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第十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1、 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 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3、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4、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5、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 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六、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南极洲的矿产资源最丰富的是( )。
a.铁、煤 b.石油、天然气 c.铁、石油 d.金、铜
2.有关南极洲的正确叙述是( )。
a.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也是跨经度最广的洲
b.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纬度最高的洲
c. 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长夏短
d. 南极洲虽然气候严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这里
3.南极洲的气候成因有( )。
a.纬度低,阳光斜射,接受的太阳光热少 b.低气压控制,降水稀少,风力强劲
c.海拔高,冰雪大陆,反射率高,更加寒冷 d.终年处于极夜,无阳光照射
4.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a. 亚洲 b.南极洲 c.南美洲 d.非洲
5.去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 3--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6.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 南美洲 d.欧洲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7、8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b. 南极洲周围海域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
c. 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8.关于北极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北极地区周围环绕的是大洋
c.企鹅是北极地区的象征 d.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终年寒冷的地区
b.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地球上的"风库"
c.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但降水量比北极地区大
d. 南极地区由于降水量大,才形成了巨厚的冰层
10.难于在北极地区看见的动物是( )。
a.企鹅 b.海豹 c.白熊 d.驯鹿
11.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地区的是( )。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撒哈拉大沙漠 d.塔克拉玛干沙漠
12.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
a.欧洲、亚洲、南极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
c.亚洲、北美洲、 欧洲 d.欧洲、亚洲、北美洲
13.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是( )。
a.长江站 b.长城站 c.中山站 d.黄河站
14.xx年1月18日3时16分,一支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这支科考队的国家是( )
a. 美国 b.俄罗斯 c. 日本 d.中国
15.1959年12月,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加入该条约的时间是( )
a.1963年 b.1973年 c.1983年 d.1993年
16.地球上四大洋面积排序正确的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d.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17.领土没有进入北极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是( )。
a.英国 b.格陵兰(丹) c.加拿大 d.俄罗斯
18.站在南极点上看方向,四面八方都是( )。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19.南极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冰层,冰层平均厚度为( )。
a.500米 b.1000米 c.xx米 d.3000米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南极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 b.南极洲不属于任何国家和地区
c.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 d.各国科考队员是南极洲的常住居民
21.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峡是
a.麦哲伦海峡 b.德雷克海峡 c.白令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22、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3、南极洲没有位于哪个半球的陆地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二、综合题
1、读"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洋;b 洋;c 洋;
d 洲;e 洲。
⑵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f ,g 。
⑶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读北极地区地图并完成以下各项
1.将代表以下海洋的数字填入图中:
① 大西洋 ②太平洋 ③ 北冰洋
2.将代表以下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填入图中:
④加拿大 ⑤美国
⑥俄罗斯 ⑦格陵兰(丹)
3.将代表以下大洲的数字填入图中:
⑧亚洲 ⑨北美洲
4.以下字母所代标的地理事物是:
a 海峡;
b 海峡;
c 岛;
d 半岛。
第十章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第十章极地地区 学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
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
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
1、 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 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
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答: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
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
探究四: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3、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答:长城站崛起在乔治王岛上,在西经60度,南纬60度附近。中山站耸立在南极大陆上,在东经70度,南纬70度附近。
4、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答: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5、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答: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知识点3: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答:
小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内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南极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极”
极地地区 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科学考察宝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极地区的(即在南极圈以内)为中山站。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南极条约》,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六、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南极洲的矿产资源最丰富的是( )。
a.铁、煤 b.石油、天然气 c.铁、石油 d.金、铜
2.有关南极洲的正确叙述是( )。
a.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也是跨经度最广的洲
b.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纬度最高的洲
c. 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长夏短
d. 南极洲虽然气候严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这里
3.南极洲的气候成因有( )。
a.纬度低,阳光斜射,接受的太阳光热少 b.低气压控制,降水稀少,风力强劲
c.海拔高,冰雪大陆,反射率高,更加寒冷 d.终年处于极夜,无阳光照射
4.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a. 亚洲 b.南极洲 c.南美洲 d.非洲
5.去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 3——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6.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 南美洲 d.欧洲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7、8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b. 南极洲周围海域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
