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②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③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④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⑤,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⑥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⑦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⑧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⑨!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⑩,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①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本书最早由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② 〔年辈〕年龄和辈分。
③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④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⑤ 〔风雅〕指诗文方面的事。
⑥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⑦ 〔狂吠(fèi)〕狗狂叫。
⑧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⑨ 〔笨坯(pī)〕(方言)蠢货。坯,半成品,还不成器。
⑩ 〔经济〕这里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练习:
3.“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遮羞的方法”就人类社会而言,指的是什么方法?
二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并思索解决。完成后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看别人在质疑解难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本文写得相当含蓄甚至隐晦,要准确把握中心意思,就要用心探究。说说对本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 ,号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 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 ,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 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教学目标 :
教学难点 /重点: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加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教学目的]
1、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方法构想: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读前提示: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学生阅读。
2、分析讨论:
①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
喻
人的一生: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课下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作者简介]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六)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七)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八)练习题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九)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题。
2、同步练习讲义。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冬天之美 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
琐忆 唐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
内蒙访古 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参加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我感到十分...
周瘦鹃返回页首自读提示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
恩格斯返回页首自读提示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