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精选12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2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    日出前后(约24.5℃)。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学生答:月平均最高温约24℃(7月),最低气温约-6℃(1月)

(学生动手)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出。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学生答:气温年较差。24℃-(-6℃)=30℃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状。南半球因季节相反,气温曲线呈波谷状(草图示例)。

大屏幕出示图3.14“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

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

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

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2。

板书: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

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音乐伴随)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万州区高龙初中 谭万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

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

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

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板书: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板书: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板书: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活动2:

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

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三)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3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一年中);2、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高度)3、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1、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1、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知道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等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4

第二节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气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60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