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0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1)、【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鲤鱼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画; c、鲤鱼在前方,小蝌蚪游过去的动画。 (2)、【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介绍: 【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妈妈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2个谜语,想不想猜?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可是它们的长相却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出示课题图)
3、请你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看着课文中的插图,认真听故事。故事讲到哪儿,就指到相应的插图。
2、同学们,小蝌蚪找着妈妈了吗?你们喜欢小蝌蚪吗?
三、学习课文
(一)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1、出示蝌蚪插图: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
谁来说说这些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儿?
2、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读完师贴图)
3、屏示第一自然段,认识“灰”,(看这个字是什么颜色?这个字就读----,集体拼读)出示字卡,组词
4、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是说小蝌蚪生活的怎么样?(很开心,自由自在的),谁能快活地读一读(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5、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谁在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话?
6、仔细看,池塘里有……(出示填空)齐说。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二)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1、出示图,提问:谁来说说青蛙妈妈长的什么样?
2、课文上是怎样描写青蛙的样子的?让学生找出段落,指名读。
3、出示句子,认识“披 、鼓 ”,读准多音字“露”,除了这3个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蹲”。
4、再找出写青蛙身上颜色的2个词?(点出:碧绿的雪白的)
5、用上这四个表示动作和两个表示颜色的词,把这只大青蛙写活了,我们来试着读出青蛙的可爱。男生读、女生读,师评价。
(三)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师: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出示要求: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划出来。
2、同桌互相交流、补充
3、集体汇报,师贴图。出示这些句子、图,齐读。
4、演一演:如果你就是小蝌蚪,你能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吗?看屏幕自己先试着说一说,找生说。
(四)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鲤鱼和乌龟)
(1)、学习第2段
1、引读: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出示图)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谁能说一句话,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2、于是,它们就------迎上去,问话,出示全图,认识“迎”组词、说话
3、它们是怎样“迎上去”的?看课件理解,
师:原来,这样面对面走到一起就是“迎”。谁想上台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迎”的动作。
4、它们“迎上去”会问……(出示问话图)
认识“阿姨”交流识字方法、学过的女字旁的字有哪些?
多么有礼貌的小蝌蚪啊!谁再来有礼貌的读一读?
5、鲤鱼妈妈是怎样回答的?(出示对话图)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样子有什么特点?(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2)学习第3段
1、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出示乌龟图),会想到什么?(鲤鱼妈妈说的自己的妈妈的样子),呀,它们把乌龟当成自己的妈妈了,于是连忙追上去。(出示连忙追上去图),
2、怎样做“追上去”的动作?找2人演,再看课件,
师总结:从后面赶上来就可以说“追上去”。
3、从“连忙、追上去”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心情怎样?(急切)于是它们着急地叫……(点出妈妈词)谁能着急地读一读?
4、乌龟看到小蝌蚪叫它妈妈,感到很好笑,它认真地说-----(出示乌龟的话)学习“顶”,让生指出头顶在哪。我们一起来认真的读……乌龟笑着说……。
5、小蝌蚪从乌龟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板书:头顶上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6、小组内合作表演小蝌蚪遇见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情景,注意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请生上台戴头饰表演,生评价。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妈妈。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指板书说)
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
(3)学习第4段
1、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出示青蛙图)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2、一定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于是它们就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高兴地读一读。
4、师小结: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妈妈,我们要向小蝌蚪学习,只要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5、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出示青蛙的话)
6、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出示、做动作读一读。齐读句子(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
7、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8、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青蛙的知识(出示青蛙的知识,师读)青蛙真是庄稼的保护神呀!
四、看图回顾,回归整体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演一演这个故事。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认识“厂”、“甲”等五个生字。
2.会读词语,理解词语含义。
3.读准“主”、“祖”等六个字的字音。
4.熟练地读背儿歌,读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说一说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体验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种识字方法,认识五个生字,会读字词会读背儿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文中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阝辶女丁扌支夷可页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课文中没有口或带口字旁的字)
4.学生描写、临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角色迁移,体验文本
播放课件,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过“一只”、“一群”进行比较,知道“一群”数量多,并用“一群”说话。
2.看图读二、三自然段。
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学生分角朗读,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b.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慈爱)
4.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
四、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五、巧设悬念,课外延伸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一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过“六·一”时的照片。
2.祖国各地景色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听互读,说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读,说说三组字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组字的规律自编儿歌,在编儿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5.选出优秀儿歌读一读,在读儿歌过程中识记生字。
二、日积月累
(一)我会读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2.分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好。
3.自由选词说话。
(二)我会连
1.自由练读,读准平、翘舌音。
2.同桌互听,纠正读音。
3.动笔连线。
(三)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注意听清“祖”、“岭”、“盛”的读音。
2.自由练读,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3.教师出示祖国各地景色课件,学生边看边解说读。
4.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跟背。
5.以解说员方式背诵。
6.全班齐背。
三、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幼儿园小朋友庆“六·一”的活动录像,想一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1.上幼儿园,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照片。
二、点拨启发,回忆过去
2.四人一组,拿出上幼儿园时过“六·一”的照片,把你当时的表现与大家交流交流。
3.选出代表,展示照片,在全班交流。
三、激发欲望,展望“六·一”
1.教师播放本校近年来“六·一”儿童节活动时的精彩片断,介绍本校近年来高年级同学“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准备怎样度过?
