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1

六安市城南中学赵玉好

◆教学目标 

1、有个性地鉴赏诗歌

2、感受诗意,体验诗情,与诗人对话

◆教学要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教学过程 

一、对话材料准备(课前发放)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海子简介

3、与文本鉴赏相关的文章

4、初步感知文本

二、导入  

由语言的作用引入文题,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语言内含,反向推导,同向联想,感受“无理而妙”。

三、与文本对话

学生放声诵读,初步感受诗的意象及诗中所体现出的情感。

教师引导:本诗意象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备答要点:大海、春暖花开、房子、幸福,初读阳光,深读撕裂

四、提出对话话题

教师适当点拔,请学生将话题交予教师。

五、整合对话话题(动态)

教师提出对话话题(供参考):

1、“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海子为何要从“明天”起,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如何理解海子为陌生人祝福的内容?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句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5、海子的幸福观到底是什么?诗中传达出了他怎样的生存观念?

六、合作对话(教师课堂程控)

1、分组讨论,分工明确

2、交流对话

七、与海子对话

1、简介海子

2、我为海子诉说心语

3、共同为海子献上寄往天堂的祝福。

2005年元月12日

作者邮箱: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了解作者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关于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二)理解诗歌:

1.学生自读课文,领悟诗歌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 

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ˉ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2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乡。海子,海的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3

相关思考

1 本诗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

教学目标 可定为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至于被诗意象的单纯明净,这种审美意味,恐怕学生一时难以真正体会。所以虽好,但不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

2 多媒体的使用

本诗抒情意味很浓,用多媒体教容易营造氛围,有关的文字资料,用多媒体也较易引进。可作如下材料准备:诗人肖像一幅;简介诗人生平及创作观念的文字图片;一段舒缓优美可反复拨反的音乐。

教学设计(步骤)

一 打出结合诗人肖像和文字资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一位富有才华,沉湎于心灵之旅的理想主义诗人。

文字资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 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 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他作为诗人,其 声誉是生前已发表的五十首诗所奠定。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恋歌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反复吟诵本诗,体验美好诗情。

1 音乐背景下,范读一遍,把学生带入诗的抒情意味中去。

2 适当指导,让学生在冥想轻声诵读中,体验诗人表达的美好感情。

指导要点: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3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唤起了你哪些美好感觉?

要点: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 在讨论中过渡到本课的难点:理解诗背后隐藏的高贵痛苦的心。

提出几个思考讨论问题:

①.诗人似乎已经找到了“幸福”,却为何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 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四 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教师课外可给他们做些辅导)

附:海子的几首抒情短诗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Þ祖父

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À我也会死在这里À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áË亚洲铜Õ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Ä淹没一切的是海水º你的主

却是青草Ö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²Ý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Ð亚洲铜Ñ亚洲铜,

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Ê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

的白鞋子Í让我们——我们和

流一起û穿上它吧?Ä亚洲铜Ö亚洲铜¸击鼓之后Ë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²这月

主要由你构成×Ó

ÈÃÎÒÃÇ¡四 姐ã妹Ãà

荒凉的 山岗上 站着四 姐妹着所有 的风只 

她 们吹的所有 的日子 都为她 们破

碎?空 气中的 一棵麦 子?高举到 我的头 

我 身在这 荒芜的 山岗麦怀念 

空 空的房 间?落 满灰尘 

我 爱过的 这糊涂 的四姐 妹啊岗光

芒四射 的四姐 妹?夜里我 头枕,卷册 和神州 想 

蓝色远 方的四 姐妹糊我爱 过的这 糊涂的 四姐

妹啊芒像爱着我 亲手写 下的四 首诗的我的 美丽的 

伴 而 行的四 姐妹姐比命 

女 神还要 多出一 个?赶着美 丽苍白 的奶

牛走向 月亮形 的山峰 的到了 二月走 你是从 哪里来 的?天上滚 

春天的 雷?你 是 从哪里 来的哪不 和陌生 人一起 来?不 和运货 马车一 起来一不 和鸟群 一起来 起四姐 

抱着这 一棵抱一棵 空气中 的麦

子?抱着昨 天的大 雪?今 天的

雨水着明天 的粮食 与灰烬 ,这是 绝望的 麦子水 

告 诉四姐 妹?这 是绝望 的麦

子?永远是 这样的风后 面是

请天空 上面是 天空妹道:路前 面还是 道路

1989.2.23

日 记Ç

姐姐姐 今 夜我在 德令哈 德夜色 笼罩, 姐姐色 我今夜 

有 戈壁, 草 原尽头 我两手 空空壁悲

时 握不 住一颗 泪滴泪姐姐 

今 夜我,在德 令哈我这是 雨水中 一座

荒凉的 城?除 了那些 路过的 和居住 的?

令哈了 那 些今夜 这 是唯一 的?最 后的

德抒情。哈这.是.唯.一 的?最 

的 是草原。一 我把,石头 还给石 头 让 胜利的

胜利是今夜 青稞只 属 于他自 己?一 切 都在生 长?今夜

我只有 美丽的 戈壁空 空?姐姐戈 今夜我 不 关心人 类?我 只 想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4

曾维芬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5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6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7

曾维芬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8

设计三个问题

1.初读诗歌,请说说诗中的“温暖”。

重读、语气、语调

2.再读诗歌,请说说诗中的“寒冷”。

读的最高境界是说,用“说”的方式读诗歌。

穿插海子的相关资料。

3.谈谈如何把自我的“寒冷”转化为生活的“温暖”。

补充海子遗书、爱情和人际。剖析海子之“失”,找寻生活之“路”。

教后反馈

1.今天的语文课是我这么多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语文课,之前我不大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今天,老师用巧妙的三个话题,带领我们直达诗人的内心。这样的好课,如何不触动我的灵魂,让我爱上语文?

2.今天的语文课,有点想哭。多希望我以前的同学也能听到这节课,或许这样他就能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我也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听听这节课,让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语文课。

3.今天,是充实全新的一天。

我觉得能读懂海子的诗是一种悲哀。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读不懂这首诗。

但当我读懂了这首诗,我已不再年轻。

4.今天的语文课,可能是我上过的最难熬的一节课。

整节课,我都含着泪,哽咽着上完的。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莫名的心痛。今天听完老师您的课,我才知道我为什么难过。不知当时海子承受着多大的痛苦,我觉得难熬可能就是想逃避他的痛苦而带给我的痛苦吧。

那是个多么简单的愿望。

而愿望,也是他自己的刽子手。感谢老师,你让我知道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精神领地,打开了走向大千世界的通道。如果不是老师的讲解,读不懂海子是一种悲哀,而完全读懂了孩子或许是更大的悲哀,而读出了人生就是幸福的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9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_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篇10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2章(课)1节2课时备课时间2003年9月9日

课题《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   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1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缺少了日长飞絮轻飘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而柳絮不飞恰又是思妇心中实景,爱人不在,心如死灰。街是向晚的,青石板路,日落黄昏,思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的窗扉”,着以“小小”二字,自是妙不可言。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致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比喻的精巧运用,除表现在喻体选择的匠心独运之外,还在于为了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帏不

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这首诗描写的是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但细细想来,却是归人对思妇的思念,作者采用了换位的手法,通过设想思妇对归人思念的情景,来表现归人对思妇的相思之情。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月夜》一诗,明明是身在长安的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儿,下笔时却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鬃湿,清辉玉臂寒。”雾湿云鬃,月寒玉臂。望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作者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巧。

(4)有人说,这不是一首爱情诗,是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此诗写于1954年,作者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用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作者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作者。思妇是故土、故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