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说课稿 > 高中说课稿 > 高中语文说课稿 >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通用16篇)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通用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6:05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1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 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g) 后鼻音,蚓(yǐn)前鼻音,钻(zuān) 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 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2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g) 后鼻音,蚓(yǐn)前鼻音,钻(zuān) 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3

一、复习,导入。

板题。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理清层次。

1、课文里有一个词,出现了多次,知道是哪个吗?板书:挺一挺

学习生字“挺”,注意读音,后鼻音。字形与“庭”比较。

2、从课文里找一找,有几次写到“挺一挺”,用“__”画下来。

3、我们按照4个“挺一挺”把课文分成4个部分,用双竖线标记。

三、分层学习。

1、第一层。

齐读。提问:种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板:暖和。

注意:“暖”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爱”字。为什么是“日字旁”?

为什么会觉得“暖和”?(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

2、第二层。

自读。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

板书:喝水

比较:“渴”与“喝”,你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

种子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板“舒”字,怎么记?请你读这一段,读出“舒服”的感觉。

3、第三层。

分角色读种子和蚯蚓的对话。

蚯蚓要帮种子做什么?板书:松土

听了蚯蚓的话,种子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指板书)

4、第四层。

种子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了,它听到了什么?

想象:春风、泉水、小鸟和小孩子分别在唱什么?

理解“热闹”,并造句。

指导读“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非常想快点钻出地面,我们一起为它加油吧!

贴图。

指导读“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看图说话。除了图上说的,还可以想象别的春天的景物。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四、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一粒种子发芽的过程,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有充足的水分,泥土松软了,种子就会发芽。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4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g)后鼻音,蚓(yǐn)前鼻音,钻(zuān)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粒种子》结尾说;“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个光明世界!”这里的“好个”就是“好一个”。“好”用在

“光明”的前面,表示“光明”程度深,带有感叹语气。这是个无主句。地面上阳光灿烂,一片光明,跟泥士里的黑暗景象强烈的对比,

所以种子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5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知道“挺一挺、舒服、钻出来、热闹”等词的意思。

2、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感受生长的快乐。

3、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4、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课文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课题提问

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种子是怎样长大可的?……)

二、听配乐朗读课文

1、你都听明白了什么?交流

2、自由读课文,看还能读明白什么?

3、交流

4、填空:课后习题6

三、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把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

2、读生字词。

3、完成《课堂作业 》2

四、巩固练习

1、记一记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写一写生字。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

2、按课文填空(课后6)

二、研读课文

1、你能从这段话中读出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吗?

板书:暖和的天气

喝水

松土(空气)

2、你乐意当一回种子吗?为什么?好好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3、如果你真是种子,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阳光?泉水?还是空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读,说明原因。

4、交流:第一部分抓住“醒、挺”

第二部分抓住“种子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部分是重点

(1)在学生交流后,请同学分别划出蚯蚓和种子的话。

(2)男女生分读,比一比,哪边同学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3)重点理解种子奇怪的语气,“招呼”的意思。

三、小结课文

1、到这里为止,种子已经挺了三次了。我们用朗读来表现他三次挺的动作好吗?

2、老师读,学生表演

3、女生读,男生表演

4、男生读,女生表演

四、巩固练习

1、齐读1——7段

2、完成课堂作业 3

五、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

2、读课文1——7段

二、学习课文8、9段

1、当种子挺了三次之后,他听见了什么?

2、出示句子: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3、你能想像一下,他们都会怎么唱呢?

4、比较句子: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

5、练习朗读

6、如果你是那在地底下呆了很久的种子,当听到外面的歌声会想些什么?(理解“热闹”,你还知道哪儿很热闹?)

