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1:41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第三段(第五、六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体验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从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
2、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3、凭借课文内容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总体感悟:
1、上课前,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设计理念: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的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的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课堂开始之前的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们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
二、初感人物,把握内容。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开课伊始,从学生未知出发,教学中仅仅围绕一个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也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指向性就强了,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倾听月光如银委婉连绵
倔强月光似水升腾跌宕
激愤静影沉璧步步高昂
搀扶月光照水舒缓起伏
积淀水波映月恬静激荡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注意倔强的读音】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于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文中重要的系列词语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别让学生朗读、品悟,学生们也通过了对词语的朗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到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三、分层感悟,揣摩内心。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设计理念:如果说阅读、感悟、理解是把书读“厚”,把短文读长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把书读“薄”,把长文读短,这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高年级的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此处的设计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检测,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主要内容层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一)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去学习课文,也更是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
(板书:坎坷)齐读
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我们阿炳那深切的体会。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惨命运,与阿炳也产生了情感共鸣。读了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学生的感情已有了初步的积淀。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寻找阿炳坎坷的经历的细节,又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阿炳的不幸,这样也为后一环节的感情诵读打下了基础。)
(三)体会坎坷人生
(1)想象体验、体会坎坷
1、交流,(板书: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2、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3、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请同学们打开大练习册P22页完成。
4、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设计理念:一边是流水淙淙的奇妙之音,一边是穷困苦难的坎坷人生。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在悟词中学生感悟体验,在几个画面的想象体会写话中,也结合了语文练习册的内容,让学生就能感同身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也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学生在切己的体验中悄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抓住情感,朗读体会
1、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引读】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2、指导朗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街头卖艺,却遭到路人的唾弃时,女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却无人问津时,男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不分严寒酷暑为生活奔波,却依然贫苦时,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设计理念:通过词语的牵引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不断掀起情感的涟漪。品词析句,一咏三叹,不断升温,学生置身其间深入体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使得二泉池畔那一片如银的月色和那委婉连绵,如诉如泣的二胡声,都融入到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3)讨论朗读,体悟内心
1、是的,我们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
2、你从文中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板: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3、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情感来。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呀!
4、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如愿了吗?(没有!)所以,阿炳在二泉池边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设计理念:“言为心声”。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抗争,是向往,更是热爱。在对乐曲的感同身受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学已浑然进入人曲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而对词语的再次赏读,既可以从整体上鸟瞰文本内容,又有助于让学生借助词语所描写的意境去更深入领悟曲子的丰富内涵,达到知“人”识“曲”的妙用。)
四、情感归结,引发设疑。
1、然而,他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生)没有!
2、(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同学理解并感悟“坎坷”、“卖艺度日”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会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l教学重难点:
指导同学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发明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l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片头)
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它的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泉,走进二泉映月,走向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同学考虑:①文中哪个词概括了阿炳苦难的生活?用“()”标出来。②文中哪个句子写阿炳听懂了泉声?用“。。。。。。”圈出来。
2、交流:
(1)①坎坷。什么叫“坎坷”?②阿炳的坎坷体现在哪里?(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
③想象: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身患重病,双腿无力,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用几句话写下来。(友情提示:可联系以前电视中所见场景,想象他的行动是如何艰难?他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他人是怎样欺负、侮辱他的?他是怎样的可怜?结果是怎样的凄惨?)
(2)阿炳的经历是如此坎坷,他被苦难压倒了吗?从哪里可看出没有被压倒?
①指名读::“但是生活的穷困……生活呀!”
②齐读。(板书:向往、热爱)
(3)因为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不公、双亲的去世、双目的失明,所以阿炳渐渐地、渐渐地听懂了泉声。哪一句话写阿炳听懂了泉声?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指导:意思层层递进,读起来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再齐读。
④出示:
a、阿炳叹息什么?(第一大组)
b、阿炳哭泣什么?(第二大组)
c、阿炳倾诉什么?(第三大组)
d、阿炳呐喊什么?(第四大组)
联系上文,依照分工,同桌讨论,用一两句话表达。
⑤交流:(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过渡:他的叹息有人听吗?他的哭泣有人听吗?他的倾诉有人听吗?他的呐喊有人听吗?他只能向月光倾诉,向二泉倾诉,通过琴声倾诉心声。)——(板书:琴声、心声)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同学考虑:哪些语句是写琴声的?用直线划出来。哪些语句是写心声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2、(投影)指名男女生读。
3、哪些词组具体描写琴声的?把它们圈出来。
出示:
月光如银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恬静激荡
①读一读,女生读描写月光的,男生读描写琴声的。
②意思懂吗?请看看画面,听听音乐,不懂的自然会懂,已懂的将更懂。
(相机板书:委婉、跌宕、高昂、恬静;相机释“静影沉壁”。)
③齐读词组。
(过渡:月光与琴声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因此,《二泉映月》浑然天成)
4、请再听一遍音乐,听完后,请告诉大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从文外逐步引导到文中,相机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强调:向往、热爱。相机引读“爱”局部)
5、齐读
四、教学第六自然段。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它有多高的地位呢?)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什么叫“享有盛誉”?
