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课堂实录 >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精选15篇)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8:16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1

武汉市万松园小学童燕

[情景说明]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从文本中、从想象中、从朗读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我在优质课比赛中有幸听了两节《浅水洼里的小鱼》,两位教师不但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面对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这个办法不好”(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处理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面对“意外”,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第二位教师则巧妙地运用这一珍贵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教学实录]

[片断一]

(面对“意外”,避而不见)

师:同学们听到海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鱼的命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浅水洼里有很多小鱼。

师:小鱼在浅水洼里痛苦地挣扎,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呢?

生:救命呀!

生:快点来救我呀!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感受小鱼的困境。

(师引读这一段。)

师:它们遇到小男孩,小男孩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读1-6自然段,把小男孩怎样做的画下来。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们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像小男孩那样做一做?

生:能。

(生边读边演。)

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很累。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方法不好,这么多鱼,一条条的扔,扔不完的!

师(一愣,若有所思):是吗?

师:谁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他的心情?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

(生一脸困惑,不情愿地坐下来……)

[片断二]

(巧妙运用这一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一)体会“鱼儿在乎”。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但是先去掉了小男孩图样,不加音乐)谁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浅水洼里有许多鱼。

师:是呀,(教师指点大屏幕)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浅水洼,浅水洼里有鱼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我刚才就在观察大家,发现同学们读着读着,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好像在想什么。请问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

生:被困在水洼里了。

师:是呀,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此时,它们会想起谁呢?

生:大海。(许多学生也同时附和着)

师:是呀,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生:还会想起亲人们。

生:还会想起它们的同伴。

师:是啊,如果它们还在大海里,它们肯定会跟它们的同伴一起快乐地游玩呢。

生:还有它们的爸爸妈妈。

师:是呀,想不想看看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呀?(播放鱼儿在大海快乐生活的录像片)

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刚才大家都在说:“呀,多快乐呀!真幸福呀!”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呀?

生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有点难受。

(生齐读这一句,体会鱼儿难受的心情)

师:更糟糕的是——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指点大屏幕上的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我们刚才看到这浅水洼里不是有水的吗?小鱼怎么会干死呢?

生:水会被沙子吸干。被太阳蒸干。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吧。(点句子中的“蒸”出示“蒸”字)谁认识?

生:蒸。

师:能给这个“蒸”字来找个朋友吗?

生:蒸干、蒸死、蒸发、蒸汽

师:是呀,大家再来看一看这个字的下面有——(课件:四点底变红)

生:(齐)四点底。

师:你们可知道,这四点底是从火变来的。(课件把四点底变成火)哎,沙滩上哪有火呀!

生:太阳很热,像火一样。

师:太阳确实是很热很热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课件出示整个字慢慢地变红了。)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时的小鱼会感受到什么呢?

生:热。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水洼来看看。(课件出示浅水洼,水在变少)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音乐想起)小鱼儿,你们怎么了,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它想它们的家乡。

生:会想它的朋友。

师:还会说什么呢?

生:它会说我好倒霉。

生:它会说我很后悔。

生:我很悲伤。

师:它们真希望——

生:小鱼会说:“希望我能早一点回到大海。”

师:这是小鱼此时的心声呀!它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谁来读?(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生:(沙哑着喉咙)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多可怜的小鱼呀!你真能体会小鱼的心情。

师:小鱼都会干死。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的兄弟姐妹会想些什么呀?

生:他们会很想念这些小鱼。

师:是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

师:看来,被困的每一条鱼儿,是多么盼望着能回到大海里去呀!(板书“鱼儿”)

(二)感受“男孩在乎”。

师:(指点板书,激动地)同学们,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32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呢?

生:小男孩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思吗?

生:同意。

师:你们从哪儿发现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生:因为他把小鱼扔回大海。

师:(指点大屏幕)观察真仔细。我们也看到了,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扔鱼。

师:是呀,小男孩扔鱼的这一动作可以看出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师: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女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

(女生读。男生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两句话。)

师:是呀,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看得出小男孩是很在乎这些小鱼的。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捡的鱼多吗?

