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2.在学习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基础上,归纳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口分布与增长的特点,难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各地不均。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自制投景片:①“世界人口增长图表”,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图”,③“主要国家人口密度图”。
教学提纲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加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
4.各大洲的人口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条件状况,请同学思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同学多方面思考)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回答,强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和规律。2.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3.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世界上的人类。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板书)
〔提问〕①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人类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约二、三百万年前由古猿演变而来。)
②你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口?世界有多少人口?(中国约有11.7亿,世界人口约55亿。)
〔展示投影片〕世界人口的增长。
〔提问〕很明显,世界上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人口增长图并分析:由1830年的10亿人口到1987年的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人用多少年?由此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是什么?(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分别是100年、30年、15年、12年。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板书)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越来越快。(板书)
〔提问〕从人口增长图上可见,在1830年前的悠久岁月里人口增长很缓慢,1830年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增加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183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得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1830年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加强、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同时,因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
2.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①生育状况,②人的寿命,③人口基数。(板书)
人口增长的快慢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呢?人们通常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板书)
出生率=每年出生人数/总人数
死亡率=每年死亡人数/总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展示投影片〕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表。
4.各大洲人口的增长(板书)
〔提问〕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亚洲19‰,非洲28‰,北美洲7‰,南美洲22‰,大洋洲12‰,欧洲3‰。)
②读《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什么区别?(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③从图上可知,各大洲与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也受许多其他社会、经济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今天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不主要取决于医疗等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生育观念。生育观念是与经济水平、文化修养等有联系的。)
④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读一读”,说明世界人口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什么?(现在人类是处于人口增长高峰期,并且还将持续一个时期。2000年后,人口增长将逐渐缓慢。2100年世界人口达105亿,人口将停止增长,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洲最先停止增长,而亚洲和非洲则最后停止增长。)
过渡刚才学习的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而要认识世界人口数量的特点,还要弄清它在空间上的变化,这也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讲述的世界人口的分布。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一个地区总人数与总面积的比值。人口分布的稠稀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的,它的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人口与面积表。
〔练习〕①根据投影片所给资料计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以及全世界的人口密度。
②读《世界人口分布挂图》,指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分和北美洲东部。)
③读《世界地形图》,说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多为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
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A自然条件,B历史,C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的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适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历史上就是人类聚居的地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使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减弱。
〔教师总结〕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及北美人口稠密。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14%,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70%。(板书)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板书)
①自然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2.在学习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基础上,归纳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口分布与增长的特点,难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各地不均。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自制投景片:①“世界人口增长图表”,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图”,③“主要国家人口密度图”。
教学提纲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加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人口增长的计算方法
4.各大洲的人口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条件状况,请同学思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同学多方面思考)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回答,强调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和规律。2.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3.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世界上的人类。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板书)
〔提问〕①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人类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约二、三百万年前由古猿演变而来。)
②你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口?世界有多少人口?(中国约有11.7亿,世界人口约55亿。)
〔展示投影片〕世界人口的增长。
〔提问〕很明显,世界上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人口增长图并分析:由1830年的10亿人口到1987年的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人用多少年?由此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是什么?(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分别是100年、30年、15年、12年。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板书)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人口增长越来越快。(板书)
〔提问〕从人口增长图上可见,在1830年前的悠久岁月里人口增长很缓慢,1830年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增加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183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得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1830年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加强、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同时,因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
2.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①生育状况,②人的寿命,③人口基数。(板书)
人口增长的快慢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呢?人们通常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板书)
出生率=每年出生人数/总人数
死亡率=每年死亡人数/总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展示投影片〕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表。
4.各大洲人口的增长(板书)
〔提问〕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亚洲19‰,非洲28‰,北美洲7‰,南美洲22‰,大洋洲12‰,欧洲3‰。)
②读《主要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什么区别?(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③从图上可知,各大洲与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也受许多其他社会、经济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今天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不主要取决于医疗等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生育观念。生育观念是与经济水平、文化修养等有联系的。)
④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读一读”,说明世界人口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什么?(现在人类是处于人口增长高峰期,并且还将持续一个时期。2000年后,人口增长将逐渐缓慢。2100年世界人口达105亿,人口将停止增长,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洲最先停止增长,而亚洲和非洲则最后停止增长。)
过渡刚才学习的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而要认识世界人口数量的特点,还要弄清它在空间上的变化,这也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讲述的世界人口的分布。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一个地区总人数与总面积的比值。人口分布的稠稀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的,它的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人口与面积表。
〔练习〕①根据投影片所给资料计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以及全世界的人口密度。
②读《世界人口分布挂图》,指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分和北美洲东部。)
③读《世界地形图》,说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地形是什么?(多为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
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A自然条件,B历史,C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的沿海或内陆平原地带适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历史上就是人类聚居的地区。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使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减弱。
〔教师总结〕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大部及北美人口稠密。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14%,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70%。(板书)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板书)
①自然条件,②历史条件,③经济条件。
教案示例二
总体教学思路:
本节课设计思路:本节课任务设计以学生每天所吃的食物和是否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线,上课以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为讨论主题引出科学的膳食和有规律体育锻炼两个主题导入任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锻炼身体的频率并评选出生活学习最有规律的标兵
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不同食物的名称和各项体育运动的名称。
2学习如何正确运用表示频率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饮食和运动的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设计:
tasks teacher’sactivities students’activities
task1
step1 whatdoyouhaveforbreakfast,lunchandsupper? discussingroupsandlistthefoodtheyhaveeveryday.
