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精选15篇)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0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篇1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本文反映的就是国土沦丧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开法语课时,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挟()郝叟()

捂()懊悔()惩罚()

赚钱()钥匙()祈祷()

哽()督学()膝头()

2、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

帖┤强┤结┤

┕┕┕

二、解释词语:

宛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本文中的意思是②。

诧异:惊奇。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三、本文内容

(一)关于课题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文人物

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

(三)关于故事情节

1、本文情节简单但很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主题动人。爱国主义感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崇高伟大的感情,极易感动人。

选材集中,角度新颖。反对异国统治、热爱祖国是一个重大题材,而作者却不写普法战争全貌,也不写法国社会形势,只选了一个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来写,时间集中、矛盾鲜明,概括力强。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教师、学生和沦陷前的镇长、邮递员及村民来上最后一课,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是法国各阶层人民。因此,虽只一节课,但却精彩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异国统治的整个事件。爱国感情最常见的是表现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上,而此文作者却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个角度上来表现爱国感情,很新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是浓缩的对祖国的爱。

文章的起笔和收笔都很适当,恰到好处。写一堂课从何处下笔?作者选了小弗郎士不愿上学并迟到做起点。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一下子就提出了矛盾,他将怎样上这最后一课?结果会如何?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②舍弃了接到通知后老师的心情,怎么准备这最后一课以及清早大家进教室等繁琐的过程,使文章紧凑,省笔。结尾就在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的高潮中结束。用韩麦尔先生悲痛的身影及身后黑板上醒目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组成一幅永不屈服的图画,留给人回味的余地。

2、理解下列句子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③“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④“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四)这篇小说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作者通过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②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③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④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考解析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渊博开恳声名狼藉B、辩论悲恸穿流不息

C、蹊跷和谐雍容典雅D、缄默佳肴甜言密语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B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河流”的意思。D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D、《背影》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A项。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作者都德不是德国作家,而是法国作家。

3、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杜甫被称为“诗仙”,李白被称为“诗圣”,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B、《陋室铭》的“铭”,《捕蛇者说》的“说”,《出师表》的“表”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

C、《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彷徨》中。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泊桑。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表述有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C项的说法不正确,《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呐喊》中,而不是《彷徨》;D项的说法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也是法国的作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考查分析人物行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

【分析】:答案: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会由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仔细推敲语言所含的哲理,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人物行动〔把职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由行动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什么问题?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B、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

参考答案:

答案:5、A6、马市长

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可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

震撼人心的一课

――《最后一课》

山西李国涛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小孩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4O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后来,我在英语课本上又读到一次,事过50多年,我也还记得题目是《Thelastlesson》可见这篇作品早已是著名的好教材,是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记得我读的中文教材是胡适先生译的。后来又想,胡先生不精于法文,他不会从法文翻译,难道从英语转译吗?请一位学者查看,果然胡适曾译此篇。那么,我的记忆不错,我是从教本上读过两次的。另外我再说,以儿童的视角写的短篇小说,再也没有哪一篇比《最后一课》更使我感动的了。当然,在中外的众多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我们有《小英雄雨来》,有《小兵张嘎》和《鸡毛信》;前苏联的作品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有些虽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的,但也是以少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开始一段)的视角写的。这些作品写青少年的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甚为动人。它们也写出青少年的幼稚和成长过程,塑造出英雄人物,自有其妙处。不过,那些作品都是在一个长的或稍长的过程里展开人物的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面对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行为。而《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著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割让给普鲁土。普鲁土侵占了法兰西的土地、村镇,人民的生活秩序都归他们统治。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小弗郎士同一切贪玩的孩子一样,不爱上课,不喜学习。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去上学,依然迟到,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接受训斥。但是,一切与他的期待相反,一切都又那么出人意外,不可理解。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常见的不一样。从老师的神情(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到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使得小弗郎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他的心里永远地、深深地印上了: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上的是法语课,也就是法国儿童的国文课或语文课。这是小说家精心的安排。请想一下,如果上的是算术课或英语课,那就写不出如此的效果了吧。因为普鲁士军方的命令到了,从明天起不许再上法语课,而改上德语课。这对法国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对学生如此,对每一个法国人都是如此。请注意,这里有一个悬念的使用。先写在镇公所门口有人围着布告牌看,小弗郎士只想:又出了什么事?匆匆而过。到课堂上,上了半节课,小弗郎土才闹清楚:“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再不许学法文了。所以韩麦尔老师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我们对中文也是这样感觉的,它如此美妙,也如此精确、简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厚的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以前有人说中文不能在电脑上使用,现在人们说中文最宜于应用于电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文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中文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同在的。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里,曾有过迫害华侨的事件,其做法之一就是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中文。华侨反抗,他们以为不忘故国的首要事情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中文,会用中文。所以他们集资花钱办中文学校,使下一代人不忘中文。这是许多地方华侨的毕生心事。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算什么中国人呢?这是最不可改变的民族感情了。我听到去过东南亚的作家讲,在那里参加华文文学聚会,与会人们是带着神圣、崇敬、虔诚的情绪而来的,使人非常感动。我们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而不是科学的论断。应当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尤其是古老的文明的民族语言。德文也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语言,但是对于受普鲁土压迫的法国人来说,那是不堪忍受的语言。我记起我在沦陷区读书时,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日本文。必学,不学不行,那是奴化教育的一种。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反感,学生不愿学。那时候会日文的中国人不多,有一些也去干别的事去了。所以一般是日本人来教。也不知是些什么人,中国话也讲不了,就教起来。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当时不过十三四岁,因为回答日语不合格,被那个日本人打了重重的一个耳光,他的脸当时就有五个手指印。同学们都非常难过。我想这种情绪,在小说里的小弗郎土也会有的,每个法国学生都会有。当然,也许那将是另一篇小说的题材。

