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兰亭集序》译文(精选12篇)、原文、翻译对照

《兰亭集序》译文(精选12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兰亭集序》译文(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译文篇1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2002/09/10

《兰亭集序》译文篇2

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译文篇3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二、学习过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兰渚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晤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蕲     曾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夫人之相与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三、反思总结

学生诵读课文,总结各段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

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                 颇有野致

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三、反思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骨鲠称                 b.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兰亭集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兰渚zhu   激tuān湍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晤wu言   趣舍万殊qu齐彭殇shāng  会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蕲qi     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

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

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

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

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四、当堂检测

1、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维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内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举行

②期

终期于尽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③致

其致一也    情致                 颇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节    表达,尽                  致市民,聚万货   招致

④临

临文嗟悼     面对                 把酒临风   面对

曹公已临其境    到达              哀临三日    到场

⑤次                     

列坐其次   旁边                   引次江北   驻扎

破军次之   第二等的                  贤能不待次而举  次序,引申为资历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东西|人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全,整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样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及其所之既倦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兰亭集序》译文篇4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译文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探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癸丑(  )修禊(  )流觞( ) 形骸(  ) 彭殇(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  趣( )舍   激湍( )会稽( )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b级)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通____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

(二)课文朗读,分清结构

第一次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分组齐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组边听边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为段落探究做准备。

3、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c级)

————————————————————————————————————

(三)课文内容探究

探究第一、二段.(d级)

朗读第一、二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1、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当堂背诵第一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总结: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5、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探究第三段。(d级)

1、齐读第三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终期于尽:

3、探究下列词和句子的含义。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教师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5、集体朗读这一段。

探究第四段。(d级)

1、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临文嗟叹       一死生为虚妄 齐彭殇为妄作            殇:   

3、 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集体朗读第四段。

5、教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难点探讨:(d级)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随堂练习: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b级)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c级)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3.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c级)

示例:选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⑵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答:

4、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d级)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5、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译文篇6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

《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

《兰亭集序》译文(精选12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