step2 makeasurveyabouthowoftentheyeatthehealthyfood. makeasurveyingroupsandfindoutwhohasthemosthealthydietbyusingthesentences:
howoftendoyoueatvegetables?
howoftendoyoueatfruits?
task2
step1 doyouexerciseeverydayandwhatkindofexercisesdoyouhaveeveryday? discussingroupsandlistallthesportstheyplayafterschool.
step2 makeasurveyabouthowoftentheyplaythesports?andfindoutwhotakemoreexercise. makeasurveyingroupsandfindoutwhohasthemostsportsbyusingthesentences:
howoftendoyouswim?
howoftendoyouplayfootball?
howoftendoyouplaybasketball?
step3 writeareportabouttheirsurveyaboutthehealthydietandthesports. writeareportabouttheirsurveyandcorrectitwiththeirpartner.
task3
listening “now,let’slistentotwofriendstalkingabouttheirlifehabit,seeiftheyhaveahealthylife?”finishsbp42a,2b. listentothetapeandfinishtheexercises.
homework 1.finishsbp53a.3b.
2.asksstodoasurveyabouttheirhealth.writeareportmodelon3a3b.
howoftendoyoueat…?
playfootball playbasketball playtabletennis swim run
name1:
name2:
name3:
name4:
chart2:
课后小结
收获:
a.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b.任务链设计较成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c.课堂设计较合理,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d.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发展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探索:
继续探索在任务、与合作型教学中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教案点评: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确实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饮食,体育运动等,同时还学会了简单的关于频率的谈论。丰富了学生生活,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饮食,学习,生活的习惯。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当然,《新程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绝不仅仅是这样或那样一种或几种教学法,我们也绝不可以抛弃一切传统的理念。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而有法。事实上我们所使用的不仅仅是任务型教学法一种,而是综合了各家教学法之长处的综合教学法。笔者认为这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教师利用学生带入教室的各种信息组织语言教学活动,既能增加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了解,提高教学针对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促进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
作为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只是教授的同时应时刻渗透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并将情感的教育与所学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忍性法家拂士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
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
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成都市二十四中学陈抑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苏东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用秒表和卷尺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针对实验课的特点教育学生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准备秒表二块、红色发令旗一面,一个口哨,长卷尺一个,少量石灰粉。男女同学各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四人,教师也可以参加)每位同学准备一支笔和一张表格。
(三)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因为第一次实验课的好坏对学生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上实验课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重复课本序言中第二节部分内容。
二、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
1.测量距离(路程)
教师指导三名学生用卷尺从百米起点(或某一位置)量出25米和50米两段距离后用石灰粉画线标明如图1所示。
2.说明小组责任分工及轮换顺序的规律
方法:让第一组的四名学生按图2所示的位置站好后讲解实验过程
第一轮:乙同学把红色发令旗向下甩下(发令)后,甲同学开始起跑。丙、丁二位同学分别在25米处和50米处开始按表计时,当甲通过后,丙、丁二人分别把甲通过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各自记录在自己手中的表格上。
第二轮:甲代替丁计时,丁代替丙计时,丙代替乙发令,乙站在起跑线上准备跑步,丁和甲给乙记录跑25米和50米所用的时间。以后各轮以此类推。每人完成一次跑步(50米)、二次计时(25米处和50米处)和一次发令后再换下一组的四位同学继续进行上述实验。
3.填表计算平均速度并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进行完的小组同学聚在一起把自己跑25米和5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重新填在表格内并根据数据计算自己的跑25米和50米的两个平均速度。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上述讲解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分组进行小组实验。
在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还没有做实验的实验小组可提前分好工,确定出甲、乙、丙、丁的顺序及做好跑步前的准备工作。提醒那些实验过的小组要认真进行填表计算和组织好讨论,整理讨论题的答案。
注:若条件允许(有四块秒表)可以两个实验小组一起进行,更富有竞争性和兴趣性。口哨的作用是提醒计时员精神集中,记时准确。
四、总结实验
教师注意对实验过程中表现好、记录认真计算正确、讨论积极热烈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实验差、纪律差的学生提出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22页习题8。
2.锻炼时,测一测你跑200米和400米(或400米和800米)路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评析】
这个教案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对实验的全过程组织的很严密,层次、步骤很合理。二是充分注意了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实验因为是在操场进行,相比之下比在实验室中做分组实验难度要大很多,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否则将会出现乱乱轰轰的现象。另外,因是第一次实验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知识
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
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
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
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
板书:二、杠杆的应用
二、讲述三种杠杆
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
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13-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13-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
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杠秤为什么用质量较小的砝码可以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略)
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教案示例2
——“工业的发展”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工业的巨大发展
