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 蜡 烛(通用15篇)

蜡 烛(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0

蜡烛篇1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第1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2、熟悉文章内容。3、解读分析老妇人的形象。重点难点解读分析老妇人的形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查阅“通讯”相关知识。⑵自学字词,了解作者。⑶搜集整理关于蜡烛的诗句。2、预习要求:⑴全部作业内容需完成在作业本上。⑵关于蜡烛的诗句不少于三句。3、预习自测⑴注音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    )腋下(   )⑵简介西蒙诺夫:⑶有关蜡烛的诗句: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2、学生自学自学内容:⑴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⑵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梳理文章思路:本文的叙事顺序和线索分别是什么?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可分几部分?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分为       个部分:自学要求:⑴⑵项独立完成,第⑶项小组讨论完成。 

二、精讲互动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但这个形象却非常感人,作者是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提示:选择典型画面进行推想。)

2、除行动描写外,作品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先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学生齐读相关片段后进行分析。)

方法分析:

老妇人形象小结:三、达标训练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一段老妇人的外貌描写。课堂小结通讯与新闻的异同:                                                                                                                    作业布置将“达标训练”中的“老妇人”的外貌描写整理到作业本上。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第2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常卫华学习目标1、 分析文中描写的作用。2、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3、 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产生感人艺术效果的原因。4、 探究文章的主旨。重点难点1、 分析文中描写的作用。2、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课前预习1、 预习内容: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请在课本上找出相关内容。2、预习要求:课前自己独立完成,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于课前汇报老师。2、学生自学自学内容:分析预习时归类的反复描写的作用。⑴⑵⑶⑷自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组长监督人人参与,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好。二、精讲互动1、揣摩语句,体味文章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2、再读“蜡烛”,探究文章的主旨。

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⑵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三、达标训练就《蜡烛》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要求:角度不限,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课堂小结写读后感,我可以从以下这些角度入手:                                                                                                                                                                       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2、预习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蜡烛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珍藏、珍爱、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进一步品味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1、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

3、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

蜡烛篇3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烛篇4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蜡烛篇5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蜡烛点燃了,万一烧到金属管,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师:是啊,蜡烛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的蜡烛仿佛成了这个屋子中最可怕的东西。尽管母亲内心焦急,但当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生答。

师:哪位同学带着平静的语气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没有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

勇敢,机智

师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勇敢与机智。

2、儿子的表现:

师:蜡烛被吹熄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一次被点燃了。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伯诺德夫人的儿子又有了怎样的表现呢?自由读描写杰克的语句。

(生读课文交流。)

投影出示: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师:以天冷为由也想把这半截蜡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有成功。你觉得杰克的表现怎样?师板书:

勇敢、镇定、从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

师:能说说什么是若无其事吗?生答。

师:在敌人的面前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有多难呀,可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杰克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如此从容、冷静。他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谁都害怕战争,但只有懦夫才会让自己的恐惧战胜责任感。你能带着对他的敬佩之情读读杰克的话吗?生读。师评价。

师:那请同学们再设想一下:杰克去柴房后还会不会再回来?

师:理由呢?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

师:杰克要保护母亲和妹妹,他是多么勇敢的孩子呀,男生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一起读读小男子汉的话。

(生读,师生评价。)

三、女儿的表现

师:母亲和儿子保护蜡烛都失败了,保护蜡烛的希望都落在杰奎琳的身上,她的表现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一齐来看看小女孩的表现。(生读)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杰奎琳的话?(生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是在用什么语气读的?生答

师:谁还想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小女孩的另一句话?(生读)

师:小女孩此时面对的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师板书:

勇敢、镇定

师:这么多的优点,但对小女孩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男女生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女读女孩,男读少校)

师评价:多么可爱、有礼貌的女孩,多么机智勇敢的小女孩。让我们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可敬的小姑娘──杰奎琳(一起鼓掌)

师:同样的男生也不错,把少校对女孩的那种宠爱读出来了。继续加油!

四、升华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机智与勇敢。那么在保护蜡烛的过程中,他们难道没有害怕没有紧张吗?为什么能这么镇定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呢?生答。

师:是啊,他们是在保家卫国。(板书:爱国)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斗争,是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的坚强信念,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2、师:面对这一家,面对这些军官,面对二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3、交流。

五、了解剧本,指导朗读表演

师:刚才同学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1、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交流师总结。

2、投影出示(剧本特点):

师: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这个剧本。好,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以44页和45页为剧本,小组结合,认真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一会我们进行汇报表演。(生自由结合。)

3、生表演,生评价。

六、作业超市,提供自主空间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小组没有机会上台表演,我们课下还可以继续表演。

