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1:31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段落。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4、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5、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要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学法引导:
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大意,搜集有关资料。
2、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具准备:
"开国大典"录像带;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两弹三星"的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祖国各个城市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54周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949——2003)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仪式。板书:开国大典
3、解题: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弄清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先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2、根据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1—4自然段;5—14自然段;15自然段。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主席台在什么地方?【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反映了群众来得早?这反映了什么?(学生交流,如:"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了人们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们心情很兴奋,很激动。)(学习"汇集"一词)
4、会场上的人特别多,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来形容会场上的人群之多?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人多的: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学生读背这一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大段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第二大段,思考:想想在大典进行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场面?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生交流,并读找出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2、自由朗读,划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相互朗读,读出感情。
4、指明学生读,从读中体会兴奋、自豪、激动的感情。注意重点词语。理解"诞生"、"庄严"、"徐徐"(找出近义词:缓缓、慢慢、冉冉)"瞻仰"等词语。
二、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观看"开国大典"录像带;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两弹三星"的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祖国各个城市的发展等相关的录像和影碟。
二、完成课后"δ"题。
三、作业:写一篇观后感。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三、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六、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听着她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板题,读题。
2、释“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三、检查复习
1、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2、师指导生字词。
3、课文讲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
4、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谁还知道有关这一天的哪些事?
四、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正确。
2、思考: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你还有什么不懂?
2、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学生小组讨论。
⑵班级师生共同讨论。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新词。
二、自悟课文
1、自然课文第二段:
⑴这段写了几件事?什么事?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想应该怎么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个么?
2、自读课文第三段:
阅读盛况作者写了哪三层?
3、自读课文第四、五段:
⑴这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还有什么不懂?
⑶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三、总结方法
1、这篇课文很长,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得较快,回忆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阅读快一些?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了些什么?
4、如果你是记者,会选什么镜头拍?请介绍。
四、巩固提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示意图。
3、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板书设计】
人海旗浪
奏国歌
宣布立国
开国大典隆重庆典礼炮轰鸣庄严
宣读公告激动
检阅三军
礼节祝贺
游行呼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an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an门广场上的场景。
(教师板书。)
2、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
3、检查反馈:
⑴生字、词语的检查:
“协”,查什么部?(十部。)
“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
“擎”,共几笔?(16笔)
“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
飘拂(招展、飘扬)、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
⑶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
⑷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练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
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综合板书:
123456789101112131415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四、完成练习,抄写字词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泽()设()渠()瞻()
译()投()距()檐()
2、抄写并确定带点字的部首和笔划数,填在括号里:
协商()典礼()诞生()融成()
瞻仰()胸膛()爆发()率领()
3、抄写课文生字、词语各四遍。
4、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将文章读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
比较: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背不出的允许看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题。
2、总结学习方法:
(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三四段内容,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挑选一句,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⑴特点:
威武雄壮,军容整齐。(概括时让学生简要说出理解根据。)
⑵点拨:
为什么人们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人们热爱解放军,感激解放军。)
3、选读12、13小节。
4、简单了解聂荣臻、朱德。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
划出文章中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句子。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2、理解:
“火花结成彩”是什么意思?“灯火一片红”指什么?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地面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游行庆祝。句子写出厂节日夜晚的首都绚丽多姿的欢庆气氛。)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气氛。(自由读体会,分组读竞赛。)
4、读结尾句,领会句子意思:
⑴“两股红流”指什么?(两支游行队伍。)
⑵为什么能用“红流”作比?
(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游行。红流,写出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⑶“光明”指什么?(天上的礼花,地上的灯火。)象征什么?(新中国前途光明。)
⑷说说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和内含的意思。(第一层,两支游行队伍分东西两头走去,几十万灯笼火把和礼花照亮了北京城;第二层,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从此有了灿烂辉煌的光明前景。)朗读此句。
四、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自学单元“学习提示”。如何领会中心思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中心:
⑴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样的场面?