生:多。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我倒是听出来了。

生:最后“这一条”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

师: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呀!连躲在后面的这个省略号都被你发现了。(课件把“……”显红)哪位同学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小男孩捡的鱼是很多很多的。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到最后一个“这一条”就嘎然而止)

师:我听出来了,你到这儿呀,(指着大屏幕)小男孩捡的鱼就完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念得很重,停顿好久)再接着念。

师:我听出来了,你比她多了一点点。我也想来试一试,看看老师有没有把这个省略号给念出来了,可以吗?(边读边用手势辅助朗读,到最后一个“这一条”有一种止扬的味道。

(生七嘴八舌地说读出来了。)

师:想不想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呀!大家试试看。

(生认真练着,教师巡回指导。多种形式的练读。教师用手势帮助他们朗读,学生读出了鱼“多”的味道。)

师:从这里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刚才我们听到那个男小朋友还把一个词语念得很重。是哪个词语呀?

生:是“不停”。

师:是的,这个词语也有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吗?

生:能。他不停地捡鱼、扔鱼……(强调了“不停”)(学生掌声响起)

师:老师感谢你。那么上面的句子呢?你能读好吗?

生:能!

师:那好,请所有的男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男生齐读。)

师:是呀,小男孩捡的鱼真多!小男孩捡的鱼那么多看得出小男孩真的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办法不是很好,那么多鱼他能捡得完吗?

师:(赞许地)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我也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老师举起“成百上千”这张词语卡片,生读词语。)

师:我想问一问我们二(1)班一共有多少孩子呀?

生:42人。

师:哦,那么多呀!能不能说“成百上千”呀!

生:不能。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孩子都合起来那就可以说“上千”了。大家想想看,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鱼儿被困在浅水洼里,小男孩能捡完吗?

生:不能。

师:他知道吗?可是他——(手指着大屏幕示意学生读)

(生激动地读着。)

师:多么用心的、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捡不完的,但他还在捡呀!说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呀!(板书:小男孩)同学们,既然浅水洼里有那么多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捡得完呢?

生:那个小男孩可以请其他的人也来帮忙。

师:是的。这真是个好方法。

生:请爸爸妈妈帮忙。

生:我一个人一天就能捡完。

师:你觉得小男孩一个人还是能捡完,是吧。可能开始的时候那几条鱼非常的幸运,还活着就被小男孩救起了,可后来,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

生:那些小鱼就会被干死。

师:所以,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学到现在,老师又想再次问问大家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指点板书)

生:小男孩在乎。

师:是的。除了小男孩,还有谁在乎吗?

生:没有了。

师:(手指板书)小鱼在乎吗?

生:在乎。

师:你在乎吗?(手指学生)

生:在乎。

师:我呢?

生:在乎。

师: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板书:……在乎)

(三)拓展升华。

师: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放课件)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这是老师读完这课课文后自己写的。

(播放音乐:教师饱含感情朗读诗歌)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珍惜生命吧!

(在音乐声中完成板书:画上两只手)

……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两位教师截然不同的预设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精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一、使用教材——新。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如果不深钻教材,就会象第一位老师那样把第二段(2—6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分析小男孩扔鱼时的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的急切心情,这样一种常规教法,比较老套,而且这样教学,学生似乎还不能深刻理解小男孩的这一行为。可贵的是,第二位老师打破了常规,把文章的第一段(1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为什么她要这么处理教材呢?我想是因为第一段写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所以第二位老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非常高明,令人耳目一新。

二、创设情境——巧。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如第一位老师执教的片断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由于学生还未能深入地理解第一段,因此还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去体验,而且很快就被老师以训练为主的学习所取代。第二位老师则精心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如播放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录像,学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接着老师一声叹息:“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学生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体验,体会到小鱼的心情,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子。再如,用课件出示浅水洼,水越变越少,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说:“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