1、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剧本。

2、搜集可歌可泣的二战故事。

蜡烛篇6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晓  地窖()  瓦砾()  匍()匐() 腋()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pínɡ()障 jū()躬 肃mù()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

二、阅读

(一)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百合花》片段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里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

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谈谈你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

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你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作文

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fújiàolìpúfúyè

2.袭屏鞠穆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

二、(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他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他人的做法重物轻人,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蜡烛篇7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

名副其实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

⑵蜡烛:6次

⑶黑围巾:4次

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教师启发:

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篇8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动物们第一次看到红蜡烛时的好奇心理。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动物的心理,通过动物的神态、动作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在教学时渗透安全教育。告诉学生放花炮是很危险的事,小朋友不能放花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变学会为会学。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课文。体会小动物们看到红蜡烛时好奇又害怕的心理,感受故事的趣味。

难点:难认难写字的指导;通过朗读揣摩小动物的心理。

教法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头饰。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花炮和红蜡烛的实物)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从来没见过红蜡烛,这一天,小猴子捡到了一支红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小朋友们已经预习了《红蜡烛》这一课,还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件,朗读课文。

2、谈话:小朋友们听得入迷了,谁来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趁机进行安全教育:小野猪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险了。

三、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1、谈话:勇敢的小野猪还为森林王国请来了许多客人呢!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

2、咱们班的小朋友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你们读了课文,圈出了生字吗?

3、请小朋友们再看着拼音读生字,读准音。

4、现在老师指着生字,请会读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地读。还有几个小朋友一直没站起来,老师这儿有机会,来,咱们也学学勇敢的小野猪,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

5、学生合作学习,想办法记住生字。

6、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巡视交流。“轰”如,字可用编故事的方法:两节车厢相撞,“鹿”轰的一声响。可用字理识字(投影出示“鹿”字的字理演变过程)“鹿”像:你看,什么?它是个象形字,就像一只鹿。“蜡”字可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字换成虫字旁。“烛、险、炸、签、挨、胆、绕、捂”都可用换一换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温柔。等等。7、巩固练习。

四、指导抓住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谈话:看样子,老师难不倒你们。哎呀,差点儿把小野猪给忘了,它正催我们去森林王国呢!

1、森林王国热闹极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等会儿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问题设计

A、小猴子是怎样把蜡烛带上山的?你知道“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会小心翼翼地带上山?(可适当进行安全教育)你做什么事情时会小心翼翼?

B、小动物都跑来看花炮,它们是怎样向花炮靠近的?“你推我搡”是怎么做的?

C、学生自由提问,如:小猴子为什么说红蜡烛像花炮?老师趁机引入猴子介绍花炮的话并提问:猴子见多识广,他说话时会是什么样子?谁来神气地读一读?

D、看到小动物们向花炮围上来,猴子会怎么说?这时是什么心情?在学生小组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应该巡视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3、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赛读。

4、小结:到了晚上,森林王国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蜡烛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DU6WO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dThg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Xin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doy0mXml6mbo6m1

qidngd6o叁youweiru6zh怠nding

didnr6n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绝密情报的呢?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3节。

(1)自读。想一想: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板书:点燃。)一旦绝密情报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2、讲读第45节。

过渡: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1)指名朗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2)提问交流。(板书:端走,夺回。)追问:杰克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学生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3、讲读第6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2)啊!多危险呀!杰奎琳把半截蜡烛拿上了楼。(板书:拿上楼。)我们要为杰奎琳喝彩!我们应该赞颂她什么呢?

(3)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阅读每一部分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三、总结课文。

1、总结性提问。

(1)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2)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能否设计书面的作业?一般要有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作业,当然要注意分量。)

蜡烛篇10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蜡烛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

蜡 烛(通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吆 喝(通用14篇)

    吆喝篇11.萧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

  • 小 石 潭 记(通用14篇)

    小石潭记篇1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

  • 再 塑 生 命(精选16篇)

    再塑生命篇1海伦•凯勒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

  • 登幽州台歌(通用9篇)

    登幽州台歌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 背诵这首诗。说明...

  • 山坡羊(精选8篇)

    山坡羊篇1《山坡羊·道情》是元代宋方壶所作的一首曲。此曲表达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

  • 己 亥 杂 诗(精选9篇)

    己亥杂诗篇1龚自珍  

  • 大 雁 归 来(精选17篇)

    大雁归来篇1【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

  • 我 的 母 亲(精选16篇)

    我的母亲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

  • 藤 野 先 生(精选14篇)

    藤野先生篇1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用5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篇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 秋 词(通用6篇)

    秋词篇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

  • 俗 世 奇 人(精选16篇)

    俗世奇人篇1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