:同学刚才在做“覆杯实验”时对纸片没有下落的解释是:由于有强的作用将纸片压在了杯口。你们对此解释难道没有疑惑吗?这样的解释完整吗?硬纸片只受到强的作用吗?答:不完整。硬纸片并非只受的作用,它上放的水柱对其也有压强的作用。之所以没有下落,是因为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大于水柱对其向下的压强。问:谁能根据这个实验给你的灵感,设计一个理论上成立的测量强值的方法?答:换用足够长的杯子,使托起的水柱最高时水柱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外界大气产生的压强了。师:非常好。他想到了利用平衡的知识来设计出来间接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这一思想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不止一次的应用过。比如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在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不是直接就是物体的重力?答:不是,而是物体受到拉力的示数。追问:那为什么弹簧秤的示数我们认为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那?答: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拉力彼此平衡。问:又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中,我们拉动弹簧使木快在木版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是直接测量摩擦力的吗?答:不是。弹簧测力计其实测的是与摩擦力平衡的拉力。总结:同样在这里,同学想到了利用这一方法来间接的测出的值。即当硬纸片拖起的水柱最高时水柱对纸片的压强在数值上就等于外界的强。在理想状况下我们可以用增长玻璃杯的长度来增加水的高度,但是现实情况下却并不可行,因为没有这么长的玻璃杯。那怎么办呢?答:可以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代替水进行实验。追问:理由是什么?答: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压强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h就越小。师:很好!某某同学的想法和加利略的学生托里切利不谋而合,托里切利正是选用了液体中密度很大的水银来进行测量的实验的,成为最先测出强数值的科学家。(二)  托里切利实验的具体做法(课件)1、说明:由于汞蒸气有毒,因此无法在课堂上演示,我们就借助于课件共同来看一下实验的过程。实验叙述1:在长约1m,一端封口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问:为什么要灌满水银?答:这是为了排开玻璃管内的空气。实验叙述2: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发现管内的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了。问:管内水银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答:是由于水银柱对水银槽上表面的压强大于外界对水银槽上表面的压强。问:水银下降之后,在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答:没有。追问:为什么没有?答:因为开始注水银时已经将管内的空气全部排走了。强调此时上方是真空问:水银面为什么在下降了一些后又不再下降了。(管内水银柱最终不再下落是靠谁托住了它?)答:因为此时水银槽外的支撑着玻璃管内一定高度的水银。师:此时管内的水银不再下降,同时水银槽内的水银也不再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此时水银柱产生压强在大小上等于外界大气作用在水银面的压强。实验叙述3:用刻度尺测得此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是76cm,也就是760mm。2、结合幻灯片在理论上理清思路(1)根据液体压强特点,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因此大气作用在水银槽上方向下的压强等于同一深度处水银槽内的水银作用在此处向上的压强(如幻灯片所示),根据平衡的知识,p=p大气。(2)请你们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动笔算算,强到底有多大。(强调是标准)(三)具体的概念师:1.01×105到底有多大呢?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下面就请大家计算一下:作用在手掌上的压力有多大?答:500N。师: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追问:这么大的压力,可是为何你感觉不到呢?答:作用在手掌上下的强相互抵消了。师:这个也说明是朝向各个方向的。(四)想想议议问:我们置身于大气海洋中,既然强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呢?答:人体内部(肺部)也存在压强,这样内外相通,压强互相平衡了。当然还有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这样的环境了。(五)  如果在做托里切利实验时,将玻璃管倾斜放置,结果会怎样。(强调h的起始点是从水银槽的水银面的上方。)(六)  :如果在做托里切利时,在保证管口浸如水银槽的情况下,如果将玻璃管向上提一点,情形又会怎样呢?(七)  问:如果在做托里切利托里切利实验时,在灌装水银的过程中不小心混入了少许空气,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五、     学生总结问:这节课我们共介绍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它们是什么?答: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切利实验。问:这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答: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托里切利实验测出了一个托里切利实验标准强的具体数值  

大气压篇2

大气压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陈宗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用实验或有关事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能用大气解释简单的现象。

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重点难点1.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方向。2.大气压强值的测定实验设计。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会利用网络等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器材皮碗,筷子,报纸,水杯,硬纸板,水槽,水管,钩码,弹簧管秤,烧瓶,热水,烧杯,鹌鹑蛋,针筒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课件路径学习程序方法指导导入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大气的压强和如何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说明主题新课学习一、大气压强