三、即兴预设——活。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片断一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这本是一个可使课堂绚丽多姿的亮点,可惜老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不加理睬,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继续下去,因而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小男孩的这个方法的确不太好,不但自己累,效果也不大好,但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恰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为小男孩很在乎那些小鱼,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虽然自己一条条地扔,的确累,但是为了尽快救那些小精灵,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至于学生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课文要延伸拓展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都和小男孩一起关爱生命。在片断二中老师重拾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灵活调整预设思路,她先是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拾不完的。”接着她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用手指着大屏幕说:“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拾不完的,但他还在一个劲儿地拾呀!”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从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对生命无限珍爱”的光芒,然后她又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教师总结说:“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最后老师进一步拓展升华:“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正是老师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出现了高潮,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可见,这位老师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挥”能够来个“精彩应对”,这也恰恰是她“正在预设”或“将要预设”的结果。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

比照两个案例,我感触颇深:其一,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精心预设,面向全体学生,备教材,备学生。其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专家点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老师,小男孩这个方法不好!”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它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可惜在案例一中,教师维持原来的思路,以冷处理方式待之。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邹京华)

(duoxuexi.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网络教研中心论坛

(duoxuexi.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2

[情景说明]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从文本中、从想象中、从朗读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我在优质课比赛中有幸听了两节《浅水洼里的小鱼》,两位教师不但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面对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这个办法不好”(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处理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面对“意外”,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第二位教师则巧妙地运用这一珍贵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教学实录] 

[片断一] 

(面对“意外”,避而不见) 

师:同学们听到海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鱼的命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浅水洼里有很多小鱼。 

师:小鱼在浅水洼里痛苦地挣扎,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呢? 

生:救命呀! 

生:快点来救我呀!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感受小鱼的困境。 

(师引读这一段。) 

师:它们遇到小男孩,小男孩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读1-6自然段,把小男孩怎样做的画下来。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们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像小男孩那样做一做? 

生:能。 

(生边读边演。) 

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很累。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方法不好,这么多鱼,一条条的扔,扔不完的! 

师(一愣,若有所思):是吗? 

师:谁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他的心情?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 

(生一脸困惑,不情愿地坐下来……) 

[片断二] 

(巧妙运用这一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一)体会“鱼儿在乎”。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但是先去掉了小男孩图样,不加音乐)谁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浅水洼里有许多鱼。 

师:是呀,(教师指点大屏幕)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浅水洼,浅水洼里有鱼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我刚才就在观察大家,发现同学们读着读着,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好像在想什么。请问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 

生:被困在水洼里了。 

师:是呀,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此时,它们会想起谁呢? 

生:大海。(许多学生也同时附和着) 

师:是呀,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生:还会想起亲人们。 

生:还会想起它们的同伴。 

师:是啊,如果它们还在大海里,它们肯定会跟它们的同伴一起快乐地游玩呢。 

生:还有它们的爸爸妈妈。 

师:是呀,想不想看看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呀?(播放鱼儿在大海快乐生活的录像片) 

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刚才大家都在说:“呀,多快乐呀!真幸福呀!”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呀? 

生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有点难受。 

(生齐读这一句,体会鱼儿难受的心情) 

师:更糟糕的是——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指点大屏幕上的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我们刚才看到这浅水洼里不是有水的吗?小鱼怎么会干死呢? 

生:水会被沙子吸干。被太阳蒸干。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吧。(点句子中的“蒸”出示“蒸”字)谁认识? 

生:蒸。 

师:能给这个“蒸”字来找个朋友吗? 

生:蒸干、蒸死、蒸发、蒸汽 

师:是呀,大家再来看一看这个字的下面有——(课件:四点底变红) 

生:(齐)四点底。 

师:你们可知道,这四点底是从火变来的。(课件把四点底变成火)哎,沙滩上哪有火呀! 

生:太阳很热,像火一样。 

师:太阳确实是很热很热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课件出示整个字慢慢地变红了。)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时的小鱼会感受到什么呢? 

生:热。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水洼来看看。(课件出示浅水洼,水在变少)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音乐想起)小鱼儿,你们怎么了,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它想它们的家乡。 

生:会想它的朋友。 

师:还会说什么呢? 