这篇小说只写课堂上的故事,当然没有血,只有泪。但是一个国家、民族,被占领、征服以后,不会不流血的。近来我们读到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杀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苏联、法国、波兰,也是如此。我们读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这些,这只是选材的问题。它感动读者的力量是一样的;它激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是一样的。至于选取什么题材,那是由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特点共同决定的。作家都德是参加过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有生活经验,但他只选了这一点小事来写。近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都德的《磨坊书札》,那是他的成名作(1866年),轻松可爱的散文。那是他的风格。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篇2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本文反映的就是国土沦丧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开法语课时,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一、字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挟()郝叟()

捂()懊悔()惩罚()

赚钱()钥匙()祈祷()

哽()督学()膝头()2、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

帖┤强┤结┤

┕┕┕二、解释词语:

宛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本文中的意思是②。

诧异:惊奇。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三、本文内容

(一)关于课题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二)关于本文人物

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三)关于故事情节

1、本文情节简单但很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主题动人。爱国主义感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崇高伟大的感情,极易感动人。

选材集中,角度新颖。反对异国统治、热爱祖国是一个重大题材,而作者却不写普法战争全貌,也不写法国社会形势,只选了一个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来写,时间集中、矛盾鲜明,概括力强。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教师、学生和沦陷前的镇长、邮递员及村民来上最后一课,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是法国各阶层人民。因此,虽只一节课,但却精彩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异国统治的整个事件。爱国感情最常见的是表现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上,而此文作者却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个角度上来表现爱国感情,很新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是浓缩的对祖国的爱。文章的起笔和收笔都很适当,恰到好处。写一堂课从何处下笔?作者选了小弗郎士不愿上学并迟到做起点。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一下子就提出了矛盾,他将怎样上这最后一课?结果会如何?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②舍弃了接到通知后老师的心情,怎么准备这最后一课以及清早大家进教室等繁琐的过程,使文章紧凑,省笔。结尾就在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的高潮中结束。用韩麦尔先生悲痛的身影及身后黑板上醒目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组成一幅永不屈服的图画,留给人回味的余地。2、理解下列句子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③“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④“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四)这篇小说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②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③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④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最后一课》在线测试一、选择题(80分)

1、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诧异(chà)惩罚(chěng)郝叟(sǒu)

b、哽咽(gěng)要挟(xié)膝头(qī)

c、祈祷(qǐ)柏林(bó)踱方步(duó)

d、气氛(fēn)挨打(ái)邮递员(yóu)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钥匙懊悔宛转督学

b、懊悔纪念紫藤暄闹

c、磨损歉钱视察糊涂

d、遛冰耐心忠诚忧愁3、多音多义字按所给读音组词完全正确的是()

a、杆gān旗杆栏杆铁杆笔杆

b、帖tiē妥帖请帖碑帖字帖

c、强qiǎng强迫勉强强求强词夺理

d、塞sè堵塞阻塞要塞闭塞4、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二、填空题(20分)

5、《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作者,是国作家。课文中着力塑造了先生和两个主要人物。参考答案一、

1、

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a项中“惩罚”的“惩”应读二声;b项中“膝头”的“膝”应读xī;c项中“祈祷”的“祈”应读二声。d项正确,“气氛”的“氛”和“邮递员”的“邮”的读音需要注意。

2、

答案:a

知识点:字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掌握。

b项中“喧闹”的“喧”要和形似字“暄”区别开来,“暄”的意思是“太阳的温暖”或“松软、松散”,可组词为“寒暄”或“暄土”等;c项中“赚钱”的“赚”注意与形似字“道歉”的“歉”区别;d项中“溜冰”的“溜”要和形似字“遛鸟”的“遛”区别开来。a项正确。需要注意的是,“婉转”与“宛转”通用。

3、

答案:c

知识点:多音多义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多义字的掌握。

a项中“铁杆”和“笔杆”的“杆”应读三声;b项中“请帖”的“帖”应读三声,“碑帖、字帖”的“帖”应读四声;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