3、出示:
《二泉映月》荣获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我国乐团到外国演出的首选作品;
《二泉映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的钟爱;
《二泉映月》使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聆听之后,含着热泪说:“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
五、小结:
是啊,这怎能不使人倾倒?阿炳坎坷的经历使他听懂了泉声,泉声引发了琴声,琴声表达了心声。他不只向往光明,还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不只热爱音乐,还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热爱生活。苦难成绩了《二泉映月》,成绩了阿炳,热爱成绩了《二泉映月》,成绩了阿炳。所以苦难就是财富,热爱就是力量。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但我们对阿炳的感激和敬重将直到永远。
六、作业:
1、小练笔:阿炳,我想对你说……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板书:
坎坷: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泉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向往
9、二泉映月
琴声:委婉跌宕高昂恬静热爱
心声: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饱含深情,意境悠远美丽。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课件、二胡曲《二泉映月》。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泓
清泉,它就是天下闻名的二泉。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近二泉,一起走近阿炳,来欣赏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吧。
板书:二泉映月
过度: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二、读议结合,探究学文。
1、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快速浏览课文1——4自然段,思考问题。
2、交流:(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3、山水依旧,物是人非。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但是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过度:想起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悲惨的命运,听着耳边淙淙的流水声,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此时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全部情怀。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板书:琴声————情怀)
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5、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炳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并用曲线划出表示琴声的句子,用直线划出表示情怀的句子。)
6、(交流)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出示此句。
(2)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么样的?(板书:委婉连绵)
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3)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小黑板出示此句。
(2)这时候的旋律是?(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
(板书:抗争向往)
(3)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挡得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的又向往些什么呢?
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抗争向往)
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我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的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1)此时的乐曲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
(3)指名生读
(4)同学们,你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他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
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命运抗争,也永远对命运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三、欣赏乐曲,总结全文。
1、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吧!
2、(播放音乐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铃声虽已响起,但琴声却仍将延续。因为二泉映月这是阿炳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不朽的乐曲吧,再次有感情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段。2、把你想对阿炳说的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二泉映月
琴声—————————情怀
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一、教材解读:
本文篇幅不长,作者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以阿炳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所传递出的情感。作者向我们传达了阿炳创作的艰辛,赞扬了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二泉美景的熏染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按课文内容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课文。
1、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交流:读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些什么吗?
(这是一首二胡曲,它的作者叫阿炳。)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语(把字音读准、由生字想词语、从课文上到课外的)
(2)试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3)听配乐课文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阿炳以及它所创作的音乐的。练习给课文分段,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3、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4、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生字书写
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2、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回响起来。
2、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这是一首如诉如泣的二胡曲,那是历尽苦难的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读读。
二、赏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板书:琴声倾吐情怀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
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深腾跌宕表达抒发
欣赏音乐__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第一、二自然段。
(1)感受无锡惠山的风光。
(1)感悟_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_的话,注意强调“倾吐”、“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3、第三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读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4、第四自然段。
师: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还是原来的阿炳吗?
(不!如今的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
此刻的他来到泉边,已经看不到这清澈的泉水,如水的月光,但是他听到了,——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以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生动、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5、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再次欣赏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在括号内添上合适的词语
惠山流水月光旋律琴声
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情
教学反思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二、 教学课题 二泉映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材分析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黑暗统治的歌曲。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经历 。
四、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 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泯灭 抒发 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泯灭 抒发 委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摇曳:摇荡。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富饶:物产丰富。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二、 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六、 教学反思
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 学校: 青州市邵庄镇大郇小学 姓名:王佩英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从教三十多年,兢兢业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继续努力的。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其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本为无标题乐曲,此曲曲名由几人即兴而定。因此,在理解音乐上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乐曲主题段落由三个乐句组成,乐曲后几段,以第一乐段为基础采用“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写成。
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了解相关文化及背景,体验、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主题音乐及音乐与情绪的变化。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二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
1、听主题片段:片断1
(1)教师:请大家分辨这段音乐主题片断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音乐片段中得主奏乐器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二泉映月》主题播放
(3)学生:学生谈对音乐片段的听辨结果。
2、引出课题:二泉映月
(说明:创设教育环境,在学生听辨结果中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新课:
a学生交流:
1、学生展示各自课前要求搜集的成果(文字、图片、音乐不同版本、生平)
2、选派代表介绍本组搜集内容
3、表演组(器乐形式、声乐形式、舞蹈形式表现《二泉映月》)
b教师展示交流:
1、《二泉映月》的不同表现形式:(钢琴独奏、弦乐五重奏、舞蹈)片断欣赏
2、照片(无锡故居、二泉映月、锡惠公园)
(说明:此环节体现了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平等,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在师生间的纽带作用,拉近了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在此环节对学生的介绍与展示作出灵活、及时的反应。同时,允许学生不同视角,不同方式表达他们的准备过程,在师生间形成一个可以共同探究的话题。)
c主题欣赏:
1、唱谱例
(1)主题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有几种分发?主要的感觉依据?