(会场庄严、隆重、气氛热烈;典礼隆重,人民群众心情激动,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人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⑵调整语言,综合归纳:
(补充时间、地点、人。)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语言不强求统一,但要点要说齐。)
⑶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写这些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调欢庆气氛和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群众爱党、爱领袖、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重学单元“学习指导”: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读懂课文一概括出主要内容一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一想想这些内容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完成课后、作业本练习。
5、自选作业:
⑴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⑶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并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2、订正读音。
3、自由读课文。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⑵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⑶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⑵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⑶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⑷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学生自由发言。
⑶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⑷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⑸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②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⑹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⑺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⑵“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⑶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五、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一二百字的课文梗概。
【发表评论】
这节课不仅有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知识点比较容易使学生掌握,有很多信息供学生自学获得。(评论人:王晓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小组合作整理出课文的顺序。按事情发展依次写了“会前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四部分。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开国大典录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师:这是个个特殊的日子。(课件展示:1949年10月1日)特殊在哪呢?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点。(课件展示:北京)它特殊在哪里呢?
(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啊!)
(课件展示:开国大典)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这三个词来试着来说一句话。(课件强调: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师引导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修饰语(形容词)隆重、庄严。
师:带着一份隆重,一份庄严,我们再读课题,谁来?
指名、齐读(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播放开国大典实录。
师:看了开国大典你有哪些感受或有哪些话想说呢?
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
师: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写起来可不容易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课文是怎么写。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课件显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三、读中感受,提升能力
师: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师:通过读,了解了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师: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师生合作读)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男女生交换。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读好它。
师: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师: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师生合读。(同时注意指导个别词的朗读)(课件展示:会场的意图)
师: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指名1人到黑板前看着示意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师小结: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会场的布置,下面就可以写主要事件了及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遍)
男女生读。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师生合读第7段)
指名1生读
女生读第1句,男生读第2句。
男女生背第7节。
师:激动吗?有话要说吗?(毛主席万岁)
生齐说。
四、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师: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来不及写,就来交流交流你的新闻稿题目吧。(生略做思考后交流)(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
师:此时,老师也是心潮澎湃,我也用一个题目来表达:开天辟地的一天啊!(课件展示)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设()渠()瞻()
译()投()距()檐()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之一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陈小娟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3)大典前这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会场的好隆重、人们的激动、急迫、喜悦的心情)
那么今天,我们从后面的内容中更深入地去体会,去感受。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4)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让你心动的句子。
(5)学生互相交流,谈理解,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播放录像“南京大屠杀”片断)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练习朗读。
2、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1)先播放“阅兵”录像,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队伍的雄壮、威武、坚强。
(2)从课本中句子去感受。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3)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三、总结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祖国强大的有力证明,但祖国还需要更加富强,这就需要你们这些祖国的接班人去努力奋斗,让我们带着你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带着你们的信心一起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大典前
开
国典礼 欢跃投向雷鸣
大
典 阅兵不断……不断……喊哑拍麻
游行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3)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指名朗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小结:,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板书:
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大典中 &nb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内容一,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及运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记住行进间单手低手投...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2、 发展学生速度、耐力、灵敏、协...
教材内容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课的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
教材1. 篮球:突分配合 2. 素质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懂得篮球战术基础配合中突分配合的重要作用及具体...
《单手肩上投篮》理论课教案 班级: 人数:45人 时间: 教学内容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任务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
1:篮球传球基本动作(双手、胸前、头上、勾手传球等)2:篮球运球基本动作(高、低、体前、背后运球等)二:教学目的1:...
一、正面双手传球教学方法(1)教学顺序应是正面双手传球、背传、调整传球、传快球、侧传、二传吊球、倒地二传、跑动二传、...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上课形式:分组不轮换班级:高二(2)人数:43人授课人:李决时间:2004.10.27教学内容 1、田径:三级跳...
第六课教学内容:(男)三级跳远,(女)挺身式跳远; 排球:垫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任务:1、(男)三级跳远,掌...
【课题】:(2课时)【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19世纪欧洲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画家凡高及作品有所了解和认识。开阔眼界、提...
[课型] 高中美术欣赏[教材分析]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
——高中美术兴趣小组创作教学一、设计思想创造一种艺术形象就是拥有了一种感觉,一种反应,一种观看事物的方式,是一种参...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