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教案 >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精选4篇)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精选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4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篇1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运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篇3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11-119:24:55 来源:宁小教育网 作者:cnl 阅读1387次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异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巨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临时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临时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运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临时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而,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篇4

课型:

逻辑推理课

教学要求: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教学过程 :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温 差

风化作用        冰   

植 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 洪

搬运作用

雨 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精选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云和雾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

  • 土壤的保护

    本课概述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

  • 信息的传递

    一、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性。二、教学准备: ...

  • 动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

  • 秋冬星座

    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认识仙后座和猎户座,会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知道仙后座和猎户座在天空中的位置...

  • 电磁铁

    一、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 叶的蒸腾作用

    学科:自然学年:五课题:9.设计者:顾新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

  • 食物的营养

    一、教材分析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二部分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 正电和负电

    一、教材分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二、学情分析本课...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我的大树》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我的大树一课是学生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向大家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一课。这是我们三年级学...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各种各样的叶》教学设计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