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美文,道出了她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全文仅有一长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文字精炼,哲思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作比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散文,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而本堂课学习对象是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七八年级学生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又没有九下的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厚实,并且作为刚进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生命的认识比较浅层,达不到冰心老人用一生的经历谱写出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让学生走进文本,能对生命本质有一定的感悟,能欣赏文章的各种美,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通过多角度赏析,感受文章语言美、哲理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一)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朗读法、激趣法、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研读法、积累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看一看,了解生命的历程:
让学生欣赏一组画面,即一个人从婴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对生命有一种感知。
(教师解说)
(设计意图:视听入境,创设氛围,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辅助学生对文字的感知、理解,符合学生对生命直观形象敏感的学情。)
二、听一听,聆听生命的足音: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听读感受。
三、读一读,感受生命的律动: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1)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呢?(此问题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2)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此处指导学生朗读)
(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借用文中语句)
(教师做以小结)
2、找出文中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如果个人找不到,可同桌之间议一议。)全班齐读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此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同时此环节中注重圈点批注法,依据新课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要求,渗透学法指导;另外,此文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文章的美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不读是无法品味的。训练朗读能力,进一步培养审美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品一品,感悟生命的真谛:
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喜欢的句子,教师作以小结。
(设计意图:在这堂课上,品析美文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能力)
五、写一写,升华生命的意蕴:
让学生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一棵小树表现生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
提示:生命像一杯咖啡
生命像一支蜡烛
生命像蛹的破茧成蝶
生命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
生命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发挥语文的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去激扬生命,此环节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六、结课:
学生齐读冰心的哲理小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教师作结束语)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快乐)历程
生命(痛苦)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且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谈对生命认识的散文,又基于我校是一个有较完备的教学设备的县城中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的思考,联系社会中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人文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涵的哲理。
2、过程和方法。
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有了较深的散文阅读基础,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兴趣也很浓厚。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大多内容能够理解。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突破文中的重、难点。
教学内容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因此学好本单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具有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本文对学习其它散文及今后写散文都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优美形象的语言。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难点:理解课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及其在文中起到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方的中间写上”生命”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谈你由这两个字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如:想到藏羚羊的故事和《实话实说>》中播放的张默的故事。)
生命是一个司空见惯但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都谈到生命这个话题,他们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走进冰心。
(由学生回忆有关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等内容后老师补充。)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2、字词积累。
巉岩(chányán)休憩(xiūqì)挟卷(xié)
枭鸟(xiāo)骄奢(jiāoshē)清吟(qīngyín)
荫庇(yìnbì)芳馨(fāngxīn)怡悦(yíyuè)
云翳(yúnyì)一泻千里(xiè)璀璨(cuǐcàn)
荫蔽: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云翳:阴暗的云。本文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
骄奢:骄横奢侈。
一泻千里:江河水流迅速。形容文笔奔放。
3、朗读课文。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边看多媒体画面和字面边朗读。(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要善于联想。)
(3)学生放声齐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4、梳理结构。
(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层:揭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起波澜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规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精读课文后思考、讨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敢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
(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
(4)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最能表达主题的句子有哪几句?宣示怎样的人生观?