(3)三个乐句间的关系?
提示:后一句的起音与前一句的结束音是否相同?
学生谈认识
教师: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连接方式:鱼咬尾(顶真格)
2、唱谱例
感受三个乐句的旋律、情绪变化特点,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提示:音区上三个句子的特点。旋律、节奏上三个乐句的变化特点
3、听全曲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无锡天下第二泉边聆听盲艺人阿炳为我们演奏此曲(闭上双眼或关闭灯光,情景设置)
[听赏全曲]
教师: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
说明: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d教师: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听赏]:
1、二泉映月的不同形式的演出录像
2、阿炳本人演奏的实况录像
师生讲解:阿炳生平及《二泉映月》的命名
三、课堂小节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篇课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文选材精当,内容紧扣文题。用阿炳十多年间两次在中秋夜去二泉的故事,贯穿并概括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叙述不枝不蔓,有详有略。对于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学生对阿炳的生平和《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丰富语言积累,拓展交流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了解欣赏乐曲。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二泉映月》一文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多维交错,螺旋上升,多元品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思路。
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达乐曲的情感。4、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方法和“事物——联想”等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1、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2、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3、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4、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1、课件出示。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
2、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
3、课件出示,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话想对阿炳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阿炳的对话,让学生了解阿炳催人泪下的坎坷经历,为理解下文“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作铺垫。)
二、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过渡:命运让阿炳遭遇了这么多坎坷,历经了这么多磨难。所以当他再一次来到二泉时,听到的不仅是淙淙的流水声!
1、轻读第四自然段,阿炳还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大家都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闭上眼睛想一想,阿炳会怎样叹息,怎样哭泣,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所包含的内容的句子。
2、交流①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a.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样的?(板书:委婉连绵)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b.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这段委婉连绵的琴声。
听时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景物,会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c.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3、交流②课件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a.这时候的旋律是什么?(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板书:抗争、向往)
b.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思考:
(1)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他又向往些什么呢?
(2)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3)那阿炳在这里拉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抗争、向往)
(4)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4、交流③课件出示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配乐)
a.此时的乐曲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b.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了人们什么?
c.指名朗读。
d.同学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e.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f.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课件出示
5、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6、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欣赏《二泉映月》,从乐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7、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写在文章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总目标里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该部分教学,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四、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1、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的命运抗争,也永远对理想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2、《二泉映月》让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一生,更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不屈的性格,让我们记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记住倔强的阿炳。
试着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播放视频二泉映月,课件出示对《二泉映月》的评价。
4、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通过上网,访友,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一首名曲
委婉连绵热爱
阿炳步步高昂抗争
进入高潮向往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
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一、阿炳的苦难。二、音乐的内涵。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二、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扫清文字障碍
二、朗读课文
二、 教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目的任务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让学...
《希望与你同行》教学目标 1、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体会歌曲的情感。在...
【教学目标 】1.聆听和感受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能通过听来区分清楚三种唱法;2.通过欣赏不同唱法的歌曲,使学生爱唱...
一、教学内容:(1)音乐知识:弱起小节,反复跳跃记号(2)欣赏:《可爱的家》的MTV(3)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二、教学目...
教材分析: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
行进中的歌分析: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
《走进大自然》教案 一、 授课班级:初一级二、 课题:走进大自然三、 课时:第二课时四、 课型...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笔山小学 蔡亚珊课题:欣赏课《瑶族舞曲》年级:四年级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
题目:我家住在大海边 授课人:王兰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童年情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
课堂人数: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 题《天地之间的歌》教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旋律中的三和弦 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掌握有关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并能听辨感受大小不同的和声色彩...
教具:钢琴、电视机、音响、VCD机、录像机、投影仪、CD(沃尔塔瓦河主题歌)、VCD(索尔第指挥巴伐利亚广交乐团演出实况)...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