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案例 > 《有的人》教学案例(通用13篇)

《有的人》教学案例(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9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1

扬州中学 李洁

(一)教学目的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播放幻灯片“鲁迅简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简介”、“写作背景”)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

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

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           )的有的人与(            )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看图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              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    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价值    死了——活着 (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为自己,“想不朽”

表现        目的       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       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影响       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义是(   )

a.指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b.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鲁迅的《野草》一样揭露旧社会的文艺作品。

d.不畏牺牲,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入教材时,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选举三例,研究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你赞同诗人这样修改吗?说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念他!

修改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用自己想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诗句作为诗歌的第一节,写一首类似的抒情自由体诗歌。题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题另加,要求能运用对比手法。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2

阅读演练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跨越时空的纪念

聂绀弩

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那走在前头的,

那高擎着倔强的火把的,

那用最响亮的声音唱着歌的,

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倒了,

在暗夜,在风雨连天的暗夜!

在暗夜:

风吼着,

拔倒参天的古木;

卷起一切可以卷起的东西,

打向我们底行列——

这悠长的行列,

这肃穆的行列,

这愤怒的行列!

那引头的背影倒了!

在暗夜:

雨淋着,

在我们底头上,

在我们底身上。

在我们底心上!

泥水拖住我们底腿,

无花的蔷薇刺进我们底脚心,

一切肮脏的东西溅在我们底身上!

我们是一条悠长而固执的行列——

饥饿的行列,

褴褛的行列,

奴隶的行列!

那走在一切人前的背影倒了!

我们是强健的,

然而受伤了;

我们是勇敢的,

然而受伤了!

我们是固执的,

然而受伤了!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在风雨连天的暗夜,

没有一点伤痕的,

不在我们底行列里。

那伤得最厉害的人倒了!

他是我们中间的第一个——

第一个争自由的波浪,

第一个有自己底思想的人民,

第一个冒着风吹雨打和暗夜底一切,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高唱着自己底歌的人民。

这第一个人民倒了!

惊天动地的响声,

晴天霹雳般的响声,

我们中间的第一个倒了!

那高大的背影没有了,

那倔强的火把没有了!

那响亮的歌声没有了!

千万人底号哭,

千万人底喊叫,

千万人底悲痛,

赎不回这无比的损失!

高大的引路人,

你知道么?

谁在哀悼着你!

前面是平坦的路底边沿,

白天底边沿,

晴明底边沿,

能够忘记么,

你第一个向它走去的人!

安息吧,亲爱的朋友!

永别了,人民底同志!

我们要从你底尸身上走过,

踏着你底肉和骨和血,

踏着你指引过的路,

用我们底眼泪,

用我们底歌声,

用我们的脚印,

造成你底坟墓,

愿你底英灵永远和我们同在!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蔷(  )薇   高擎(   )  倔(  )强    褴(   )褛   霹(  )雳

2.诗歌的题目“跨越时空的纪念”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分析“那高擎着倔强的火把的,那用最响亮的声音唱着歌的,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这句诗的深刻的内涵。

4.“我们要从你底尸身上走过,踏着你底肉和骨和血,踏着你指引过的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在暗夜,在风雨连天的暗夜!在暗夜:风吼着,拔倒参天的古木;卷起一切可以卷起的东西,打向我们底行列——”这句诗中“暗夜”指什么?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6.聂绀弩先生写这首诗时,情感强烈而复杂。请您反复吟诵全诗,尝试着体会并写出这种情感。

答案:

1.qiáng qíng  jǘe  lán  pì 2.鲁迅先生的精神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永垂不朽,人们会永远纪念鲁迅先生。诗歌的题目寄托了聂绀弩先生对鲁迅先生的逝世无限怀念、追悼之情。3.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可这样回答: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始终利用手中的笔作武器,与革命青年一道顽强地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从不退缩,永不妥协,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4.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决心继承鲁迅先生未竞的革命事业,沿着先生指引的革命方向,化悲痛为力量,与敌人血战到底。抒发了诗人对先生的逝世无比沉痛,对敌人无比愤恨的感情。5.诗中“暗夜”指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这句诗揭示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共产党新四军以及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对外“绝对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的卖国投降的社会现实。6.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 月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总得(   )  咽(  )  垂(  )下

2.这首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和韵母。

第一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第二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3.试以“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

4.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首诗中的“老马”这一形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认为哪一个成语最恰当,在括号里打勾。

a.吃苦耐劳(     )b.任劳任怨(    )c.忍辱负重(     )d.忍气吞声(    )

5.联系作者的写作年代及其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试写出“老马”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6.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借老马的形象,抒写了自己不堪重负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不平。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d、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答案:

1.děi yàn chuí2.话,下, ua, ia;咽,面, an, ian3.“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扣”,以被动动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肉体上的负担之沉重与心情之悲苦以及老马主人的凶狠毒辣。“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这句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4.c5.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和黑暗反动的国民党统治。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象征着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忍辱负重的劳苦大众。6.a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 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e-mail: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3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中国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4

《有的人》是新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21课,这是一首现代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决定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利用“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资源和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服务学生。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有:名师课件、优教模块、备课资源、教学素材、电子教材、检测训练等。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我使用了音像播放、书写工具、学生答题器、系统统计等。这样,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课堂结构。

朗读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悟、生成,我采用了学生单读、领读、齐读、示范读、对比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展示积极性。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二是多媒体使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上出更加完美的电教融合课,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5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3)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灯片:漫画。指导带着仇恨读)

(4)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指导。

(5)“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3、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丽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国利民,去年获得的12.5万美元奖金,捐献给“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

c、指名学生发言。

4、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

c、男女生对比着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仿写: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就试着写一小节,如果能写几个小节,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品读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6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7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讲道理的?

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

(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别反映一般。例如:“牛马”“春风”“野草”等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然的语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还活着。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而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都遥相呼应。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 设计    

(-)解题。    

减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已声。    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有的人》教学案例篇8

教学设想

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教学案例(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