[交流后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
(1)“生命是什么”是给生命下定义,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更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东流历程——向前、曲折、复杂、多变
一棵小树:春秋四季——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以春水和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3)树的成长和水的历程与生命有相似之处作者把很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4)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人生观: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体验感悟。
1、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象征的手法,将生命过程比喻为一江春水的奔流历程、一棵小树的生长经历,用春水、小树来象征生命。我们来仿照这种方法,选取一个事物来比喻、象征生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2、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道的困难,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你遭受到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对这些,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内小结。
由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作小结。(能围绕本文的主题和对生命的认识谈都可以。)
六、作业布置。
1、收集名人谈生命的资料。
2、背诵十句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指名学生有感情的背诵喜欢的语句。
二、精读课文,讨论交流,品味散文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1、精读第二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选句,集体交流。只要说的有理都要给予肯定。
[点拨]值得欣赏的句子很多,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欣赏语句会更有代表性。从句子的修辞、从句子蕴含的深刻含义、从句子的哲理美、情感美或诗意美等。
多媒体展示。
例:“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身,在早春湿润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而出”。就修辞来看,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就词语的表现力来看,“聚集”、“欠身”等形象地写出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即使有什么挫折,有什么失败,也不要紧,我们还可以重新再来。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这句话,写出了我们生命在整个自然界的地位,希望读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我这里有个疑问,我认为语序应该调整,因为前面说是先说的江流,后说的是叶子,但后面的语序却不对应。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的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诚挚地祝愿我们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2、朗读第四层,体会文章的主题。
[议一议]正如作者说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在你十几年的生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老师点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付出,只要你付出,就会见到彩虹。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感恩,感谢父母,感谢生活。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宽容,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乐观,微笑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生命中最重要的坚强,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快乐,不舒心的往事让他随风而去吧!。
三、交流收集的有关名人对生命的认识的资料,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本质。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收集的资料后老师补充]用多媒体展示:
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
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恩格斯
四、体验反思
古今往来的文人墨客就有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人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它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的铿锵的音符,是凡高笔下绚丽的色彩。是刘翔在运动场上分秒的搏击……面对丰富而短暂的生命,你读了本文后有何感受呢?
[学生谈后教师再谈自己的感受]
例:假如生命是云,不要炫耀色彩的绚丽,也不要放浪地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滋润万物。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五、质疑、解疑
对文章中有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
六、真心寄语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能在你的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布置
1、做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编号:001
题目:《谈生命》作者:冰心
出处:
内容:
2、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一江春水:东流历程——向前、曲折、复杂、多变
一棵小树:春秋四季——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主题: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固然幸福,苦痛也美丽。我们要感谢生命。
语言:形象含蓄、富有情感、哲理深刻。
评价与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时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教师深谙课文的阅读教学不是老师的分析能够代替的,而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让学生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从自己对生命的联想中走进课文,解读文本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并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哲理美,从而领悟了作者的主题,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我组织富有美感的语言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设计了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做读书卡片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本文的内容谈的是生命的内涵,而学生涉世未深,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去体验许多深层的内涵是我一直思索和探究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也还突破的不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德育目标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设计(二)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媒体显示: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多媒体显示:(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有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副副生命的图画。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美在形象”赏析:(1)话说“一江春水”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a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b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2)话说“一棵小树”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a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b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美在情感”阐释:教师提示: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副副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五、布置作业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六课堂小结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七布置作业1,3,5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1,3,5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生波澜:作者又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喷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很有帮助。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如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下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一层也是一致的。
第四层(最后的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卑微、渺小,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有思想分量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全文高亢、激昂、达观,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就是说,在感性化描写之后,作了理性化的归纳总结。
本文虽然有理性化的归纳总结,但通篇还是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提示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二、三层开头“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却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在线测试
1、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2、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3、下列红色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清吟yín枭鸟xiāo
b、荫庇yìn芳馨xīn
c、怡悦yí杜鹃啼血tí
d、惊骇hái休憩qì
课外拓展
冰心传略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①译《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②,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被人称为“冰心体”。
从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①《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摹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女大已与燕大合并),以最优的成绩获得金钥匙的荣誉,并得到燕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不久因病住在美国青山沙穰②疗养院7个月。在疗养院她过着“完全与‘自然’相对”的生活,病友间的相互忆念似乎又实现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的幻想,加上客旅中的乡愁使她倍加思念母亲,这样就在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冰心从1923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儿童世界》栏内发表《寄小读者》,1926年结集出版。《寄小读者》中虽着力咏唱“万全的爱”,但在这本旅美通讯集中从不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物质文明”,而是热恋着祖国的乡土和亲人。从1926年至1935年,该集即发行21次,平均不到半年目即重印一版。冰心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当时她以平等、诱导的教育方法启发儿童,这对封建的填鸭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否定。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分》侧面描述一位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而做奶娘,无法哺育新生亲子,说明了母爱也不是人人能平等享受的。茅盾在1934年所写的《冰心论》,对她早期的创作道路论述颇详,对《分》的评价也较高。
