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27:18
一、明地位 说教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掌握和运用qq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及增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定目标 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学会申请qq号并添加好友;用qq进行文明交流和点对点传输文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并能进行文明交流;通过因特网体验用qq交流的便捷和乐趣。
教学重点:添加qq好友、用qq文明交流、点对点传输文件。
教学难点:用qq进行点对点传输文件。
教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明学情 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上网操作技能,班上部分同学已有qq并能用qq与好友交流。因此,本节课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定措施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
上课伊始,创设情境:“放假了,小东玲想约小芳第二天去爬山,要怎样联系她呢?”引导学生提出“见面、打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进而引出课题——《用qq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二)任务驱动,层层推进(29′)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个环节我分为四个步骤,每一步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任务,层层推进。
任务一:申请qq号(7′)
1、出示一份学生课前完成的qq号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同学qq号的申请情况,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请已申请过“qq号”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申请qq”的操作步骤。
3、提出探究任务:
(1)已申请过qq号的同学登陆qq;
(2)未申请过的同学申请一个qq号,并将新申请的qq号填写在调查表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增加“小老师”的自信,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任务二:添加同小组的同学为qq好友(8′)
1、提出分层任务:
(1)“添加好友”:添加同小组的同学为qq好友,或是再添加其他同学为好友。
(2)“管理好友”:给好友分组,尝试“黑名单”“删除好友”等操作。
(准备纸质“帮助文件”,提供“好友分组”“黑名单”“删除好友”等的操作步骤,供学生参考。)
2、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可独立操作,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操作,共同归纳操作方法。
4、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如要验证其身份,或是对不文明、不友好的好友,将其移入“黑名单”,甚至删除。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本环节设计分层任务,抓住“添加好友”这个重点,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任务三:用qq聊天(6′)
1、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qq好友打个招呼。
2、师生交流:“有哪些不同的聊天方式?”(文字、表情、语音……)
3、学生操作:用喜欢的方式和好友聊天。
4、适时进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在聊天过程中使用文明用语等。
[设计意图:抓住“用qq聊天”这个重点,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四:给好友传送文件(8′)
1、创设“给好友送贺卡”的情境,展示漂亮图片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任务:“用qq给好友发送一张漂亮的贺卡”并提出拓展问题:“如果好友不在线,怎么办?”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究“传送文件”的方法。
3、完成任务后,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操作,分享探究经验。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并在交流中完善知识建构,进而突破难点。达成《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创新提高(5′)
1、提出创新任务:“添加班上其他同学或老师为qq好友,进行交流,并互换上节课制作的福建名人卡”。
2、学生操作完成后,交流实践体验。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应用软件,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3′)
请学生运用qq,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聊一聊“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最喜欢课堂的哪个环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回顾本节课知识、体验,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中用“、“用中学”的特点。]
五、深提炼说亮点
1、分层教学,关照全体。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次设计分层任务,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挖掘学生潜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在“玩”中学,在“用”中学。
将qq软件的应用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现信息技术课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难点】1.重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2.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程标准】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识记物质的定义,证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2思考交流;3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2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的一部分。
(2)物质的定义:
(1)物质是,并能为人的。物质的特性是。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独学自测】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B.意识C.物质D.社会劳动
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质性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
堂
探
究
课堂
小组
探究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分析:桌子是物质,物质是桌子。
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定义
20xx年5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胡安•科勒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20xx年12月17日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1)这里的暗物质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课堂总结
三、我的知识网络——归结总结、串联整合
一、明地位说教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掌握和运用qq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及增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定目标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学会申请qq号并添加好友;用qq进行文明交流和点对点传输文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并能进行文明交流;通过因特网体验用qq交流的便捷和乐趣。
教学重点:添加qq好友、用qq文明交流、点对点传输文件。
教学难点:用qq进行点对点传输文件。
教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明学情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上网操作技能,班上部分同学已有qq并能用qq与好友交流。因此,本节课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定措施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
上课伊始,创设情境:“放假了,小东玲想约小芳第二天去爬山,要怎样联系她呢?”引导学生提出“见面、打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进而引出课题——《用qq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二)任务驱动,层层推进(29′)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个环节我分为四个步骤,每一步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任务,层层推进。
任务一:申请qq号(7′)
1、出示一份学生课前完成的qq号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同学qq号的申请情况,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请已申请过“qq号”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申请qq”的操作步骤。
3、提出探究任务:
(1)已申请过qq号的同学登陆qq;
(2)未申请过的同学申请一个qq号,并将新申请的qq号填写在调查表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增加“小老师”的自信,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任务二:添加同小组的同学为qq好友(8′)
1、提出分层任务:
(1)“添加好友”:添加同小组的同学为qq好友,或是再添加其他同学为好友。
(2)“管理好友”:给好友分组,尝试“黑名单”“删除好友”等操作。
(准备纸质“帮助文件”,提供“好友分组”“黑名单”“删除好友”等的操作步骤,供学生参考。)
2、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可独立操作,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操作,共同归纳操作方法。
4、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如要验证其身份,或是对不文明、不友好的好友,将其移入“黑名单”,甚至删除。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本环节设计分层任务,抓住“添加好友”这个重点,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任务三:用qq聊天(6′)
1、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qq好友打个招呼。
2、师生交流:“有哪些不同的聊天方式?”(文字、表情、语音……)
3、学生操作:用喜欢的方式和好友聊天。
4、适时进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在聊天过程中使用文明用语等。
[设计意图:抓住“用qq聊天”这个重点,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四:给好友传送文件(8′)
1、创设“给好友送贺卡”的情境,展示漂亮图片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任务:“用qq给好友发送一张漂亮的贺卡”并提出拓展问题:“如果好友不在线,怎么办?”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究“传送文件”的方法。
3、完成任务后,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操作,分享探究经验。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并在交流中完善知识建构,进而突破难点。达成《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创新提高(5′)
1、提出创新任务:“添加班上其他同学或老师为qq好友,进行交流,并互换上节课制作的福建名人卡”。
2、学生操作完成后,交流实践体验。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应用软件,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3′)
请学生运用qq,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聊一聊“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最喜欢课堂的哪个环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回顾本节课知识、体验,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中用“、“用中学”的特点。]
五、深提炼说亮点
1、分层教学,关照全体。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次设计分层任务,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挖掘学生潜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在“玩”中学,在“用”中学。
将qq软件的应用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现信息技术课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1,文本的选定、复制与移动(1) 课题:3.3.3文本的选定、复制与移动课时:1课时 课型:新...
《制作课程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程表的结构;2.学会合并单元格,学会拆分单元格;3.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1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
《金属》教案篇1课题5.3金属总第5课时主备教师教学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包括状态、颜色、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金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3、了解常见的...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二)能力目...
运动与摩擦力篇1【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启动和运动,也是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制动,摩擦力对车的运...
其他教案-巧用翻转篇1第11课 巧用翻转[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翻转/旋转”命令。...
其他教案-4、初识Windows篇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Windows98、桌面和“开始”菜单。(2)掌握Windows98的启动和关退出方法...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第一课走进WPS2000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集成办公系统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使学生了解WPS200...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第1课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教学目标 :1、学会文件的自动查找。2、能够创建快捷方式。3、能够更...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第1课电脑的本领与家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2、了解...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