生:它会说我好倒霉。 

生:它会说我很后悔。 

生:我很悲伤。 

师:它们真希望—— 

生:小鱼会说:“希望我能早一点回到大海。” 

师:这是小鱼此时的心声呀!它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谁来读?(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生:(沙哑着喉咙)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多可怜的小鱼呀!你真能体会小鱼的心情。 

师:小鱼都会干死。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的兄弟姐妹会想些什么呀? 

生:他们会很想念这些小鱼。 

师:是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 

师:看来,被困的每一条鱼儿,是多么盼望着能回到大海里去呀!(板书“鱼儿”) 

(二)感受“男孩在乎”。 

师:(指点板书,激动地)同学们,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32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呢? 

生:小男孩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思吗? 

生:同意。 

师:你们从哪儿发现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生:因为他把小鱼扔回大海。 

师:(指点大屏幕)观察真仔细。我们也看到了,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扔鱼。 

师:是呀,小男孩扔鱼的这一动作可以看出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师: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女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 

(女生读。男生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两句话。) 

师:是呀,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看得出小男孩是很在乎这些小鱼的。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捡的鱼多吗? 

生:多。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我倒是听出来了。 

生:最后“这一条”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 

师: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呀!连躲在后面的这个省略号都被你发现了。(课件把“……”显红)哪位同学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小男孩捡的鱼是很多很多的。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到最后一个“这一条”就嘎然而止) 

师:我听出来了,你到这儿呀,(指着大屏幕)小男孩捡的鱼就完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念得很重,停顿好久)再接着念。 

师:我听出来了,你比她多了一点点。我也想来试一试,看看老师有没有把这个省略号给念出来了,可以吗?(边读边用手势辅助朗读,到最后一个“这一条”有一种止扬的味道。 

(生七嘴八舌地说读出来了。) 

师:想不想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呀!大家试试看。 

(生认真练着,教师巡回指导。多种形式的练读。教师用手势帮助他们朗读,学生读出了鱼“多”的味道。) 

师:从这里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刚才我们听到那个男小朋友还把一个词语念得很重。是哪个词语呀? 

生:是“不停”。 

师:是的,这个词语也有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吗? 

生:能。他不停地捡鱼、扔鱼……(强调了“不停”)(学生掌声响起) 

师:老师感谢你。那么上面的句子呢?你能读好吗? 

生:能! 

师:那好,请所有的男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男生齐读。) 

师:是呀,小男孩捡的鱼真多!小男孩捡的鱼那么多看得出小男孩真的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办法不是很好,那么多鱼他能捡得完吗? 

师:(赞许地)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我也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老师举起“成百上千”这张词语卡片,生读词语。) 

师:我想问一问我们二(1)班一共有多少孩子呀? 

生:42人。 

师:哦,那么多呀!能不能说“成百上千”呀! 

生:不能。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孩子都合起来那就可以说“上千”了。大家想想看,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鱼儿被困在浅水洼里,小男孩能捡完吗? 

生:不能。 

师:他知道吗?可是他——(手指着大屏幕示意学生读) 

(生激动地读着。) 

师:多么用心的、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捡不完的,但他还在捡呀!说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呀!(板书:小男孩)同学们,既然浅水洼里有那么多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捡得完呢? 

生:那个小男孩可以请其他的人也来帮忙。 

师:是的。这真是个好方法。 

生:请爸爸妈妈帮忙。 

生:我一个人一天就能捡完。 

师:你觉得小男孩一个人还是能捡完,是吧。可能开始的时候那几条鱼非常的幸运,还活着就被小男孩救起了,可后来,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 

生:那些小鱼就会被干死。 

师:所以,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学到现在,老师又想再次问问大家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指点板书) 

生:小男孩在乎。 

师:是的。除了小男孩,还有谁在乎吗? 

生:没有了。 

师:(手指板书)小鱼在乎吗? 

生:在乎。 

师:你在乎吗?(手指学生) 

生:在乎。 

师:我呢? 

生:在乎。 

师: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板书:……在乎) 

(三)拓展升华。 

师: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放课件)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这是老师读完这课课文后自己写的。 

(播放音乐:教师饱含感情朗读诗歌)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珍惜生命吧! 