虚拟实验,是真是假?虚拟现象巧断竹筷

空瓶吞蛋

倒置水杯

喷泉奇观

真假问题薄纸轻盖,能挡雷霆一击?不费吹灰之力,鸡蛋自动入瓶?硬纸板上可支撑水柱,不可承载钩码?玻璃管有多高,水柱便有多高?真观判断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实验探究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真/假/不确定理论分析    课件演播激起悬念 学生判断实验探索分组讨论提问:对上述实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说或想问吗?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拓展:结合课件演示进一步分析点评。

把挤出空气的一对皮碗放在真空罩中,抽空真空罩里的空气,皮碗会________,说明挤出的空气的皮碗能承受很大的拉力确实是因为________的作用;倒置水杯,使杯口分别朝不同的方向,硬纸片都不掉下,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将覆杯实验中的杯子底部开个孔(如图3,图4)。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叫一位同学大喊一声,硬纸片应声而落,请学生分析其中奥秘。并说明当大气压相互抵消时,硬纸片无法承受水的压力。

小结: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通常把这层空气称为大气。大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我们生活在大气的海洋底层,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方案)

引入:在前面实验中,我们一定想知道覆杯实验中的硬纸片能承受多少拉力,*抽气的办法形成的喷泉能有多高,显然,这一切都跟大气压的值有关,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各种器材,请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也可另行选择其他器材,设计的方案应包括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和计算式。比比看谁设计得又快又好。或者你也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加以修改、完善。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计算式①    ②    ③    

学生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

学生可能设计的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案值。

①用针筒和钩码测量──针筒倒立固定在铁架台上,针头端用橡皮套封住,在活塞下挂钩码到适量时用弹簧秤向下拉,使活塞匀速向下运动。把钩码的重加上弹簧秤的拉力即f,再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活塞的半径,根据s=πr2算出受力面积,再用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

②网上操作──上网查寻大气层的重g、地球上的表面积s,利用公式p=f/s=g/s可算出大气压强。

③用皮碗测量──把小皮碗“压”在玻璃上,用弹簧秤拉皮碗,直到刚好把皮碗拉动,记下这时的拉力,再测出皮碗的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

④用水管测量──楼上的同学观察到管内水面下降,直到水不再下降时,在水面处做下记号,收回水管后用米尺量出原来管内水管的长,用公式p=ρgh即可算出大气压强。覆杯实验,下挂钩码,一直添加到纸片刚好脱落,算出钩码总质量m和杯口面积s,由p=f/s=mg/s求出……

教师点评各种方案的优劣,播放相关课件,指出长水管实验最接近科学家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更方便,引入托里拆利实验。 作业浏览《大气的压强》网页。