4、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方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掌握。

c项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拟人,其他三项运用的修辞方法都是比喻。

二、

5、

答案:小说都德法韩麦尔小弗郎士

知识点:掌握作家作品。

解析: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中考解析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渊博开恳声名狼藉b、辩论悲恸穿流不息

c、蹊跷和谐雍容典雅d、缄默佳肴甜言密语【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b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河流”的意思。d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d、《背影》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a项。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作者都德不是德国作家,而是法国作家。

3、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杜甫被称为“诗仙”,李白被称为“诗圣”,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b、《陋室铭》的“铭”,《捕蛇者说》的“说”,《出师表》的“表”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

c、《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彷徨》中。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泊桑。【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表述有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c项的说法不正确,《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呐喊》中,而不是《彷徨》;d项的说法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也是法国的作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考查分析人物行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

【分析】:答案: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会由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仔细推敲语言所含的哲理,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人物行动〔把职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由行动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什么问题?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b、神态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

参考答案:

答案:5、a6、马市长

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可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课外拓展]震撼人心的一课――《最后一课》山西李国涛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小孩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4o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后来,我在英语课本上又读到一次,事过50多年,我也还记得题目是《thelastlesson》可见这篇作品早已是著名的好教材,是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记得我读的中文教材是胡适先生译的。后来又想,胡先生不精于法文,他不会从法文翻译,难道从英语转译吗?请一位学者查看,果然胡适曾译此篇。那么,我的记忆不错,我是从教本上读过两次的。另外我再说,以儿童的视角写的短篇小说,再也没有哪一篇比《最后一课》更使我感动的了。当然,在中外的众多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我们有《小英雄雨来》,有《小兵张嘎》和《鸡毛信》;前苏联的作品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有些虽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的,但也是以少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开始一段)的视角写的。这些作品写青少年的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甚为动人。它们也写出青少年的幼稚和成长过程,塑造出英雄人物,自有其妙处。不过,那些作品都是在一个长的或稍长的过程里展开人物的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面对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行为。而《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著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割让给普鲁土。普鲁土侵占了法兰西的土地、村镇,人民的生活秩序都归他们统治。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小弗郎士同一切贪玩的孩子一样,不爱上课,不喜学习。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去上学,依然迟到,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接受训斥。但是,一切与他的期待相反,一切都又那么出人意外,不可理解。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常见的不一样。从老师的神情(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到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使得小弗郎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他的心里永远地、深深地印上了:法兰西万岁!最后一课上的是法语课,也就是法国儿童的国文课或语文课。这是小说家精心的安排。请想一下,如果上的是算术课或英语课,那就写不出如此的效果了吧。因为普鲁士军方的命令到了,从明天起不许再上法语课,而改上德语课。这对法国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对学生如此,对每一个法国人都是如此。请注意,这里有一个悬念的使用。先写在镇公所门口有人围着布告牌看,小弗郎士只想:又出了什么事?匆匆而过。到课堂上,上了半节课,小弗郎土才闹清楚:“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再不许学法文了。所以韩麦尔老师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我们对中文也是这样感觉的,它如此美妙,也如此精确、简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厚的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以前有人说中文不能在电脑上使用,现在人们说中文最宜于应用于电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文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中文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同在的。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里,曾有过迫害华侨的事件,其做法之一就是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中文。华侨反抗,他们以为不忘故国的首要事情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中文,会用中文。所以他们集资花钱办中文学校,使下一代人不忘中文。这是许多地方华侨的毕生心事。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算什么中国人呢?这是最不可改变的民族感情了。我听到去过东南亚的作家讲,在那里参加华文文学聚会,与会人们是带着神圣、崇敬、虔诚的情绪而来的,使人非常感动。我们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而不是科学的论断。应当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尤其是古老的文明的民族语言。德文也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语言,但是对于受普鲁土压迫的法国人来说,那是不堪忍受的语言。我记起我在沦陷区读书时,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日本文。必学,不学不行,那是奴化教育的一种。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反感,学生不愿学。那时候会日文的中国人不多,有一些也去干别的事去了。所以一般是日本人来教。也不知是些什么人,中国话也讲不了,就教起来。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当时不过十三四岁,因为回答日语不合格,被那个日本人打了重重的一个耳光,他的脸当时就有五个手指印。同学们都非常难过。我想这种情绪,在小说里的小弗郎土也会有的,每个法国学生都会有。当然,也许那将是另一篇小说的题材。这篇小说只写课堂上的故事,当然没有血,只有泪。但是一个国家、民族,被占领、征服以后,不会不流血的。近来我们读到抗日战争中的南jing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杀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苏联、法国、波兰,也是如此。我们读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这些,这只是选材的问题。它感动读者的力量是一样的;它激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是一样的。至于选取什么题材,那是由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特点共同决定的。作家都德是参加过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有生活经验,但他只选了这一点小事来写。近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都德的《磨坊书札》,那是他的成名作(1866年),轻松可爱的散文。那是他的风格。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篇3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篇4

课时计划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05年上期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篇5

余映潮教例评析

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