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教案 >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21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1:41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1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关于阿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同学们对阿炳还有什么了解的?(学生课前查阅了资料,回答非常精彩)

小结:《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二、听

那么,同学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

生:用心倾听。

板书:听

播放乐曲

听着悠扬的二胡曲,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音乐声渐轻,伴随着音乐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苦难 悲哀凄凉抗争怀念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本用心地去读。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指名读词语。学生横向读。

老师问:还可以怎么读?

生答:竖着读

(理由)

生答:这些四字词语有规律的安排。1、描写月光的2、是描写阿炳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3、描写乐曲旋律的。

★这些词语的选择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师:月光那么美谁来读读?

齐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

(做学生的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要感谢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生:为什么说月光似水?

生回答。

师评点。

生:恬静激荡是一组反义词,怎么摆一起了呢?

生答:乐曲有的部分恬静,有的是高昂激荡。

师:这样体现的了乐曲的丰富、丰满。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要表扬,猜不对也要表扬。

生:月亮的倒影在水里,像一块璧玉。

师:这玉看上去怎样?

生:光洁圆润……

师: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卖艺度日,他攒一点点钱怎么就度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留到学习课文时再了解,好吗?

3、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并把它画出来。

学生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

读第二小节

师:听泉声的时候,师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小阿炳: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齐声答: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师:师父接着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会听到什么?

生:“奇妙的声音”

师: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啊,还能从流水中听到神奇美妙的声音,小阿炳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啊,像师父所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二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

指名读第三小节。

齐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谁来读第四小节?

指名读

阿炳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

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名回答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

师说“听到了”学生接说后面的话,师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师:说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哭泣声是美妙的吗?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从流水声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哭泣声?难道师父说错了吗?阿炳还没有长大吗?拿起笔,把第三、第四找出关键词体会体会。

交流

生:卖艺度日(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双目失明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二秒钟)你看到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你看什么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沉静在一片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

师:对一个人来说双目失明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所以,他听着听着:(学生接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2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赏“二泉映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学生齐读)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池边赏月。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共同走进那个迷人的中秋之夜。

2.[出示词语]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指名读。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小阿炳也看到了;你们所听到的,小阿炳也听到了。但是,除了淙淙的流水声,还是淙淙的流水声,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二、叹坎坷人生

1.过渡: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他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交流:

(1)阿炳看到了什么?(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他儿时所看到的美景,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2)阿炳听到了什么?(淙淙的流水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板书)

3.是什么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么多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到底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人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同学们,就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留在无锡的大街小巷是一幅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读给大家听听?(补充:把这三个词再仔细地读一读)

5.这就是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形象。(引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1)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整天”这个词语?什么叫“整天”?

(2)就是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3)大家想一想,阿炳就在这整天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出示:“在(       )时候,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来的经历,他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坎坷)

(1)请大家闭上眼睛,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就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2)是呀,你可曾记得“饱经风霜”这四个字曾经写在谁的脸上?(师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饱经风霜”四个字写在了阿炳的脸上,刻在了阿炳的心里。

(3)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读:[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美好的中秋佳节,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思绪万千——(范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淙淙的流水之声,——(齐读)

当大雪纷飞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当烈日炎炎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这声音伴随着泉水,伴随着阿炳一幕又一幕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在阿炳的心头响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倾吐”的?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齐读。

⑵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加快),音调要——(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男生齐读。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大屏幕显示: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音乐)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抚慰了他孤寂的心灵,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是音乐支撑着他熬过苦难的一生。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5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奠定情感基调

1、假如没有音乐,社会将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假如没有音乐,生活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乐趣,世界就不再丰富多彩。上课前,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二、初感人物,发现一道美景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这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诞生在这里。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2、《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倾听          月光如银委婉连绵       双目失明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卖艺度日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经历坎坷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热爱音乐

积淀          水波映月恬静激荡       向往光明

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多媒体)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多媒体)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多媒体)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多媒体)出示第四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读得这么好,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好这组词,试一试。【抓住这组词的特点,感悟阿炳的悲惨人生】

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三、分层感悟,体会坎坷人生。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一)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

(板书:坎坷)齐读

4、请同学们再到书上找一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结合文章第三小节感受阿炳的坎坷经历)(板书: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5、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6、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7、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乐曲激趣导入

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2、交流感受。

3、交流资料

4、猜测课文主要内容,验证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内读课文,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明确:

课文记叙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经过。再现名曲丰富内涵,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三、发现一道风景

1、在文中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2、交流,读文中有关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关键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读小诗,读出诗情画意

4、师小结过渡:多美的景色啊,如银月光,皎洁明亮,一泓清泉,在缓缓流淌,月亮的倒影那么圆润、空灵。就在这美丽的二泉,阿炳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化作一曲《二泉映月》,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有关资料,跟随阿炳来到了无锡惠山,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再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课件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色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提出要求:你能为我们再读读这处风景吗?