上网查找有关大气压的知识。

回家做做看:a空瓶吞蛋b用矿泉水瓶代替量筒,完成p163图11-6。课后完成

大气压篇3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

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

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

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

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

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

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

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

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

p=p0=ρ水银gh

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

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

5.如图5,如果当时的

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

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

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

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

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原载《当代教育》(京),2005.1

大气压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篇5

10.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    教学思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的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惊讶之余,引起思考,通过分析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教学器材   学生活动器材:玻璃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教师演示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托里拆利演示器、洗耳球、长玻璃管、烧杯(内盛红墨水)、移液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抽气筒、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个饮料瓶,用手将饮料瓶捏扁。教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饮料瓶变扁?学生用抽气筒将饮料瓶中的空气抽出,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扁了。教师: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学生:外面的空气。学生:大气。教师:说得好!是瓶子外面的空气把瓶子压扁了。大气对物体的压强简称大气压。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教师:关于大气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大气压有多大?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地球周围有一层大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气,大气有质量和重力,大气有密度,大气可流动,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最底部。因为大气也受重力作用,所以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同样会受到大气对它的压强,我们把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1.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教师介绍学生桌面上摆放的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滴管、两支试管(一大一小)、两个强力钩(橡皮碗)、集气瓶和硬纸片以及烧杯、毛巾等。让学生利用以上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一起观察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再完成实验。小组边做边摸索,找出多种方案后,相互交流和帮助,教师及时辅导点拨。教师对课堂调控时要注意:①倾听各组讨论情况,②及时对各组的配合情况进行评价,③及时矫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小组汇报:学生边演示,边观察描述现象;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甲:把集气瓶倒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教师:谁托住了水和纸片?学生:大气压。学生:水和纸片受重力作用,本该掉下来,但没有掉落,说明硬纸片还受到向上托的力。因为纸片下方接触的只有空气,所以我认为是大气压托住了它。教师:改变杯口方向,大气压依然能托住纸片,这说明什么?学生: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小组乙:把两个橡皮碗紧压在一起(或把橡皮碗紧压在墙壁瓷砖上),很难拉开。教师:为什么要“压紧”,即为什么要将橡皮碗内的空气尽量排出?学生:残留空气过多,吸不住。学生:两面都有空气,两面都有压强,内外的压力“抵消”。学生:清除一侧空气,“去掉”一侧气压,另一侧大气压才能显示出作用效果。小组丙:将玻璃管下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指按住玻璃管上端,将玻璃管移出水面后,水不掉下来。小组丁:把试管灌满水后倒插入水中,水不落下来。把试管往上提,只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试管中的水总是满的。……教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观察一个实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把两个铁制的半球对合在一起,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来,先请两位力气大一些的男同学来拉,再把阀门打开,请两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来拉。结果这两位男同学用尽力气,也没有把两个半球拉开,而打开阀门后,两位女同学很轻松地就将两个半球拉开。教师:这样的实验很早就有人做了(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内容)。教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大小?学生: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大气压很大;如果知道拉力的大小,就能算出大气压的大小……2.怎样测量大气压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感受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知道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大气压有多大呢?让学生利用吸盘式衣钩、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器材,类比马德堡半球实验,设计实验估测大气压,并动手做一做。教师巡视时可参与学生的交流,视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点拨,使学生设计出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方案,例如:教师:要计算大气对注射器活塞的压强p,需要测出什么?学生:需要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教师:怎样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和活塞的面积?学生:把注射器活塞推至顶端,排出管中的空气,用橡皮套封住针口。在活塞上系根绳,用弹簧测力计拉,记下活塞刚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学生:这样测不准。你发现活塞被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已经变了。可以在活塞上挂钩码,活塞掉下来时,钩码重多少,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就是多少。学生:活塞的受力面是圆形,测出周长,就能算出面积。学生:测出直径也可以算出圆底的面积。学生:注射器上有刻度,读出它的容积,测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就可以算出活塞的面积。……学生利用利用注射器、钩码;或吸盘式衣钩、弹簧测力计等进行实验,估测出大气压的值。教师:同学们很聪明,利用简易的器材就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呢?演示实验:出示一个长滴管,将长滴管下端放进红墨水中,先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囊,再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液柱上升的情况。教师: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假如玻璃管是足够长的,液柱会一直上升吗?由此你能想到一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吗?学生:当用力把玻璃管里面的空气挤出来时,由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使液柱上升;若把玻璃管内的空气全部排除,当玻璃管内水柱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水就不再上升了,而且保持一定高度。测算出这段水柱的压强,其大小就等于大气压强。教师:这个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由于水的密度过小,要求玻璃管的长度很大,所以,科学家们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来做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呢?学生:测量出水银柱的高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就能算出大气压的大小。让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大气压。教师:通常人们把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称作一个标准大气压,符号为1atm。1atm=1.013×105pa。教师:大气压作用在一个人手掌上的压力约为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你手掌上产生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人体内也存在压强,内外压力相互平衡;另外,人长期生活在大气中,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教师出示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让学生读出教室里的气压值,并与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对比。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茫茫雪山上,狂风卷着雪花。山高路远,气压又低,战士们呼吸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相互搀扶着前进……炊事员支起铁锅,用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和雪水做出“煮不熟”的饭……恶劣的天气,饥寒交迫,一些战士牺牲了……教师:看了影片,你想到什么?影片中哪些情景与大气压有关?学生: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学生:我们要学习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学生: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学生:在高山上做饭为什么“煮不熟”?怎样才能把饭煮熟?……让学生阅读自学课本内容“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举例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多媒体展示下列内容:⑴大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稀薄,气压减小。⑵大气压的大小与天气有关:气压高的区域叫做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在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在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⑶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高山反应——初次进入高原,空气稀薄,吸进来的空气中含氧量减少,造成缺氧,加之气压较低,使人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⑷生活用品和大气压:吸尘器等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食品、物品的真空包装,既可节省空间,还可防霉、防蛀、防菌、防潮等。⑸宇航服的作用和基本结构。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演示实验:用烧瓶、注射器、酒精灯等进行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请你用图形勾画出、或者用语言概括出这节课的所学所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2.阅读材料:离心式水泵和活塞式抽水机。   3.请你想像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会发生哪些情况?”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并与同学交流。          大气压本来是看不见的,这里变形的瓶子和“咔咔”的声音,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并激发学生思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借助多媒体介绍大气层,并类比液体压强说明大气压形成的原因,学生易于理解。教师事先把实验器材全部摆在学生的实验桌上,学生不是按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发思维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功感”。

