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精选15篇)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这是一湖醉人的绿水。

湖水平铺着,像一块光滑的碧琉璃,如一缸浓浓的绿酒。微风掠过,波光闪闪,宛如光彩照人的绿珍珠,更是缓缓流动的一湖碧玉。三三两两的小舟漂游其上,双桨刚一划开水波,深绿色的封面就匆匆合起。

我拜识过许多园中之湖,领略过它们不同的风采。北京的昆明湖碧而豪,济南的大明湖碧而逸,南京的莫愁湖碧而阔。小西湖呢?她碧而幽,碧得、绿得令人作出尘之想。她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浅绿,她绿得深,绿得酽。这哪儿是一湖水,简直是红尘中一篇绿色的童话,山城中一幅袖珍的绿色插图。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学》1999.9期)

作者简介:

李春贵,男,36岁(今年马上就37岁了),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中青年语文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1997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多次在全省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五部。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1999年走入私立学校,现为青岛南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上一篇:《绿》说课稿

下一篇:《绿》教案1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2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

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中间开花,重点突破。“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

“比喻。”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然而要体会出其妙处,须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

“比较。”

“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学生感叹道。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学生哄堂大笑。“‘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可谓丰富,理解可谓深刻。

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段,该是适当点拨,总结规律的时候了。“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还举出了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写或说说我们县中心公园小西湖水的绿。”

翻检课文,搜索记忆,紧张构思。最后,一位同学读了他的文章:

这是一湖醉人的绿水。

湖水平铺着,像一块光滑的碧琉璃,如一缸浓浓的绿酒。微风掠过,波光闪闪,宛如光彩照人的绿珍珠,更是缓缓流动的一湖碧玉。三三两两的小舟漂游其上,双桨刚一划开水波,深绿色的封面就匆匆合起。

我拜识过许多园中之湖,领略过它们不同的风采。北京的昆明湖碧而豪,济南的大明湖碧而逸,南京的莫愁湖碧而阔。小西湖呢?她碧而幽,碧得、绿得令人作出尘之想。她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浅绿,她绿得深,绿得酽。这哪儿是一湖水,简直是红尘中一篇绿色的童话,山城中一幅袖珍的绿色插图。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学》1999.9期)

作者简介:

李春贵,男,36岁(今年马上就37岁了),汉族,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中青年语文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1997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多次在全省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受到广泛一致的好评,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五部。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1999年走入私立学校,现为青岛南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通讯地址:青岛技术开发区薛家岛青岛南洋学校中学部

邮政编码:266555

电话:(0532)6703136(办)

电子邮箱: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习检测

字音:陆蠡lǐ涸辙hé蕈菌xùn猗郁yī

瞥见piē移徙xǐ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满足

赏绿(5—7段):喜爱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3段):尊敬祝福

怀绿(14段):怀念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仙人掌:耐旱梅花:不畏严寒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探究活动

“北京的绿”

探究目的:

学习《西湖的“绿”》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

探究方法:

1.学生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

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5

二.教学目标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知识分析《绿》(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不仅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景物画面,他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无掩饰地倾泄、渗透在这些画面之中。外景与内情,在作者笔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些特点,在《绿》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课文分析: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3.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1)关于梅雨潭及周围①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山:“像半个环儿拥着。”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②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2)关于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①作者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②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3)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细腻的写景:①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   ②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③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 (三)主题:《绿》描写的是浙江仙岩梅雨潭的奇异的景色。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泼之感。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在恬适的宁静之中,蕴蓄着丰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欣赏此文,我们也不禁为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文思而惊诧。 【典型例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本文是以            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2.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a.渲染气氛                             b.定下感情基调c.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交代背景3.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a.萌动b.涌动c.蔓延d.洋溢4.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第②小节:第③小节:第④小节:5.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a.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b.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c.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d.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6.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7.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a.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b.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c.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d.巧设悬念,首尾照应e.以小见大,意境深远答案:1.记叙2.c3.ac4.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5.a6.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7.ace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心里也舒坦。a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长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个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b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c每年夏天,母亲经常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d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e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①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②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下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③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④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⑤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丁)‘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1.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处选择最准确的词,应是()a.甲、万紫千红乙、喜出望外丙、经久不衰丁、美其名曰b.甲、姹紫嫣红乙、喜出望外丙、经久不衰丁、美其名曰c.甲、姹紫嫣红乙、兴高采烈丙、司空见惯丁、美其名曰d.甲、争奇斗艳乙、兴高采烈丙、司空见惯丁、美其名曰2.下列各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上下文,确定应放入的位置,分别放入a、b、c、d、e处。①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③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小院,搬进了楼房。④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⑤像喜欢院里的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苦瓜一道菜。3.第9段中五个句子次序被打乱,正确的次序应当是()a.⑤②③①④b.④⑤②①③c.⑤③②①④d.④①②⑤③4.下列几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以“苦瓜”为线索,记述了“我”吃苦瓜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对“母亲”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b.文章一时写“苦瓜”,一时写“母亲”。写“苦瓜”激情满怀,写母亲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辉映。c.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红瓤红籽”也好,全是因为“母亲”而发。d.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苦瓜,赞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热情赞美了像苦瓜那样不仅外形美,而且内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e.文章借物抒情,通过对“苦瓜”的赞美表达了对充满爱心,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之情。   【试题答案】1.b 2.a.② b.④ c.⑤ d.③ e.①3.b(逻辑关系——回忆的顺序) 4.d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置换单个词”完成仿编,并逐步学会用“x色的”这一句式说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幼儿文明交流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游戏,体验与小伙伴一起游戏、一起快乐的喜悦。

【活动重点】

1、引导幼儿学会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诵诗歌。

2、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游戏,体验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置换单个词”完成仿编,并逐步学会用“x色的”这一句式说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幼儿文明交流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白、黑面具各一。

2、红、黄、绿彩色眼镜。(眼镜与幼儿人数相等)

3、天空、小猫、蛋糕、手套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变脸》。

1、教师将幼儿带入户外活动场地,进行游戏活动前的组织播放《变脸》乐曲,教师表演变脸。(以魔术的形式进行脸谱的变化)

2、在表演结束后,师问:宝贝你们刚才都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脸谱?幼儿回答: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等;今天我们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绿色的世界有多么神奇!好吗?

二、活动前奏——找颜色。

1、师幼共拉圆圈同唱走走走,我们大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唱完老师说蹲下,最后蹲下的小朋友说说自己郊游路上的发现。

2、问答式找颜色。(师:小朋友你刚才在郊游时都看见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幼儿:我看见了花,发现花是红色的;还看见了花坛,花坛是白色的……)

3、小朋友,你们戴上绿色的太阳镜看看有什么神奇出现呢?

幼儿探索发现(花变成了绿色,花坛也变成了绿色。)

师: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是绿色的呢?

哦!原来是绿色的眼镜在“恶作剧”呢!

三、游戏环节“小眼睛大世界”。

1、师出示图片,边指图片边引导幼儿说出“绿色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大胆的说出儿歌的内容。

3、让幼儿戴上其它颜色的太阳镜,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黄色的”或“红色的”。(利用单个词置换方式完成)

4、教师将幼儿分成4组,每组8人,合作完成诗歌创编接力赛。

5、师讲解游戏玩法:幼儿按照分组各站成4纵队,每队8人。各队选择自己队喜欢的颜色完成诗歌创编,哪队用时最短,哪队获胜。(置换单个词完成创编)

6、教师引导示范玩法。

7、幼儿玩游戏。

四、活动主题延伸。

1、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对幼儿的表现予以肯定。

2、带领幼儿参观校园,感知戴上彩色眼镜和取下眼镜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神奇变化。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梅雨潭“绿”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欣喜、愉悦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说说特点

结合所学,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特点。

《匆匆》、《背影》、《春》等。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充沛的情感,有着大胆丰富的想象,运用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所学的每一篇,情真意切,特点分明,语言优美,手法多样,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所学的《绿》是否有着同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游踪

