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
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
理解“地上河”的成因;
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力求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
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
(2)根治黄河的措施。
难点:
分析下游“地上河”成因。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锦囊若干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
一、概况
二、黄河的贡献
1.水能
2.旅游
3.灌溉
4.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三、治理黄河
症状治理方案
上游:荒漠化问题、凌汛建设大型水库
中游: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
下游:地上河加固黄河大堤
七、教学过程
第一幕引言
(1)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在课间10分钟)。[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课间调节心情;是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2)导入新课: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家都耳熟能详,殊不知,李白却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首先,黄河之水并不是天上来,奔流到海也不是不复回。(简要介绍水循环,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伏笔)。要想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就要来好好学习《黄河》之一部分内容。[幽默的语句,使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情景,欲擒故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幕 “知黄河、颂黄河”
1.黄河知识知多少:展示黄河概况图让学生回答: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3)说出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什么字。
(4)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
[本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活动部分已经介绍,这里只做复习性提问。]
2.[展示]黄河的奉献图,让学生回答黄河的主要贡献:
(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4)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幕 “忧黄河、救黄河”
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请你找出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危机(险情),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在课件中设置黄河治理的主题论坛,当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可以查看、发表帖子,获得有关河段出现水患的原因和现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提出帮助)。在活动中,教师及时发表帖子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法。(参考):
症状治理方案
上游:荒漠化问题、凌汛建设大型水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