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或亲身体验,感知“大气压是很大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提示学生类比马德堡半球实验设计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以避免学生茫然无措。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点拨者,是参谋和助手。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硬性“给出”托里拆利实验,学生难以理解。这里通过“长滴管吸水”这样一个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得出托里拆利测大气压的方法,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体验到科学家当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大气压的大小,又解除了学生的疑惑。既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一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这里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尝试写出本节课的流程图,不失为学习总结的一种有效方法。

大气压篇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知道测大气压强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

3.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教具

演示用:本章后的“小实验”自制的水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挂图和模型、水银气压计挂图、温度计、烧瓶、两用打气筒(或大号注射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备有开水的保温瓶和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提问:

1.大气压强的值是根据什么实验测出来的?所测得的值相当于多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多少帕?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面附近的空气密度跟高空的空气密度有什么不同?

3.口答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

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后由教师纠正补充。

二、新课引入

1.讲述:我们上节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告诉大家,在海平面测得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那么我们所在的地区高于海平面,大气压强是否仍然是760毫米水银柱呢?

2.讲述:根据同学们刚才回答的问题,大气压强是因为空气受重力作用,又有流动性对浸在大气里的物体有压强。但是,地面附近空气稠密、密度大,越到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减小,那么地面附近和高空的大气压强有什么变化呢?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本课将研究这些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段和图11—9。读后回答:

(1)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

(1)介绍自制的水气压计:看课后“小实验”和图11—19,看后老师讲解。

(2)演示:请各位同学看准水管中水的位置;教师做好标记后,然后请一位同学拿住这个水气压计到楼上(或楼下),并做好玻璃管中水面变化后的位置的标记,回到教室后告诉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内的其余学生可阅读课文)。

(3)小结:根据图11—9和刚才的实验表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教师板书这一结论)。讲述: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变化的原因。

3.气压计讲述:测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教师板书)

(1)结合挂图介绍水银气压计,这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而制成的,由于不方便携带,常竖直挂在实验室内使用。

(2)结合挂图和模型介绍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先讲述它的简单构造,指着挂图、模型让学生看它的部位,接着讲它的工作原理。由于大气压强的变化使盒的厚度变化,随着弹簧片的弯曲程度变化,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旋转,指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在刻度盘大气压强的值的对应位置刻上高度,就成了航空、登山用的高度计。

4.讲述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一般取1.01×105帕,如果粗略计算可取105帕(或100千帕)。(教师板书)

5.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讲述:由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人们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个实验。

(2)演示:演示课本图11—11的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将备用开水倒入烧瓶,加热烧至沸腾,测出此时的温度,即沸点。用两用打气筒向烧瓶内打气(注意:水停止沸腾,就停止打气,避免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破)。讲述,要使水重新沸腾必须再加热,使温度升高。表明,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教师板书)。

接着让水的温度降低后,测出水的温度(低于100℃),用两用打气筒对烧瓶内抽气,观察到水又重新沸腾。表明,抽出一部分气体,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教师板书)。

(3)讲述:以上实验,用其他液体,可得到同样的结果。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教师板书)。

四、归纳本课内容和巩固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1)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1标准气压约为105帕。

(2)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巩固练习:

(1)读节后练习第1题,查一查图11—9,看谁先回答出这个题的结果。

(2)课堂讨论:讨论节后练习第2题。看谁的办法好?而且理由又恰当(组织学生不离位进行讨论)。

讨论后教师评讲。

五、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时,还要注意看图11—9和图11—10。

2.阅读课文以后,把章后的习题第4题做在作业 本上。

(四)说明

1.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本课采用温故知新,复习提问的办法来引入.我觉得对于本课来说,这样引入比较自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把知识引入一个新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渴求知识的愿望。

2.课本图11—11的实验,是一个重要实验,要保证做好。在增大气压,向烧瓶内打气时,酒精灯不要熄灭,而要继续加热,使学生观察到本来已沸腾的水,为什么一打气就停止沸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打气不能过量,此时瓶口密闭,又在不断加热,如果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裂会伤着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点。

