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14:21:32
《例文一:不能忘却的历史》
1937至1945年间我国的南京被日军占领后遭受了日军的大面积屠杀,仅仅8年的时间,屠杀人数高达30万余人,这一段历史已经成为说有的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历史……
昨天,班主任周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虽然这个纪录片是老式黑白片,但是也无法掩盖日军的凶残和残暴,那个纪录片里面南京市民都十分恐慌,每一个日军捉住一名南京的市民就当活靶子一样—任意的厮杀。那时的河已经不是往日的河流了,而是真真正正的血河,河流两边是堆积如山的尸体。看到这一幕幕都让人毛骨悚然。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名日本军官手提着南京市民的头。纪录片里面到处都是厮杀声、哭喊声,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几乎是见一个杀一个,只见一名手握步枪的日本军官,成功的又消灭了一名南京市民,兴致冲冲的提着他的头,手举得高高的,向其他的日本士兵威武炫耀,其他的士兵也不甘示弱,学着他的样子,也提着南京市民的头举得高高的,而这个兴致也是一时的,过后那些士兵把人头随手一扔。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凉了:难道我们的生命就那么的随意吗?
日本军的厮杀还远远不止这些,他们把市民们捆起来,用小卡车载他们到已经挖好大坑的地点,再让市民一个接一个的跳下去,最后把土盖上活埋他们,可是最让我心酸的是刨土的竟是他们的同胞,只见旁边的日军不时发出奸笑。日军的厮杀不仅仅在年轻人身上,同样也在老年人和幼儿上。日军在看到老年人时,脸上没一丝怜惜,只是一枪结束了一个生命。当时我不由在心中暗暗的骂到:日军真是禽兽不如,一点良心都没有。
回家的途中我一直在想:世上少一场战争,一定会造福一代人的。让我们一起加入期盼世界和平的行列中吧!
《例文二:《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熬夜看完这本小书,因为是电子版,所以不觉得厚重,可是制作者黑底白字的独具匠心,让我的眼睛持续疼痛着。
作者的文笔实在很一般,连他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来做都没有说清楚,仿佛只是友人的提醒触动了他,于是开始走访,去揭开幸存者的伤疤,用有猎奇意味的笔法展现给后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感叹号,让人觉得感情太多,多得浪费。
想想这本书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的,在前面几章讲国民党军队时,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立场,但是幸好,他保持了中立的叙述态度,这点是值得赞赏的。作者犹如亲历了国民党军队崩溃的前夕,如这段:
陈颐鼎布置警卫排在山头上放好哨,叮嘱说,“日军往南京去,不要睬他,只监视,不鸣枪,天黑我们往茅山方向去。”
到底是纪实还是小说,读起来十分尴尬。
书中记述了一位日本老先生,每年清明亲自来南京手植花木,称为绿色祭奠,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一直持续了6年,他去世之后,夫人代为忏悔。不知现在还在坚持否。也许是我的心太阴暗了,看到这一段,疑心老先生是想谢罪,也是想用绿色掩盖那无主的荒坟,甚而抹去关于屠杀的记忆。然而花木越茂盛,证明泥土中国人的鲜血越多。“9·11”事件中有一架飞机,乘客们与恐怖分子搏斗后,没有撞向五角大楼就坠机了,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拍摄的《93号航班》结尾处,坠机地点化为一片葱绿的草地。想起梁朝伟的《风沙》,“还会有什么痛,能够比废墟的绿更鲜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
一看到书名,我就被感动了,“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孩子,你慢慢来”。从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作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
《简?爱》这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爱与尊严的故事,并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简?爱生存一个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道理人尽皆知,在书的海洋中,我们尽情遨游,努力汲取知识与欢乐。我就有一本钟爱的书——《...
毛泽东一生爱作诗吟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沁园春·雪》这首诗词,更是在这漫天繁星中成为了鹤立“星”群的一颗...
这些有魔力的故事里藏着梦想、快乐;藏着胜利、坚持;藏着幸福、合作;藏着善良、谦让。它们就像一双双隐形的翅膀,给孤独...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
放纵的结果只能是收敛,挥洒的结果只能是服从。于是,在罗马帝国破灭时,罗马沉默了。除了荒凉还是荒凉,除了遗忘还是遗忘...
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我看着看着,不禁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
当人从一生下来就面临着必死的死亡恐惧时,一本“小书”让我从恐惧气氛中脱离出来,它就是《天蓝色的彼岸》。《约伯记》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题记听着雄浑敦厚的国歌在世界各地各种国际交往场合奏起,...
《风雨哈佛路》这一部励志电影,给我感受颇深。该片讲述的是利兹的人生经历: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