7、指导朗读种子说的话

8、种子终于又挺了挺身子,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你能给“光明”换一种说法吗?帮他描述一下他眼中“光明的世界”。

9、齐读8、9段

三、总结课文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把种子当作人来写,知道了种子钻出地面的条件……)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听写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外阅读

1、《选学读本》《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蚯蚓》

2、《新教材》《笋芽儿》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6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等词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

课前叫同学准备种子和发了牙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叫你们回家调查一下,看看种子是如何发芽,开花,结果的,现在谁能把自己查到的,问到的和大家分享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需要在春天,暖和的天气,……)

师:同学们说真好,那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有一粒种子是如何长大的。(师板书:一粒种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认真听,听到了什么。

学生起来汇报:挺一挺,口渴,蚯蚓,……

2、请同学找一找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段号。

3、请生边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4、结合课文,学习生字。(同学自己拼,同学拼,小组一起拼)

5、找出文中形象写出种子发芽动作的词?

挺一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挺一挺,而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并用动作表示意思。

三、课文学习

1、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种下去时是怎么样的?(板画)运用学法学习“泥”字。

③尝试练习填空:种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温度)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先尝试练读,教师再点评批导,后齐读)

⑤小结。

2、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为什么又挺一挺身子,那是因为()(舒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水)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3、尝试自学3-7自然段。

①尝试自学。

A.读后想想,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B.用四步法尝度自学生字:蚯蚓、钻、招。

②检查。

A.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重点教字“钻”。理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蚯蚓在帮它松土。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B.分角色读。

4、种子最后怎样了?——发芽了。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生字?

2、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啊?

(春天,天气暖和,水分,蚯蚓帮忙松土,空气)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并要带出挺的动作。

2、抄写生字。

板书:

暖和挺一挺

种子舒服挺一挺光明的世界开心

松土挺一挺

热闹挺一挺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7

第二课时

师:从现在起咱们就来做一粒小种子,体会一下它的成长过程好吗?

生:(非常高兴)好。

师:想象一下,现在咱们还在黑乎乎的地下,我们怎样才能从黑乎乎的地下钻出来看看外面的阳光和热闹的世界呢?(板书:地下种子)

师:小种子们快快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然后说说在黑乎乎的地下你都做了什么?

生:在睡觉。

师:一直在睡吗?

生:不。它觉得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生:它喝了一口水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现在你们就是小种子了,应该是我而不是它。好,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用“我先……然后……”这样的句式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我先睡在泥土里,觉得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然后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生:我睡在泥土里,先是觉得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然后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生:我先是觉得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然后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小种子,你能告诉我是谁让你醒过来的吗?

众生争着说:是春风把我吹醒的。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你们“挺一挺”是在做什么呀?

生:我是在往上长。

生:我是睡醒了,在伸懒腰。

生:我是在泥土里睡的时间太长了,累了,觉得暖和,觉得舒服,就要舒展舒展筋骨。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谁来把这两段读一读,注意要读出很暖和、很舒服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其它的小种子演一演好不好?

生:好。(都争着要来读)

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边演边读这一环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演员,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但往往是没有机会表现,或者是没有信心、害羞而不愿表现。今天就在语文课上,又是大家一起来演,孩子们毫无顾忌,演的都很好。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许多,课文也读得特起劲,似乎自己真的就是那粒种子了。演把学生拉进了角色中,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感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师:种子挺了两次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啊?谁能读一读种子与蚯蚓的对话?

指名读文。

师:读的得很流利,但是感情不到位,大家在下面练练,想一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读课文。

生:老师,我知道了,种子很好奇。

师:那蚯蚓呢?

又一生:蚯蚓乐于助人,是个热心肠。

师:好,下面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下这一段,一定要读出种子的好奇和蚯蚓的热心。

生分角色读文。

学生读课文时,我发现有一名男生没有读,而是在摆弄铅笔。我走到他身边要求他读种子说的话,他低着头说:“我不会。”听后我非常生气,只有两句话,如果是读不好,感情掌握不准,也说得过去,但他是根本就不读。我想了想,温和地对他说:“不要紧,试一试,这么几个字还不会读吗?如果有哪个字不认识我告诉你。”躲不过去,他只好读了,我趁机表扬他:“怎么不会读呢?这读的不是很好吗,声音响亮,也比较有感情。”听了我的表扬,他很高兴,把注意力都拉回到课堂学习上,练习读课文的声音最大。

师:有了蚯蚓的帮助,小种子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了!它又发现了什么?