在做减小气压沸点降低的实验时,如果让水温降低到低于100℃,所需时间较长,可另外换用备用开水(此时保温瓶内开水已低于100℃)测出温度,立即抽气就能观察到水在低于100℃时沸腾,这一实验本人做过多次,都能成功,效果很好。

3.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凡是在课内练习或讨论过的题目,一般都没有要求学生再写到作业 本上(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或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除外),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或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 ,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大气压篇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介绍大气压强随时间而变化。

3.牢记标准大气压的值。

4.知道气压计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及标准大气压的值。

(三)教学难点 气压计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证明大气层中存在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是______。

2.将针管伸进药液里,活塞向后拔出的过程中药液吸入针管内_________的作用。

3.托里拆利实验是测量_______。做实验时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毫米高汞柱的压强,由于实验时管内透进少许空气,则水银柱的高度760毫米(填大于、等于、小于)。改用水做实验。水柱高度是水银柱高度的_______倍。

4.上节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水银柱的高度是______毫米。如果换用横截面积大一倍的玻璃管做实验,水银柱的高度是_______毫米。

5.上节课测大气压的值时,实验改用0.5米长的玻璃管是否可以?为什么?(学生答完后教师做重点的订正)

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强是变化的。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先介绍大气压随高度而变。

1、学生看书。请大家看书第132页的图。图中标出了在不同高度的大气压的值,注意高度读作海拔千米,大气压是千帕。

2.学生回答。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减小得并不均匀。例如,从海拔1千米升高到2千米,气压减小了10千帕,而高度从海拔7千米到8千米,气压只减小了5千帕。

3.实验。那么,为什么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呢?原因是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也越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说明这一点。

一个烧瓶,用塞子塞住瓶口,在塞子穿入一根玻璃管,管的一端跟一个橡皮管相连。将烧瓶倒过来,把橡皮管的开口插入水中(操作),我们未看到什么现象。现在用抽气机把瓶内空气抽出一部分,此时瓶内空气变得稀薄了,密度变小,用夹子夹住皮管,还像刚才一样伸入水中,打开夹子,管内水面上升进入烧瓶里。此实验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瓶内抽出部分空气后,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可见,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则气压越小。

4.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测出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列成表,那么只要测出某一高度的气压值,通过查表即可知道该位置的高度值。

三、大气压随时间变化

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气压还随时间而变。一天当中,通常上午九至十时气压最大,下午三至四时气压最小。一年四季的气压值也不同。大陆上冬季气压最大,夏季气压较小。海洋和大陆相反,夏季气压大,冬季气压小。

由于气压大小跟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气压值对天气预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大家看书第125页的图。这个图是气象中心绘制的天气图的等压线。将气压相同的地点连成线就是等压线。在1982年9月25日上午八时北京地面天气图的等压线就是这样绘制的。新疆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条等压线是1040百帕,它的周围分别是1035、1030、1025百帕等。由此可知该地区是个高压区,它的东方气压依次减小,空气就会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区移动,可能有西风或西北风形成。往往气压的差越大,风力也越大。西北风是从西伯利亚吹来,北京地区的气温可能较低,没有雨。当然,影响天气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气压大小只是一个因素。

四、气压计

正因为大气压是变化的,而且气压对天气预报等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需要测定大气压的值。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1.水银气压计。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制成水银气压计。从理论上讲,只要在玻璃管旁立一个刻度尺即可。使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准管外的水银面,只要读出水银柱的高,就可以直接得到大气压相当于多少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水银气压计测量结果准确,但是不便于携带,所以它适合放在室内。

2.无液气压计。(配合挂图)。无液气压计也叫金属盒气压计。顾名思义,这种气压计中没有水银或其它液体。这是抽成真空的金属盒,盒的表面是波纹状的。大气压变化时,盒的厚度发生变化,通过固定在盒表面的连杆等传动机构带指动针发生转动,由指针所指的刻度也读出大气压的值。根据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在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刻上某一气压值的相应的高度值,这就是航空用的高度计。

五、标准大气压

由于大气压是变化的,通常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105帕斯卡,习惯上记作1.01×105帕。

六、练习和作业 

1.在某地区同时有甲、乙、丙三架飞机飞行,三个飞机上的气压计读数分别是560、500、600毫米汞柱,飞行高度最大的是______飞机,高度最小的是______飞机。

2.P139,4、5。

大气压篇8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篇9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

大气压(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