3.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小学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
4.各组派代表公布本组的活动方案。
5.把优秀的活动方案放入班级记录袋中。
【教学理念】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寓知识的传授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学习中,在此之上,培养学生思维,训练其语感,提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故事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趣中学,学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为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实好本文的教学,我在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儿童自身的特点,抓住“六”个字──“变”、“趣”、“演”、“引”、“板”、“读”,进行全文的设计。
【教学特色】以“趣”为经,以“学”为纬。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全文贯穿两条线:一是“找”,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二是“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教学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能力目标: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借助学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
【教学主要环节及意图说明】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安排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学生学法入手,按照故事发展安排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理,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把握重点,让学生对全文知识有更清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一自然段)
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
(找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谁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
(指导对话朗读)
变序处理,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1、对比鲜明: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点,从而自觉生疑: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重点突出:鲤鱼妈妈及乌龟帮助小蝌蚪这一内容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点内容,放置在最后教学,使全文重点得到突出。
3、线索鲜明:一篇文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处理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删叶的过程,突出主干,以便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线索。
二、趣──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只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传授为娱乐体验,寓教于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本身就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儿歌朗读表演。
小蝌蚪长成青蛙时,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儿歌朗读表演。(自编内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妈妈啦!
师:不好!
生:(接)怪事发生了。
师:(惊奇地)怎么了?
生:啥时长出后腿啦,接着长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变化,我已长成青蛙啦!(呱呱呱)
2、谜语引入课题。
利用儿童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我引用了两则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导入课题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3、自述介绍。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青蛙的特征有更为鲜明的印象,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目的是引导学生练习用“鼓着”“披着”“露着”三个词语说话,活用词语。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由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一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本领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我。(阐述自己的本领)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我是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动
“游过去”“追上去”“迎上去”三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摒弃了教师仅仅从字义上区别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设计了以下环节的教学:
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2、看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
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
如:“迎上去”表示为:
“追上去”表示为:
“游过去”表示为:
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表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
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学生们体会到“迎”指的是两者方向相对,而且带有主动热情的意思。课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听妈妈的下落,所以读起来也要特别有礼貌。
四、引──巧妙过渡,浑然一体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另一知识点,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软件)
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贴出青蛙图)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时候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帮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五、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这篇课文的板书,我试图把“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突出趣味性,体现板书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小学教学设计网+}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附:板书:
34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 迎上去
乌龟 追上去
青蛙 游过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小蝌蚪)它们的妈妈不见了,它们要去找妈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
(采用课件出示蝌蚪可爱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得知小蝌蚪要找妈妈,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也迫切的要进行读书。)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多媒体播放动画,教师范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小伙伴帮忙,把课文读通。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读准字音,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记住这些字的好方法。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学生是识字的主人,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识字,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3、自由读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内容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有、在、什、么”引导认读。
2、观察特点,说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水底寻宝:(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水里看到了这些词:打鼓、披风、阿姨、迎接、追赶、头顶,大家读一读吧!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读第一段,想想小蝌蚪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填一填: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2、自由读第二、三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弄清上蝌蚪的变化,和从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那里知道了什么?
分角色读课文。
3、小组合作读四、五段。
讨论: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青蛙妈妈的样子和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朗读这一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想想这时的小青蛙在做什么?
(文中的插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利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演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2、演一演。教师也参与表演。
3、说说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进入情境,能更好体会内容,获得审美体验。采用学生喜欢的表演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四、练习拓展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
2、练习填一填。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长过程,向小朋友介绍一下吧!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交流中互相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变、条”引导认读。
2、说说怎样写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评析:
1、体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关系。教师力求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伙伴的身体参与学习活动中,如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实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建立了民主、亲切、和谐的氛围。
2、教师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课文的插图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忽略,本课教师注重了插图的作用,进行图文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3、注重了语言实践。在学生充分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练习题,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获得审美感受,使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变化过程,倡导学生养成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本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全过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了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的故事录音,边听边画自然段序号。
4、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了解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呢?
⑵“快乐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句话写了什么?