生:春风在唱歌。

生:泉水在唱歌。

生:小鸟在唱歌。

生:还有小孩子也在唱歌。

师:看这种景色美不美?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生读文。

师:外面好热闹啊!你想不想快点出去看一看,那就把你现在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生读文。

师:种子一直都在泥土里,这下你们终于钻出了地面,想想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呢?

生:高兴。

生:激动。

生:兴奋。

生:喜欢。

师:那就把你们的感情读出来吧。

生读文。

师:小种子不是一下子就钻出了地面,它先是怎样,再又怎样,最后才钻出地面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小种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

师生共同种子成长过程的板书:醒过来,挺一挺,喝口水,挺一挺

这一课大家学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看一看谁读的最好。

学生读课文。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被我表扬的男孩学的非常认真,读课文不仅声音宏亮,而且表情丰富,就像一名小演员一样。这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遇事不要急,表扬往往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8

一、单元主要内容

l老树的故事

l一粒种子

l语文天地

二、单元知识定位

本单元以“植物”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设计了两项综合活动,还安排了识字、写字、口头表达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诗歌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学习三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提高环保的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语文天地”中安排了自选词语造句,使学生学会运用词语,进一步理解词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树的故事》;熟读《一粒种子》。自读《一首唱不完的歌》,从中了解植物方面的知识。练习提问,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继续练习阅读时展开想象,学习背诵诗歌时加上适当动作的方法,扮演老树讲故事,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

3、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4、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5、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6、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7、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填写观察记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培养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背诵《老树的故事》;熟读《一粒种子》。自读《一首唱不完的歌》,从中了解植物方面的知识。练习提问,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继续练习阅读时展开想象,学习背诵诗歌时加上适当动作的方法。

3、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4、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5、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6、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7、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填写观察记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培养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2、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3、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4、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六、课时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指导书写“点、赶”两个生字。

2、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指导书写“点、赶”两个生字。

2、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2、写好“点、赶”两个字。

(四)、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仪。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提问: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2、师语:老师也很喜欢唱歌,我带来自己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们会唱也可以跟着唱。

3、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教学开始:

1、激趣入课完成板书(5分钟)

提问: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歌曲中是谁在说话?

师语:(课件:出示各种种子的图片,随课件的演示教师说)这是西瓜的种子,这是玉米的种子,这是大米的种子,这些都是种子,快来读读它。出示“种子”这个词。(贴板书)春天到了,这些种子都可以种在地里,(课件)将来结出西瓜,长成玉米,变成碗里香喷喷的米饭。读读这句话:种子种在地里。(课件)

2、揭示课题,识字——种、粒。

⑴引出生字“种、粒”。

提问:(课件)你能说一(  )种子吗?(课件:出示“粒”字)。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粒”字的结构?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这个字。(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师语:一起读读,齐读课题。

⑵识记“种、粒”

提问:猜猜看,禾字旁、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谁有好方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的字音?

师语:像这样一部分表意,另一部分提示字音的字叫做形声字。再来读读。(“粒、种”)

3、初读课文,自主识字。(8分钟)

过渡语:像“种、粒”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一些,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试试看,你能否用刚才的方法认识它们?

⑴师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

⑵师语: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这一次我们两人一小组互相读一遍,读完之后互相检查一下字条里和田字格里的字,如果同伴读对了你就夸夸他,如果他还有困难你就帮帮他。

⑶提问:同学们读得认真极了!课文中还有你读不出的字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和、把、挺、渴、喝、钻、松、啊、赶)

提问:在这些字宝宝当中有哪些是形声字?猜猜看!(课件)

提问:下面这个字没有形声字的特点,试试看能读出它的字音吗?(课件:出示黑)

过渡语: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课件配合背景为黑色)这是怎样的世界呀?谁能用“黑”个组词,形容一下?(课件:     的世界。可以有背景)

