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9 寡人之于国也(通用16篇)

9 寡人之于国也(通用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9寡人之于国也篇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  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之畜()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探究活动

《论语》与《孟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调查法(侧重于孔孟故里的学生)。

参读书目:

(1)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学儒术早期儒学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张传开、汪传发《十大哲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4)《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杨树增《先秦诸子散文·诗化的哲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刘冬颖《与圣人对话·孔孟精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黄卓明《诸子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9)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9寡人之于国也篇2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章(课)节1课时备课时间2003年11月16日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读预习: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一、学生进行《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学生自读预习:

1、自读正音:

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B凶多吉少  

C汉初匈奴凶黠  

D甫闻凶讯  

E缉拿元凶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师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孝悌(ti)饿莩(piao)

2、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庄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

杀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夸大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A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  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  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师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五、教师加以指点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六、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请生解析: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五、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板书设计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子有关常识:《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

[1]

9寡人之于国也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1.二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7.全班同学齐读。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读(齐背)课文。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投影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数例句出处释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例句出处释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例句出处释义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例句出处释义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例句出处释义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三、阅读训练(附材料)投影: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洒:xǐ通“洗”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教师注释疑难词句。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四、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板书设计 ]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要求:认真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注释: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样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⑤浡(bō)蓬勃的样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养,这里引申为治理。⑦由:同“犹”[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 

9寡人之于国也篇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  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之畜()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9寡人之于国也篇5

9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教学磁带、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数

例句 出处 释义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例句 出处 释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例句 出处 释义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例句 出处 释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例句 出处 释义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阅读训练(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壹③洒④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⑤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洒:xǐ通“洗”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

“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

教师注释疑难词句。

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9 寡人之于国也(通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