⑵分组进行讨论。
⑶画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读一读,再分角色表演。
⑷学生练读,表演。
⑸汇报,评价。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仿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4、学生自学成,汇的。
5、学生汇报情况。
6、观看青蛙的变化过程。
7、用自己的话说说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戴头饰表演。
10、老师小结: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不断探索,靠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查找小青蛙吃害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练习朗读本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练习朗读,学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2、分小组表演这个节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抽字卡,指名读。
2、读词语卡片。
3、小组汇报。
灰迎阿姨追顶被鼓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书空。
3、学生访写、师纠正。
4、认真书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新词。
2、预习“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一张“寻人启示”,你们愿意帮忙找一找吗?
出示启示内容,揭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2、质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表演。
4、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笔标出能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青蛙的外部特征。
3、请学生为青蛙画一张像。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读全文,思考:学完本篇课文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
1、课件演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指名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幅图片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五、课外延伸,培养探索精神。
1、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它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结束语: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蒋建英李建琼
学习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和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谈话激趣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生齐读课题。
整体感知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以解说的形式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学习小组内互相教读,说说怎样记字形。
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小老师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习。
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习
1.自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
用手势帮助理解“甩着”。
口头填空:小蝌蚪,大(),()的身子,()的尾巴,()地游来游去。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与小蝌蚪最先的样子相比较,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b.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或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c.分角色读。(同桌对读,组内互读,指名读)
d.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a.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多媒体或做动作帮助理解“追上去”。
b.交流:为什么小蝌蚪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c.分角色读。
第二课时
自读课文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自读第4、5自然段。
讨论交流: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
3.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结合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用“已经”说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画出小蝌蚪最后变化的词句。教师板书:尾巴消失捉害虫。
5.教师归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青蛙生长变化的过程。
分角色朗读全文
复习生字
出示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字,学生读一读。
2.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想想该怎么写。
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辅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书写情况。
演一演
1.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
2.评出表演得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拓展学习
1.课后通过课外读物或网络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2.通过查找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一种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
(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孤零零成群结队闹别扭孤独不料队伍单独调皮仍旧悠闲略微难道疑问蛤蟆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
(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
(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板书】
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灰色略大独游变成青蛙
黑色稍小群游变成癞蛤蟆
善于观察虚心求教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设计理念: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披、露、鼓、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图画五幅,词条卡五张,字卡四张。(注:本课是最最常规的家常课,未使用cai课件)画有小蝌蚪的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跟着活泼可爱的小蝌蚪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坚持不懈找妈妈的小蝌蚪,这里有温柔慈爱的鲤鱼妈妈,这里有热心善良的乌龟大叔,最后小蝌蚪们成长为想妈妈一样的田园卫士。同学们,你们喜欢他们吗?
1、板书课题,生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拆换伙伴,巩固读词。
a、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许多生字,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b、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生答)
c、自己试着读(课后“读一读”)
d、开火车读
e、对游来游去进行扩词。如:跑来跑去……
f、用“你追我赶”说句话。
4、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
二、走进正文,各有侧重
(一)、启(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步入佳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欣赏描写小蝌蚪外貌的词语。
师:描写小蝌蚪外貌的词语都有什么呀?
生:灰黑色的身子。
生:长长的尾巴。
师补充大大的脑袋,并将词条贴于板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一群长着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你追我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知道头、手、脚的主要作用。2、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并迅速指出身体的相应部位。3、...
活动目标: 1、练习抛、跳、跑等基本动作,促进手、腿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2、能积极参加游戏,体验愉快的情绪。活动...
活动意图: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幼儿自我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小班幼儿与同伴、成人之间的交往日...
活动目标:1、锻炼孩子的肌体能力,促进身体更好的成长。2、培养小朋友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活动准备:呼啦圈若干、跑道...
活动要求:1、认识身体的某些部位―――头、手、脚、屁股、膝盖。2、教育幼儿在平时注意保护自己,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小猪减肥记》是中班的健康活动,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现在社会上...
教材分析:小班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极佳时期,而且多以双脚跳的动作为主。怎样让小班幼儿有兴趣地练习跳,并增加难度,巩...
活动目标1.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睡觉的好习惯。2.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活动准备:1.幼儿睡觉的各种姿势图片。2.小床一...
活动目标:1.乐意大胆探索,了解一个纸筒的多种玩法。2.练习双脚同时向前跳、交替跳着走、投掷基本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
设计意图:青菜对孩子们而言并不陌生,也是常见的一种蔬菜,然而对于这种常见的蔬菜又存在陌生感,问孩子们:“你们知道...
小班健康教案:小刺猬运纸箱活动目标:1、学习用侧身滚动的方法带着纸箱滚动。2、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纸箱运到终点。活动...
活动目标:1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拍球,锻炼孩子四肢协调能力。2激发幼儿对拍球的热情。活动准备:每人一个小皮球、录音机、...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