提问:后来它又看到了怎样的世界?(课件配合背景为光明)文中有个词,与黑暗相反能找到它吗?(课件:出示光明)

4、理解课文,随文识字。(14分钟)⑴过渡语:这粒谁在泥土里的种子是怎样看到这个光明的世界的?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一找,用圆圈圈出来。

⑵认读“挺”字。

师语:(课件:出示“挺一挺”)一起读读这个词,能做个动作表现一下吗?生:动作体会。(要注意引导孩子体会种子在从低到高挺。)

⑶过渡语:睡在泥土里的种子第一次挺一挺在哪个自然段?(出示:课文第一段)谁来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小种子为什么挺一挺?(目的:训练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学生回答。

⑷处理“和”。

提问:(课件:出示“暖和”)“和”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一个读音谁记得?字条中它的读音是?词语中它的读音?

提问:如果你就是这粒种子,谁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感到暖和?(引导孩子说出温度)

板书:温度。

⑸过渡语:噢,春天到了,温度升高了,再也不用团着身子,缩成一团了。这种感觉真好。谁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一段)生:接读。

⑹提问:小种子第二次挺一挺是因为什么?能读读吗?(课件:出示第二段)

⑺处理“渴、喝”。

课件出示:渴、喝。

提问:这两个字宝宝长得很像,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它们?生答:……

师语:试试看能把它们填到句子中吗?

课件出示:

⑻过渡语:在种子刚有那么一点儿渴的时候,如丝的春雨就降落了下来,它喝了一口,好舒服呀。所以它又把身子挺一挺。

⑼提问:小种子第三次挺一挺是因为什么?快读读3—7自然段。谁发现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松土)

提问:我们一起来听听蚯蚓和种子都说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⑽过渡语:现在的小种子每天生活在黑暗里,看不到一点色彩,它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能得到朋友的帮助怎能不高兴呢?(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⑾过渡语:这一次,它离地面更近了,它听到(课件出示:唱歌一段)生读。

⑿处理“闹、赶”。

师语: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让种子觉得外面很?

课件出示:热闹,再出示单字。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语:外面是这么一个热闹的世界,种子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方法:读;换词)

过渡语: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

⒀处理:“喊”

课件出示:喊。

师语:一起读读这个字。

课件出示:说

师语:一起读读这个字。

提问:这两个字都和说话有关系,有什么不同吗?生答:……

提问:种子为什么会喊出来?生答:……

5、检测反馈。

师语:刚才文中的生字,都跳了出来还认识它们吗?

形式:抢答+猜猜看+小小配音员。

6、指导写字。

⑴过渡语:大家说的好,写得一定能更好。让我们来学写两个。

⑵指导书写:点、赶。

7、小结。

师语:急着看到外面世界的不仅有这粒泥土种子还有,落在被小鸟衔走落在岩石上的种子,被大风卷走卡进岩石缝中的种子。(课件)它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冲破了黑暗。今天回家后我们也来种一粒种子吧,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一下你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

教学反思:

为了目标精心雕琢

今天我还算顺利的完成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粒种子》的课堂交流,虽然紧张的心一下子释然了许多,但是思想却不由自主的在松弛的心绪之中搜罗正在凝结的闪光。

回首准备的日子,同事的坦言和帮助,领导的耐心和点拨,让我在走出迷茫的同时触摸到了热情和真诚。除此之外,为了目标雕琢细节是我最大的顿悟。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根,教学的一切都是要根植于它才能生长的。《一粒种子》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充满童趣的文字和生动的“对话”展现种子发芽的过程,深受学生喜爱。我将教材又看了许多遍,将它们明确成称这样的三条: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2、指导书写“点”这个生字。3、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师者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带着孩子们走向目标。为师者要善于雕琢服务于目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够最终将这些目标植入孩子们的记忆。导入时,为了激趣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新授时,根据生字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两类,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教学,前者集中识,后者随文识;反馈了,设计“比比谁最快”和“猜猜看”的游戏,既达到了集中反馈的目的,又兼顾了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课中休息的心理特征;指导书写时,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变以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观察描述老师点拨提醒。其实,除此之外,板书的次序、粉笔的颜色、学具是否操作方便、用完的学具该放在哪里、导语是否精炼、问话是否明确……每一个可以想到细微之处,我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设,再三的雕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识字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等等。