(在音乐声中完成板书:画上两只手) 

……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两位教师截然不同的预设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精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一、使用教材——新。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如果不深钻教材,就会象第一位老师那样把第二段(2—6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分析小男孩扔鱼时的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的急切心情,这样一种常规教法,比较老套,而且这样教学,学生似乎还不能深刻理解小男孩的这一行为。可贵的是,第二位老师打破了常规,把文章的第一段(1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为什么她要这么处理教材呢?我想是因为第一段写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所以第二位老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非常高明,令人耳目一新。 

二、创设情境——巧。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如第一位老师执教的片断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由于学生还未能深入地理解第一段,因此还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去体验,而且很快就被老师以训练为主的学习所取代。第二位老师则精心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如播放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录像,学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接着老师一声叹息:“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学生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体验,体会到小鱼的心情,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子。再如,用课件出示浅水洼,水越变越少,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说:“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 

三、即兴预设——活。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片断一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这本是一个可使课堂绚丽多姿的亮点,可惜老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不加理睬,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继续下去,因而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小男孩的这个方法的确不太好,不但自己累,效果也不大好,但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恰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为小男孩很在乎那些小鱼,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虽然自己一条条地扔,的确累,但是为了尽快救那些小精灵,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至于学生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课文要延伸拓展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都和小男孩一起关爱生命。在片断二中老师重拾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灵活调整预设思路,她先是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拾不完的。”接着她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用手指着大屏幕说:“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拾不完的,但他还在一个劲儿地拾呀!”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从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对生命无限珍爱”的光芒,然后她又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教师总结说:“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最后老师进一步拓展升华:“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正是老师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出现了高潮,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可见,这位老师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挥”能够来个“精彩应对”,这也恰恰是她“正在预设”或“将要预设”的结果。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 

比照两个案例,我感触颇深:其一,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精心预设,面向全体学生,备教材,备学生。其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专家点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老师,小男孩这个方法不好!”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它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可惜在案例一中,教师维持原来的思路,以冷处理方式待之。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3

《浅水洼里的小鱼》通过讲述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向我们勾画出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小男孩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挽救每一个小生命。小男孩的纯真、善良、对生命的珍惜,感人至深。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都能通过阅读、理解,燃烧出思想的火花,这节课释放了孩子的情感,诵读比较到位。不足之处是在一些细小环节上如何有技巧地提问题能达到启发的效果还有待我的思索。我的教学目标就是想在引导学生们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

比如:究竟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这条也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朗读3-6自然段时,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在乎”,“这条”。对大海来说,这一条小鱼只是他的亿万分之一,而对于一条小鱼,生命是他的百分之百。体会“在乎”让学生感悟到不仅男孩在乎,小鱼在乎,每一个生命不论大小也同样在乎,他们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乎,会有更多的生命会释放出灿烂的光彩。

是呀,每一条都在乎!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4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当我自己拿着教材朗读时,我被文章感动了,特别是那一句句稚嫩的“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更是使得我的心头一震。《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那么怎么样让这些不经世事的孩子体会到这些呢?我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愿意参与到救助小动物的行动中来,实现思想与思想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语文课堂成为具有人文趣味的乐园。

本课教学时,我紧扣“在乎”一词,直接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小鱼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一句,引导学生感受小鱼的危险处境,感受小鱼对生的渴望后,让学生找出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到动词的用法,体会小男孩救小鱼的辛苦,说明了小孩非常有爱心。在朗读中,让学生演一演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动作,在一次次的弯腰挥手中,让学生体验小男孩坚持捡鱼扔鱼的“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小男孩这样做谁在乎呢?最后进行3—6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小男孩捡鱼、扔鱼的辛苦,并有意识的“采访”,引导学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这一个个环节的教学,我引领着孩子深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让孩子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与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谐、轻松地营造了一个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学习更加地愉悦,使孩子们更加地积极主动。

最后,在学生读悟了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每一条小鱼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填空练习:这条____,这条也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_____。学生借助这一练习形式,开动思维,展开想象。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5