c. 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8.关于北极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北极地区周围环绕的是大洋
c.企鹅是北极地区的象征 d.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终年寒冷的地区
b.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地球上的“风库”
c.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但降水量比北极地区大
d. 南极地区由于降水量大,才形成了巨厚的冰层
10.难于在北极地区看见的动物是( )。
a.企鹅 b.海豹 c.白熊 d.驯鹿
11.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地区的是( )。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撒哈拉大沙漠 d.塔克拉玛干沙漠
12.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
a.欧洲、亚洲、南极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
c.亚洲、北美洲、 欧洲 d.欧洲、亚洲、北美洲
13.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是( )。
a.长江站 b.长城站 c.中山站 d.黄河站
14.xx年1月18日3时16分,一支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冰穹a海拔4093米。派出这支科考队的国家是( )
a. 美国 b.俄罗斯 c. 日本 d.中国
15.1959年12月,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加入该条约的时间是( )
a.1963年 b.1973年 c.1983年 d.1993年
16.地球上四大洋面积排序正确的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d.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17.领土没有进入北极地区的国家和地区是( )。
a.英国 b.格陵兰(丹) c.加拿大 d.俄罗斯
18.站在南极点上看方向,四面八方都是( )。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19.南极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冰层,冰层平均厚度为( )。
a.500米 b.1000米 c.xx米 d.3000米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南极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 b.南极洲不属于任何国家和地区
c.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 d.各国科考队员是南极洲的常住居民
21.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峡是
a.麦哲伦海峡 b.德雷克海峡 c.白令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22、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3、南极洲没有位于哪个半球的陆地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二、综合题
1、读“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洋;b 洋;c 洋;
d 洲;e 洲。
⑵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f ,g 。
⑶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读北极地区地图并完成以下各项
1.将代表以下海洋的数字填入图中:
① 大西洋 ②太平洋 ③ 北冰洋
2.将代表以下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填入图中:
④加拿大 ⑤美国
⑥俄罗斯 ⑦格陵兰(丹)
3.将代表以下大洲的数字填入图中:
⑧亚洲 ⑨北美洲
4.以下字母所代标的地理事物是:
a 海峡;
b 海峡;
c 岛;
d 半岛。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 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 李福勇一、教材内容说明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二、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认识地区”的内容标准,本单元需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材结构、教法分析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列表如下: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 教学设计第十章 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说出两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力目标: 1学会根据要求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汇总。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重点和难点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 : 引入:(略)新课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教师引导:极地地图比较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读北极图: 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读南极图: 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二、冰雪覆盖的地区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思考问题: ①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②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固体淡水资源)讨论: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50~70米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我们应如何利用?(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开发利用)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读图:“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量大多不足55毫米 风速:最大100米/秒(比12级风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3、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冰原气候)提问: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冷?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2]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3]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 (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4、南极洲矿产丰富 读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 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维多利亚大煤田]讲解: 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思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5、极地生物地面上植物极少。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展示图片: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 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一) 一地理位置 二特殊的自然环境-------冰雪覆盖的地方 冰雪高原 风库 白色沙漠 矿产丰富 极地生物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篇1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观测。2、学会将数字处理加工成图像的基本方法...
2.4欧洲西部教案篇1课题 第5课欧洲西部(一)第 1课时 共1 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
第一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篇1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认识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教学难点:...
东南亚学案篇1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学生姓名课题东南亚(1)课 型新 课班 级...
巴西教案篇1巴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
第二节“人文环境”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能力目标...
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1第一节《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2.知道美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
俄罗斯教案篇1课题 第3课俄罗斯(一)第 1课时 共1 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
《地球的运动》教学实录篇1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
人口与人种篇1教学课题: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
第一册意志坚强的表现篇1教学内容:初一思想政治第四课第二框题(P82):意志坚强的表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