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26:05
杭州市青春中学 金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www.duoxuexi.com)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推荐网站:自然之友 中国科普网 中国沙尘暴网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的介入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真实性
青海湖
报告文学
月牙泉 文学性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杭州市青春中学 金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推荐网站:自然之友 中国科普网 中国沙尘暴网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教学目标:
一.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二.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三.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朗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小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XX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而20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后,在他那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却这样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在欢娱地歌唱着……”同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反差?到底哪一个是真的?谁能告诉我?
二.直觉感知:
1、读议标题:
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题,明确:哀伤、惋惜。请再读课题。
议:(归纳)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现在却消逝了。
2、读议“今日罗布泊”
读: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议论: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3、读议“昔日罗布泊”
读:“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议: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前面荒凉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小结:罗布泊今昔对比,师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4、读议“造成悲剧谁的原因”
读1: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改道、“四盲”
读2: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议: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读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议: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读4:“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议: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学生品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5、读议“作者的呼唤和呐喊”
读:“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议: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伤害.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议: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三.规律感知:
1.阅读全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变化原因。
罗布泊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小结板书
变之昔——仙湖。
今之变——戈壁滩、荒漠。
变之故——改道;盲目
变之过——沙化
四.评品初得: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一)品平实说明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叙述事实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列举数据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二)品描写抒情性语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①对比手法
罗布泊的今昔的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②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③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三)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的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学生听记。
五.用练习得:
(一)语言运用:畅想表达:
1、你能让罗布泊重现昔日的美丽吗?请展示你的智慧。
教师注意总结:引水入湖;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珍惜水资源
2、运用描写、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说明巢湖或某地区的环境变化,再借用拟人的方法抒情警示人们。
(二)识记、理解生字词。
萧瑟(xiāo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 清澈( ) 欢娱( ) 罗布泊( )
滋润( ) 和煦( ) 干涸( ) 庇护( )
2、改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状。( )
原来费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厂。( )
3、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罗布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4、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好?为什么?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结合上下文,说说人制造了一出怎样的悲剧?
6、“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段,介绍青海湖、月牙泉的目的是什么?青海湖、月牙泉的近况怎样?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8、结尾的呼吁给你怎样的心灵震颤?
【参考答案】
1、sè chè yú pō rùn xù hè bì
2、璧----碧 状----壮 费----废 厂——场
3、一望无际 浑然一体
4、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用拟人的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6、抒发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痛惜之情。 将罗布泊拟人化,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展现了罗布泊令人痛心的现状。形象的描写,拟人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形象性、生动性的写作特点。
7、目的是说明悲剧并没有止住。 水域面积缩小,大有干涸之势。运用列举数据的方法。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体现真实性的特点。
8、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XX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780万亩现在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66%现在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现在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资料展播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四、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五、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六、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七、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 四盲
过去:绿洲 仙湖 罗布泊 今日:沙漠 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 月牙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关于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
学习要点
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所以称"沧海桑田"。
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
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
一、字词
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
鹭鸶()栖息()萧瑟()吞噬()
和煦()干涸()濒临()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积累
萧瑟和煦干涸濒临吞噬裸露戈壁滩
二、思考
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外探索。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
中考解析
(北京市宣武区)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有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肖敏[说教材]《两只小狮子》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童话,重点在于通过童...
海曙区实验学校吴文奇一、教材简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
大同镇民发小学LT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
刘志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大纲对高中阶段...
作者:章和平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
嘉善高级中学卫中英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
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说课稿语文组张晓军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
一、教材分析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一、 说教材(一)对课文的理解: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