《浅水洼里的小鱼》课文内容平实自然,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但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小男海的行动令人肃然起敬。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在设计时,我着重在美美的言语和浓浓的情感二方面给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能,重点是学习动态言语的技能技巧,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给学生美美的言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识字,服务言语。如编儿歌识字、猜字谜,搞识字竞赛,抓规律识字等等。字义是识字的中心环节,在设计中,对“在乎”一词的理解,先让学生读读说说议议,充分理解了小男孩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后,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这是小男孩对自己的在乎,对自己的爱。“过不了多久”的理解也是注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复习巩固,减少遗忘,抓好书写,力求美观。只有抓好识字教学,学生掌握言语才有一定的基础。

2、抓想象,还原言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通过角色互换,把自己当作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平等对话。想象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象自己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心情?会想些什么?被救后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引导学生透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想象,并用个性的言语外化出来。

3、抓多读,丰富言语。语文课要有琅琅的书声,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语言学习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音、意外之境。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小男孩言行的句子,做到读从整体入手,有层次,读出个性化,读的形式多,角度多,最终使学生言语得到丰富,言语能力得到发展。

小男孩善良、执着、可亲可敬的形象,走进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去感悟、去思索。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请看设计:

1、创设情景,铺垫情感。

师导入:小朋友,哗哗涨潮了,小鱼儿随着海浪妈妈向着海滩跑,前面有很多小坑,躲在里面捉迷藏吧,“石头剪子布”大家玩得真高兴。退潮了,都记了回家,伸出脑袋找妈妈,呀,不好了,妈妈不见了,小鱼落在水洼里。情景的创设激发起学生对被困小鱼的担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动力。

2、想象补白,强化情感

这是情理交融的训练,它不仅包含着能力的训练、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使情感的浪潮得到更大的推动。它和情景创设相得益彰,使明理悟情交融,是感情朗读真情激荡。看下面的设计:

现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心情怎样?(担心、着急、伤心等)不同的心情读出不同的感受。

下面的沙子要吸,上面的太阳要蒸,本来就只有一点点的水,很快就要干了!时间紧迫,情况危急,这危难时刻,小鱼们,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那条被男孩救起,送回大海的幸运的小鱼,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3、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小鸟受了伤、顽皮的小兔子撞伤了自己的脚等,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爱心的机会,最后教师小结要保护动物、植物,送给学生一句话:“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己。”这样又一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6

这篇课文中小男孩的举动很令人感动,那么怎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处呢?

首先,我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是怎么跑到浅水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洼,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这三个问题,那么在理解时引着学生将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段学生已找出内容,小鱼太可怜了,那么如果你见到这个情景你会做什么呢?是看着它死掉?还是趁机全逮回家吃了它?

在学生还未回答之时,让学生读下文,看你又了解到了什么,接着学生就开始读二到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很多学生就说那个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再说,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读好,把感人读出来。

再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读,接着找几组同学来表演,在表演中,发现学生的表演读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叫了三个小组有两个小组都是读得虽很好,但与动作等一结合就乱了阵脚。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小动物,并说说自己怎么保护他,在这里我有个地方很困惑,很多学生学了这一课都说以后自己要保护小鱼,坚决不让自己的亲人再钓鱼,更有的同学还要保护小鸡、小狗之类的,看到他这样认识,真有点不知所措,劝也不是,但也有点过不去,这该怎么处理呢?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7

匆忙的选课,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看课堂实录,细细地琢磨文中的每一句话,似乎到处都是训练点,当第一次把所有的闪光点聚在一堂课时,如自己所料一堂课40分钟根本就不够用,于是又进行了精挑细选。在其他班试了三次课,教案、课件修改了三四次,每一次都要忍痛割爱,最后终于在刘宪华老师发的课件和教案的指导下确立了本次的教学过程,又在薛娟老师的帮助下梳理了教学流程,特别是过渡语的设计。当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对着孩子和她爸完整地试讲了一遍后,看看时间还有5分钟的空余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一点点。如果每一堂课都像讲公开课一样精心的备课,课堂效率一定会提高的很快,但这需要更充裕的备课时间。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以文带文。我重点抓住小男孩救鱼的动作描写,让学生读、圈、悟,以体会小男孩的在乎以及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带文学习,以加深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想法固然好,但是课堂上却状况连连,听写念词和课件不对照,中间的预设“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句话,想着学生找不到,最后我补充给学生,结果课堂上学生说了出来,但和我设计的顺序不一样,于是只能进行临时的课件放映调整,使我的心情又紧张了几分。接下来的补充填空,“这条__________,

