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5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m。

4.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掌握了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2)方法归纳

本课初步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它。

(三)布置作业

1.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常把金属棒的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从而判断各部分运转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一次性纸杯制作“土电话”。

(四)板书设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3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km,快车的速度v1=105km/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6

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7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8

教学目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知识补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①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340/s,t=0.1s

求:s

解:s=vt/2=340/s×0.1s/2s=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4)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s。

4.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9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到,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亲近物理和热爱物理的情感,树立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心。

4、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5、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6、噪声控制的途径

7、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化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办法方法。

2、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4、噪声控制的途径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2、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

3、利用所学知识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4、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6节,计划用9课时

引言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2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一章单元复习与检测1课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10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