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学习作者正视现实,直抒胸臆,用语朴实清新的文风。
3.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本文为一篇自读文,但由于内容较深,仍需教师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
2.点评教学法。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板书文题)
设计(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板书文题)
设计(三)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教师讲解:这是书艺超绝无双的《兰亭集序》,它的创作者为被后人誉称“书圣”的王羲之。让我们来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吧。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就真切地复活了,这些线条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如何呢?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吧。(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相关的语句
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参看课后知识短文)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三,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兰亭集序》1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出处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
②期
例句出处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
③致
例句出处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成语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出处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成语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
⑤次
例句出处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王制》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5《兰亭集序》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
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 与内容:
一、引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王羲之是什么人?”你们一定会马上回答:“书法家”!“书圣”!如果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你们的也一定会说是“天下第一行书”!对了。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打出第二张幻灯片(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癸(gui)丑 会稽(kuai ji) 修禊(xi) 流觞(shang)曲水 游目骋(cheng)怀
放浪形骸(hai) 曾(zeng)不知 临文嗟(jie)悼 趣(qu)舍万殊 齐彭殇(shang)
3、全班齐读全文。
三、讲读第一节
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
3、全班齐读第一节。
4、分析:
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信可乐也”
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乐事:
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1] [2] 下一页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体体现为第一部
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巩固发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分别相同的一组是
①a、群贤毕至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b、少长咸集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死
c、茂林修竹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畅叙幽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a、俯察品类之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信可乐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c、夫人之相与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不能喻之于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b、极视听之娱 初极狭,才通人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④a、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若合一契 若入前卫寿
c、列坐其次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未尝不临文嗟的悼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
②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其: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之: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之: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从原文中找出它们的具体内容。
答:
5、根据课文天空。
全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叙事写景,第二层议论抒情。第一层中,作者用“ ,”来写人;用“ , , , ”来写兰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 ,
, , , “写出兰亭之会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 ”绘竹,只言其 而弃其 ;用“ , ”来写水的 而弃其 。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7、细读课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对死生意义的论述。
8、熟读课文,全文背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课文第一段作者写相聚之乐,这里选的两段则写筵散之 。原文第一段是实写,这两段则是 写。
10、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写本文心境的一句话。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 窃:②楚亭怪而察之 怪:
③因具以闻楚王 闻:
④梁王以为信 信: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不同
1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
14、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译文:
②此梁之阴让也 译文:
③楚王时则称说 译文:
15、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
□□□□□□□□□□□□□□□□□□□□□□□□□□□□□□□
★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题。
16、通过字帖或有关手段,搜寻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分析鉴赏其高超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艺术鉴赏文章,在班内交流。
17、有组织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动,形式不限,体会群聚而谈的的意趣,事就某一个问题座谈讨论,而后写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组织一次以“感悟生命意义”的演讲比赛。
[参考答案]1、①聚会②排列③实在④不同,差别⑤造化⑥一一列举 2、①b②d③a④c 3、①曲水②“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们③“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 4、一样,指人,即文中的两个“或”(有的人)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6、茂林修竹 修 绿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清 碧 7、(略) 8、(略) 9、悲 虚 10、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禀告④确实 12、b 13、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14、①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②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③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15、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二、问题探究
1.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冬天之美 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
琐忆 唐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
内蒙访古 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参加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我感到十分...
周瘦鹃返回页首自读提示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
恩格斯返回页首自读提示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