生朗读,(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茫茫月夜、如银月色之中)

4、生齐读词语,唤出风景(师:让我们齐读这组诗般的词语,深情地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

二、倾听悲苦人生

师:天上的明月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依然清洌,阿炳十多年后重回二泉,已是双目失明,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一泓清泉,静影沉璧,阿炳看得见吗(生接:看不见)

师:这淙淙流水蜿蜒而来,这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阿炳还是——(生接:看不见)

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他想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有关文字,拿起笔在书上标记出来。

(生默读第4自然段,标记)(师课件点击:月夜图片)

师:同学们,在这中秋之夜,二泉池畔,一直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想起了什么?

生:他想起了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

师:师父曾经说过什么话?你能在文中找到吗?

生:“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他还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什么样的经历是坎坷的?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经历?

生:苦难

师:还有吗?还有什么词语能形容他的经历?

生:痛苦(贫困、屈辱、悲惨、可怜……)

师:他的坎坷经历充满苦难、贫困、屈辱、悲伤、还有疾病,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啊!课文中有一处文字精练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你知道在哪儿吗?

生:3自然段

师:他遭遇了什么变故?请你读出来。

生: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点击出示课件文字:“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短短41个字,道尽了阿炳的坎坷与辛酸,你读到了阿炳的悲惨了吗?哪些词让你觉得他生活苦难、悲惨?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你感受到什么了?

生: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师:“整天“是什么意思?

生:从早到晚,

师:这十多年只是一天是这样吗?

生:不,每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如此,一直过了十多年

师:你什么心情?

生:心酸,同情

师: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再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你是个心中有爱的孩子!

师:同学们,阿炳到底过着什么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你能把看到的概括地说说吗?(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阿炳在街上卖唱,一个坏蛋叫人毒打了阿炳,并摔坏了他的琴,还把他赶出无锡城,再也不让他回来了。阿炳抱着砸坏的琴悲痛欲绝。

师:你什么感受?

生:阿炳太可怜了!

师: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阿炳,十多年来只会遭遇到这一件可怜的事吗?

生:不只一件

师:是啊,阿炳眼睛瞎了,出身也被人瞧不起,沿街拉曲卖唱,宁可饿肚子也不乞讨,无论寒冬酷暑,时局动荡。同学们,这十多年里,阿炳还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悲惨的事呢?

师: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我仿佛看到――――”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酷热的天气里,阿炳边走边拉着二胡,突然中暑晕倒在地,街上没有人,只有太阳无情地炙烤着阿炳的身体。

师:我多想去把阿炳扶起来啊!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出身低下,被街上的人无情嘲笑。还有些小孩子对他扔菜叶,吐唾沫。

师:屈辱的经历。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因为眼睛看不见,撞倒了一个小贩的水果摊,凶狠的老板对他拳打脚踢,旁边看的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助他。

师;冷漠无情。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冬天,阿炳穿着单衣,在街头买唱,一整天都没吃一口热饭。

师;饥寒交迫。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被地主老爷喊去唱堂会,老爷们大吃大喝,但阿炳却不能喝一口热水,最后只能勉强吃一口残羹冷炙,还要被逼着唱老爷们点的曲目,唱得不满意就是一顿辱骂,还得不到一分钱。

师:多么不公平的世道!

生:我仿佛看到阿炳在街头卖艺,可是警察却因为他没交保护费而驱赶他。

师:黑暗的旧社会。

师:穷困、冷漠、屈辱、殴打、谩骂,这一切构成了阿炳坎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文字。

课件再次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生齐读,师板书:一段人生尽坎坷

师: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流水依旧淙淙,师父的教诲言犹在耳,(课件点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现在的阿炳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听到什么了?书上有吗?读出来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呐喊”

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听到的可真多!为什么此刻的他,在黑暗中度过了十多年的他,在二泉池畔,能听到年少时听不到的声音?

生:因为他此刻想到了自己十多年来坎坷的人生经历,内心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惠山的葱茏,他似乎听到自己——深沉的叹息

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老板辱骂,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伤心的哭泣

师:想到自己被警察毒打,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激愤的倾诉

师:想到自己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汉奸卖国贼拉曲卖艺,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生接: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屈辱,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向往,他听到了,读“渐渐地——————-”

生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四、感悟一片情怀

师: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了琴弦,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课件点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7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一段音乐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欣赏完后交流听时的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二、明确三个目标。

1.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走近一位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2.学生自读。

3.交流: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指导朗读。

大屏幕出示词语,相机正音。

无锡 惠山 倾诉 激愤 富饶 乐坛 享有

葱茏 哭泣 倔强 呐喊 积淀 委婉 抒发

恬静 摇曳 泯灭 萦绕 患病 坎坷 搀扶

4.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读,作批注,写感受,引领全体学生动脑,动笔。为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作好铺垫。

四、体验一段人生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片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副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的轨道上来。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冽。

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3.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8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泉映月》,(课题)上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课内我们反复阅读了全文,课后我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前面的学习,想必大家对课文、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对华彦钧这个人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吗?

2.华彦钧

华彦钧是谁,哪位同学了解什么,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些吗?