教学是一个不断丰盈的过程,虽然我们的每一次设计和实施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让自己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不断的成长。就像这一次,我发现了“为了目标精心雕琢”一样。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9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下的片段就立足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期达到“语言积累,激活思维”的终极目标。

教学思路:

遵循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采用“整体感知—部分理解----回归整体”的教学。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们现在就是一粒种子,蚯蚓哥哥正在帮你松土呢,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1:我好像披着绿色的外衣,身体胖胖的,像个娃娃,我快长大了。

生2:我觉得好舒服,真想马上就钻出来。(边说边做动作,深深呼了一口气)。

生3:我醒过来了,伸了个懒腰,我听到了外面的小朋友们在招唤我们。

(播放音乐)生在音乐声中,模仿种子又把身子挺了一挺。

师:哦,这粒种子听到小朋友在招唤它,其他的种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听到外面真的好热闹,有春风,有小树,有桃花,还有小朋友呢!

生2:我听到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是吗?那再仔细听听,他们在唱些什么呢?

生1:我听到春风在唱歌呢“我来啦,我来啦,小种子们快起床,快起床。”

生2:我听到小朋友的歌了:“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生3:我听到外面很热闹,小鸟在叽叽喳喳唱呢!

…………

师:小种子们,春天来了,我们钻出来了,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草比我们还要早就探出了脑袋,给大地妈妈穿上一件碧绿的衣服。

生2:我看到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师:你说得可真不错,还把学过的知识都用上了。“种子们”请把你们看到的继续告诉你的小伙伴们。

生1:我看到河里的冰都化了,小河正在欢快地奔跑着。

生2:我看到睡了一个冬天的蛇出来了,在伸懒腰呢!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从课文内容着手,利用低年级学生喜动爱跳的特点,放音乐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仅丰富了词汇,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积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对话营造教学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这种适合学生“积累语言,激活思维”的氛围。使他们产生答错了也没关系的安全感,做到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

2、走进生活拓宽积累空间

本片段搭建了包容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课本的海洋里,让学生自由地汲取、积累,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根据生活的积累来描述春天的美景,用欣赏的眼光感受生活,广泛地积累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在对话训练中有话可说。

3、多样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喜动爱玩,教师在课中也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音乐进行思维训练,又用上了换位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采用换位法,让同学们设想如果自己是这粒种子,“小种子们,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小种子们,把你们看到的告诉你的小伙伴们”。换位方式使同学们感到新奇,马上转换角色,充当“小种子”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篇10

案例背景: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下的片段就立足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期达到“语言积累,激活思维”的终极目标。

案例过程:

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们现在就是一粒种子,蚯蚓哥哥正在帮你松土呢,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1:我好像披着绿色的外衣,身体胖胖的,像个娃娃,我快长大了。

生2:我觉得好舒服,真想马上就钻出来。(边说边做动作,深深呼了一口气)。

生3:我醒过来了,伸了个懒腰,我听到了外面的小朋友们在召唤我们。

(播放音乐)生在音乐声中,模仿种子又把身子挺了一挺。

师:哦,这粒种子听到小朋友在召唤它,其他的种子们,你

《一粒种子》说课设计(通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两只小狮子》说课设计之一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肖敏[说教材]《两只小狮子》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童话,重点在于通过童...

  •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海曙区实验学校吴文奇一、教材简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

  • 《小壁虎借尾巴》说课设计之一

    大同镇民发小学LT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

  •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刘志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大纲对高中阶段...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作者:章和平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

  • 《故都的秋》说课稿

    嘉善高级中学卫中英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

  • 《海燕》说课

    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说课稿语文组张晓军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 《吆喝》说课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

  • 《海燕》说课

    一、教材分析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 《小石潭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 《藤野先生》说课

    一、 说教材(一)对课文的理解: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