【教学难点 】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
(复习提问)上一节我们从两个方面回顾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提问: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工业在哪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总结)一是取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二是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讲述)新中国的工业,除了在工业门类和工业产值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以外,在工业的分布上也日趋合理。
(板书)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布局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设什么工业的问题。在选择工业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交通运输、市场、区域发展,甚至地形、气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业对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布局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工业布局合理,工业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动画“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请同学们注意分清两类工业中心:旧中国原有的和新中国新建的和两类重点建设地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和现在工业建设地区。
(提问)旧中国原有的工业中心有哪几个?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重庆)
(展示)各旧工业中心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数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区,对全国特别是内地和农村发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业中心和乡镇企业的图片
(展示)图片: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提问)新中国工业发展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总结)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这些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引导学生读教材“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我国工业布局的了解,并转入对我国工业前景的展望。
(展示)录像“主要的工业中心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板书)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的高新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讲述)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点状分布。因其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的影响。
(展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
(展示)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教师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并回答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选择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沪宁杭等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板书)五、中国工业的前景
我国的工业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师引导学生读表格,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展示)表格:1999年中国、美国和世界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人均产量的对比
钢发电量水泥电视机糖总量(万吨)人均(千克)总量(亿千瓦时)人均(千瓦时)总量(万吨)人均(千克)总量(万台)人均(台/千人)总量(万吨)人均(千克)中国115599211670935536004293637298266美国107643973212211872948135011444275628世界72755123137457232915076025513714221330822
问题:
1.把上表所列的我国的工业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与美国比较,哪些差距较大,哪些比较接近或已超过?
2.把上表所列的我国工业产品的人均量与世界人均量比较,哪些差距较大,哪些比较接近或已超过?
学生回答问题。
(讲述并提问)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工业产品的生产总量来看,除发电量一项外,其他几项我国与美国并无太大差距,有些项目,如水泥产量还远远高于美国,可以说,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若按人均量来计算,则各项均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与全世界平均状况相比,也只有电视机和水泥两项较为接近。
那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中国人口太多,与人口数量相比,工业规模还很不够。)
(讲述)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总体水平低,现代化程度差,科学技术上明显滞后,工业生产效率也较低,这里面除了技术和设备的原因以外,经营管理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基础工业,如能源工业相对薄弱也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板书)差距:现代化技术、经营管理、人均产量
(讲述)不过还应当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当今世界正进人知识经济时代,这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那么,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应如何努力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学生一般都能谈到发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学会针对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强经营管理,控制人口,加强能源建设等。
(讲述)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许多都与国家政策是不谋而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示)录像:工业前景
(总结并板书)
(讲述)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讲,以上三个方面是要努力做的。那么做为一个学生,我们又应当如何做呢?
(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
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五、中国工业的前景
差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1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观测。2、学会将数字处理加工成图像的基本方法...
2.4欧洲西部教案篇1课题 第5课欧洲西部(一)第 1课时 共1 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
第一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篇1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认识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教学难点:...
东南亚学案篇1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学生姓名课题东南亚(1)课 型新 课班 级...
巴西教案篇1巴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
第二节“人文环境”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能力目标...
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1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2.知道美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
俄罗斯教案篇1课题 第3课俄罗斯(一)第 1课时 共1 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
《地球的运动》教学实录篇1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
人口与人种篇1教学课题: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
第一册意志坚强的表现篇1教学内容:初一思想政治第四课第二框题(P82):意志坚强的表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