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安排行文的思路。“移步换景”就是一边走一边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样写行文思路非常清楚,转承自然有序。《鼎湖山听泉》地点转换: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初二上学期第四单元的《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就是这样的文章。《写参观浏览的文章》写作指导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山边(仰望)——梅雨潭的远景;梅雨亭边(平视)——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边(俯视)——梅雨潭的绿。

三、走进文体感受绿色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梅雨潭的绿,这些方面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所用的手法或方法是什么。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作者从       方面写出了梅雨潭绿的       特点,运用了    手法或方法,如:        。

总结:如何进行写景——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样的手法,调动多种的感官。

四、分析文体理解成因

梅雨潭的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原因吗?

五、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是什么季节,天气如何?作者开篇便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你能从文中体验到作者的愉悦与喜爱之情感吗?

朱自清第一次到仙岩是1923年的春天,为什么那时他没有惊诧于它的绿,而第二次是秋天却“惊诧”了?

第一次到仙岩是1923年的春天,朱自清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又在十师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考虑到要在两个学校走动,所以朱自清选择租住在离两校都较近的大土门,但不久大士门失火,就迁到朔门四营堂巷34号。因为心情不是太好,所以第一次看到梅雨潭的绿,并没有触动他的文思。

批评家孙绍振先生说“一切景语皆个人独特之情语”,所以,我们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与众不同,才能出彩。

六、总结课文 两点感受

作家笔下任何的景,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都附照着作者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呈现过程

梅雨潭最低                    深度:厚积                               

三面都是山                    广度:平铺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绿    状态:皱缬 摆弄

岩上有许多棱角                质地:滑滑的 明亮的

色彩:清清的一色

追捉、摇荡、抱住、拍着、抚摩着、掬着、吻着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书写“墨水瓶、墨绿、教练、指挥”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诗歌《我爱这土地》:

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艾青)(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3.同学们,绿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

墨水瓶墨绿嫩绿淡绿粉绿集中交叉

教练指挥整齐节拍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生字书写指导。

5.学生朗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诗歌的节奏。

三、学习第一、二节。

出示句子: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指名读,“到处是绿的……”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写了绿的颜色很多)

2.这么多的绿,有深有浅,文中省略号说明什么?(表示列举的颜色还有很多,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3.这么多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发黑、出奇)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发黑”指颜色深。“出奇”写颜色绿得让人无法想象。)

4.有节奏朗读,想象绿的不同颜色。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0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上一篇:《绿》同步练习

下一篇:没有了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2

目标:

1、区别蔬菜的不同品种,了解更多的蔬菜品种;

2、通过观察菜地里的蔬菜,认识蔬菜的茎、根、叶、果实;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过程:

1、带领幼儿到农民伯伯的菜地里参观,说说你认识的蔬菜宝宝的特征;

2、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萝卜、茄子、青菜,并通过提问方式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蔬菜吃的部位也不同;

3、区分几种容易混淆的蔬菜宝宝,如:菠菜和荠菜、青菜和大白菜;

生成与反思:由于孩子比较多,平时出去的机会比较少,这次带孩子们到野外观察孩子们异常的兴奋,我们在菜地边上看到了篱笆,虽然是农村的孩子,现在也很少看到篱笆了,对于书上一直说的篱笆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实际的观察经验;到了菜地,孩子们对正在开花的茄子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茄子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也让孩子们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茄子是它的果子;孩子们在看到红薯时很兴奋,纷纷跑来跟我说:“老师,这个地底下有山芋”,于是,我又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红薯的茎、叶、根,我还和孩子们一起从泥土里挖出了一个红薯,我们回到教室,讨论红薯的吃法,结果孩子们一致同意生吃,于是我们把红薯洗干净,切成一片片的分着吃,孩子们可开心了。其实,农村的孩子,对这些东西也并不熟悉,即使平常看到,也没人告诉他相关的知识,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孩子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篇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教材分析: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学设想:

我决定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范例,借助这一名篇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训练学生\'整体认知\'

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