(学生按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可以一句,也可以多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身患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

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就概括出来了,是哪个词?(“坎坷经历”或“饱经风霜”)

3.初赏曲子

这位经历坎坷、饱经风霜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他作的曲子,用心感受他的倾诉。

(听后)同学们,贫困的物质生活、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备课的时候,老师一直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真没想到啊……,你们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吗?

(当有人说出:真没想到“他写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时抓住这句话)

谢谢同学们,你们说到老师的心里去了,也说到课文作者的心里去了。请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末段,学生齐读)

(音乐再起)同学们,听着这首曲子,想一想:它为什么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呢?)

(从末段切入)(曲子美、感情真……)

4.读文

(可以出现好多说法,关键要抓住以下问题:曲子美、感情真——表达亲身体验、表达人的真情——可以顺带课文第三自然段,以此为切入点,引出课文有关内容)

——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或从这首曲子里,人们可以看到二泉映月的美景)。是的,课文中有好几处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句,边读边想: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出现这些词语:月光如银、月光如水、静影沉壁、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光映月。指名读,齐读——当成词串学习)

——曲子真美。是的,的确很美。课文里是怎么介绍这种美的呢?

a、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学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

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

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

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指名几人读,则视具体情况而定,“评说”可以跟读而发)

b、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学生读后,评说:一位哲人说过,“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表达出——,它抒发——。引读)

c、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出示,指读,齐读)

小结:琴声时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舒缓而又——,恬静而又——。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旋律美。

——感情真。你从这琴声里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去细细研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准备用这样的形式说出你的体会:“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出示)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9

教学流程:

【初读,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了解

《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3、欣赏《二泉映月》

(1)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2)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

(3)播放《二泉映月》,静心欣赏

(4)从这悠扬的曲子中你听到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等等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一想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1)指名读,点拨尝试竖着读,第一行写月亮,第二行写阿炳感情,第三行写《二泉映月》,读准后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读。

这一课生词特别多,不知大家都读准了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重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

在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思考。

【再读,理解文章】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用心走进课文,从中慢慢品味。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板书:听)

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3、交流理解,感悟阿炳的苦难

(1)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所画的含有“听”字的语句。

(2)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3)指名朗读

(4)启发:在和师傅赏月的时候,师傅向阿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板书:没有)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点击课件句子变色)

(5)师傅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相关句子,“奇妙“是什么意思?

(6)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了吗?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7)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谁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8)这次阿炳听到了什么?一起来读读吧。阿炳听到了什么呢?(随答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

(1)启发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向师傅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2)请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交流: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①“双目失明”:谈谈自己的理解,想象双目失明后的情景,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②“卖艺度日”:你看到的卖艺度日情景是怎样的?

创设情景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四:天空下着雨,地上已积满了一滩滩水,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交流各自想象到的情景: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再次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10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展示预习成果】

一、欣赏乐曲,走近阿炳

1.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说说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指名说)

6.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7.师: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阿炳?(指名说)

【出示阿炳的生平资料】

二、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内反复读读1~4节。

出示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读读1—4小节。

(2)画出这几小节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3)细读第4小节,分别从时间、地点、环境、心境来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4.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文章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细读第四小节,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学生完善板书。

6.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说说你体会出的情感。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7.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他想了师父,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生活,他——(指名说)

8.配乐朗读。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走近了阿炳,聆听了二泉映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认真完成《习字册》生字描红。

2.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ppt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11

教材说明: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有志竞成”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刚直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关注《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孕育”过程。

教学过程:

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抔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幅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洌。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设计意图: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轨道上来。]

二、倾听悲惨苦难人生

1、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阿炳两次来到二泉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最佳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过渡:在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21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音乐教案-凤阳花鼓

    教学目的任务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让学...

  • 音乐教案-希望与你同行

    《希望与你同行》教学目标 1、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体会歌曲的情感。在...

  • 音乐教案-网络和音乐

    【教学目标 】1.聆听和感受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能通过听来区分清楚三种唱法;2.通过欣赏不同唱法的歌曲,使学生爱唱...

  • 音乐教案-可爱的家

    一、教学内容:(1)音乐知识:弱起小节,反复跳跃记号(2)欣赏:《可爱的家》的MTV(3)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二、教学目...

  • 音乐教案-进行曲欣赏

    教材分析: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

  • 音乐教案-行进中的歌

    行进中的歌分析: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

  • 音乐教案-《走进大自然》教案

    《走进大自然》教案 一、 授课班级:初一级二、 课题:走进大自然三、 课时:第二课时四、 课型...

  • 音乐教案-《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笔山小学 蔡亚珊课题:欣赏课《瑶族舞曲》年级:四年级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

  • 音乐教案-我家住在大海边

    题目:我家住在大海边 授课人:王兰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童年情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

  • 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

    课堂人数: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 题《天地之间的歌》教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 音乐教案-旋律音乐

    旋律中的三和弦 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掌握有关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并能听辨感受大小不同的和声色彩...

  • 音乐教案-音诗音画《沃尔塔瓦河》

    教具:钢琴、电视机、音响、VCD机、录像机、投影仪、CD(沃尔塔瓦河主题歌)、VCD(索尔第指挥巴伐利亚广交乐团演出实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