这条也_____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____________。”学生被我的紧张所感染,也没有发挥好,有点冷场了,看着时间所剩无几,我心急如焚,却无所适从。结果课堂上我变得语无伦次,啰嗦繁杂,造成了严重的拖堂。下课了我的心情仍然久久无法平复。所以我在微信中感慨:课前紧张,课中口干,课后忐忑。

经历了这次课堂的历练,优点有:

1、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方法的引导,画句子、圈词语、感情读句子,并把方法及时在以文带文中进行运用。

2、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我觉得用重读词语、去词师生对读的方法,学生读书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学生能以诗的形式谈感受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见只要学生能深刻体悟文本的情感,便能自然而然出人意料的流露出来。

但更多地暴露了缺点:

1、缺乏课堂机制。心理素质太差,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这一切,究其原因是因为囊中羞涩,需要加强学习,而读书、博览群书是最好的学习。

2、在课堂设计上还不够大刀阔斧,比如课堂上的“一边……一边……”在本课可以不用练习,因为学生基本上都已掌握。今后要紧扣教学重难点,对教学过程删繁就简,一课学生有一得就行了。

3、在备课时要充分备学情,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我觉得每个人的课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只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活动中学习,去领悟知识的真谛,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8

课上,通过课件演示“蒸”字由黑变成红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字义,为什么沙滩上有火?感受小鱼此时的情感。

在课上我准备了几只小鱼模型,让学生上来体验救小鱼的过程,弯腰,捧起,送回大海(贴在黑板上)学生重复了五次。让他谈感受。(学生说有些累)通过创设此情境,让学生体会这个动作小男孩,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让学生从做中感受小男孩执着的精神,善良的品质。

2、想象补白,强化情感

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

现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心情怎样?(担心、着急、伤心等)不同的心情读出不同的感受。

下面的沙子要吸,上面的太阳要蒸,本来就只有一点点的水,很快就要干了!小鱼就要干死了。时间紧迫,情况危急,这危难时刻,小鱼们,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那条被男孩救起,送回大海的幸运的小鱼,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角色的

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3、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小鸟受了伤、顽皮的小兔子撞伤了自己的脚等,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爱心的机会,最后教师小结要保护动物、植物,送给学生一句话:“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己。”这样又一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篇9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关怀的天堂——执教28《浅水洼里的小鱼》反思

雷丽珠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关怀的天堂。

11月26日西北片的教研活动中,通过执教28、〈浅水洼里的小鱼〉后,我深深地感悟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时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独特的情感色彩。同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们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围绕两处重点句(1)“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2)“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让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并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与反思(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支玉恒教学实录:《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

  • 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西安公开课】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生:草原。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

  • 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

    整理:时金林执教:窦桂梅 时间:2003年3月16日 地点:扬州教育学院瘦西湖校区体育馆 学生:六年级 师:同学们,今天窦老...

  • 窦桂梅课堂实录:《捶捶乐》(作文)

    窦桂梅作文示范课《捶捶乐》课堂教学实录及全程评析 (2003年4月 福建邵武实验小学) 执教:北京窦桂梅 整理:福建...

  • 长城 课堂实录

    长城的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了解长城的结构,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及设计的巧妙师:细读第二段,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

  • 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落叶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去,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

  • 称赞课堂实录

    课前在每位同学座位上发放动物头饰. 师生共同边歌边舞《金孔雀》 上课铃响. 师:昨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做客,我和许...

  •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窦桂梅师:猜猜我从哪来 生:您从北京来.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

  • 掌声 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海口九小 魏敏课前谈话师:孩子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用什么来欢迎老师们呢 (生鼓掌)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

  • 鸟的天堂 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内蒙古包头市高新区赵家营小学 张娟课文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 赵州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

  •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八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写“清凉、留意”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