(选自《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谈生命》学习要点
下一篇:《谈生命》同步练习(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并学习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内心的感受。
2、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积极投入生活。
2、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自主探究、自主赏析、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一、积累名言,激情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积累生命的名言,然后充满激情的导入: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冰心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生命到底像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原话。
教师借助此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板书课文结构。
2、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范读后与学生探讨课文各部分的朗读感情基调。
3、男生齐读一江春水部分(老师点拨:激昂、响亮),女生齐读一棵小树部分(教师点拨:舒缓、深沉),全班齐读最后一部分(教师点拨:高昂、有力)。
三、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1、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作者也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你更欣赏哪一个说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句说明。
2、生命像一江春水,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生命像一条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你认为生命像什么?请你也像冰心老人一样,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大家你对生命的认识。(生命像)
3、本文语言精练优美,哲思深邃,让人回味。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最好还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1、在冰心老人优美、深邃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坚强而美丽,像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强不息地学习科学知识。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把一生都奉献在科学发明上。你感受到了生命因何而美丽?请告诉大家。
2、近年来,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某些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悲观,甚至轻生,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的同学不顾学校的再三忠告,置安全规则于不顾,导致一些安全悲剧在某些学校重演。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一起高声的诵读汪国真的一首小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
心
生命像一江春水
激昂、响亮
生命像一棵小树
舒缓、深沉
揭示生命本质
高昂、有力
【教材分析】
《谈生命》是冰心于1947年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并没有在生命的定义解释上做文章,而是把抽象的生命理念比喻为具体可感的春水和小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命的图画。作者通过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全部的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同时揭示了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痛苦和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表达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全文感情基调高亢达观,许多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是作者几十年人生体验的感悟与结晶。阅读本文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非常喜欢文质兼美的散文,尤其是本文如行云流水一般,节奏感很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强易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把优美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但是本文中有一些语句含义深刻,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进行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自由畅谈。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点拨和启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采用“板块式”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共分为六个板块,即:创设情境,激导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选学法,品读文章──拓展迁移,感悟升华──推荐书目,课外延伸──反思小结,巩固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能够联系已有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⑵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点拨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读书思考交流与感悟。
⑵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阅读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
2、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3、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⑴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和渗透,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
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理解。同时在重点处留空白,在难点处留空白,在知识延伸处留空白,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的圈点勾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配以激昂高亢的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思考看到画面都产生了哪些联想。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聆听音乐。
(设计意图:渲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四种学习方法
朗读法;点评法;构图法;质疑法。学生从四种学习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平台。)
四、说话练习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出示三个与生命有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表达。从教师给定的三个开放性题目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意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命的独特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课外延伸
教师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进行课外延伸。学生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图书馆,现代网络技术等语文课程资源,以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
六、教师指导学生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和自我评价单
学生从“知识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方法上的收获”三个方面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并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读书活动。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绝对不能少了学生的朗朗书声,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要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通过对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的点评赏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目的。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中,以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本节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针对本文画面感强,适合朗读以及语句含义深刻等特点,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即:朗读法,构图法,点评法,质疑法。学生犹如进入了学法超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就文本讲解文本,而是应当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创作天地”这一环节,里面设计了三间创作室:
1、以“生命”为话题说一段话。
2、冰心把生命比做春水和小树,你还想把生命比做什么?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人的事迹?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内拓展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化,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进而爱生活,爱语文。
【点评】
《谈生命》一课是刁英芳老师在哈尔滨市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一堂课,此课曾荣获市级一等奖。刁英芳老师的《谈生命》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设计实效性。
教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将课堂流程分为六大版块,版块之间环环相扣,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进作品,走进生活,在感受文章优美意境的同时,又能不断的去创造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求同存异,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二:学法多样性。
本课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同时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了学生选择学法的权利,同时也使学生能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理解,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
第三:内容拓展性。
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说话练习。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为深广的空间;同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进行课外阅读,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沟通和衔接,调动了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热情,将新课标中的探索式学习巧妙而自然的融入实际教学。
总之,《谈生命》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有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副副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19 鱼我所欲也从容说课《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