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0
《木兰诗》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关于时代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参照课文注释,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
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tiē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火:huǒ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市:买
东市买骏马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度:过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可汗(kèhán)辔头(pèi)鞍鞯(jiān)
B、啾啾(jiūjiū)朔气(suò)燕山(yān)
C、云鬓(bìn)金柝(tuò)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穿著(zhuó)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
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朔”读“shuò”。
2、C
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考点】:成语的来历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2、用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寒光照铁衣。”
3、根据原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壮士十年归。”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关于时代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参照课文注释,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
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tiē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火:huǒ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市:买
东市买骏马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度:过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可汗(kèhán)辔头(pèi)鞍鞯(jiān)
b、啾啾(jiūjiū)朔气(suò)燕山(yān)
c、云鬓(bìn)金柝(tuò)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穿著(zhuó)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
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朔”读“shuò”。
2、c
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考点】:成语的来历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2、用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寒光照铁衣。”
3、根据原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壮士十年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教学重难点:
⑴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⑵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课件第一张):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美国迪斯尼拍摄的著名动画片《花木兰》吧,中国女英雄花木兰征服了全球亿万观众,曾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98年华裔十大风云人物的榜首。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形象的塑造最初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诗》。今天,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首民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感受传奇木兰的无穷魅力。
二、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课件第二张):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民歌。
三、检查预习、交流展示(出示课件第三张):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预习学案,将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
四、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这首民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答:
3、同学们看,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
师:这一段以双兔并排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结尾旨在赞美木兰。
4、梳理全诗的结构(点击课件第三张):
师:这首民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奇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具有传奇色彩,又真切感人。让我们走进这个生动故事,感受它的传奇美。
五、教师范读(出示课件第四张:书声琅琅感受诗韵):
师:花木兰在我国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也十分喜欢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女英雄,下面我来朗读一下这首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尤其是字音,听听我的读法和你有不同之处吗?若有,可以标注出来,和老师交流一下。
1、纠正字音:
2、教师提示:(出示课件第五张)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三”节拍,(2)组为“二一二”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4)组为“二二三”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六、同位之间互读诗歌(点击课件第四张):
师:我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文中的语气语调进行了处理,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位完美的木兰形象吧。(师:你心目中的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她怀有什么样的感情?)请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来朗读,同位之间互读诗歌。
七、含英咀华感受诗美(出示课件第六张):
1、师:诗歌需要沉潜涵咏,反复吟诵,才能领悟其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请同学们读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做简单的批注,一会儿我们在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把你刚才的读诗心得说给你的组员听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八、出示课件第七、八张
师:读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明理由。
(板书:女儿情英雄气)
请学生读诗句,并说理由,教师点拨指导。
九、说说木兰形象:(出示课件第九张)
师;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吟哦讽诵,只有认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同学们是否对木兰有了新的认识。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生答
小结: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她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十、朗读自创诗歌《木兰颂》(出示课件第十——十三张)
师:老师对木兰的形象也有自己的感悟,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期待抛砖引玉,读到你们的诗作。
木兰颂
你有着如花似玉的娇美容颜,
你有着纤细的女儿家的情感,
男尊女卑的沉重枷锁
锁不住你为父分忧的孝心。
在唧唧复唧唧的忧叹声中,
一个旷古未有的大胆决定,
成就了你一世的英名。
跋山涉水,我看见你快马挥鞭星夜兼程的身影,
刀光剑影,我看见你威风凛凛冲锋陷阵的英姿。
月夜下,宿营地旁,我听见你轻轻吟唱思乡的歌谣,
帐篷中,睡梦里,我听见你喃喃祈祷父母安康。
啊,征战十年
慷慨了一位孝女流芳千古的诗篇。
十年征战啊,
铸就了不朽的女英雄的丰碑。
回来了——木兰,
那个战功赫赫被天子召见的木兰回来了。
那个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的木兰回来了。
昔日宁静的小村庄沸腾了,
锣鼓唢呐激昂地演奏出最欢快的喜悦。
朝思暮想的小弟已经长成健壮的小伙子,
他骄傲地牵着木兰的战马
穿过长长的夹道欢迎的人群。
父母喜极而泣的泪光闪闪,
阿姊深情相拥的怀抱多么温暖。
脱下笨重的铠甲,
穿上那件最心仪的长裙,
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袅袅舞动长袖,
千万朵美丽的花瓣
纷纷飘落。
木兰沐浴在阳光里。
十一、布置作业(出示课件第十四张)
赞美木兰歌唱英雄: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明天,木兰要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木兰颂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
[教学目标 及重点]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
琼海市潭门中学(邮编:571431)卢传明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一、复习提问 师问:作者认为小孩子应不应该读寓言?理由是什么?你可以借鉴原文,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生答:不...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
甘肃唐军文义教初二册课本认为《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因此把全诗分...
韩一宇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话语空间。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借助翻译,在接受国成功地实现...
孙和平“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大型合唱歌曲...
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颜浩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
龙怀珠摘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
迂回侧击显实效──《土地的誓言》教学难点 突破记浙江省宁波惠贞书院许达人教版新教材以选名家名篇为主,这是对的。但有...
教后记一:《黄河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一、 导入 :歌曲是生活的阳光雨露,一首优秀的歌曲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灵,...
《马》关于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热爱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