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情
肠断→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五、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嶂zhàng浊zhuó燕yān羌qiāng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四面边声荒僻
(异)千嶂里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
★思乡、爱国、
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任务:《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è擎qíng貂裘diāoqiú卷juǎn鬓bìn挽wǎ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品:3edu文书词五首教案2更多精品:3edu文书;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左右帽裘千骑
为报┄随太守射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学习《破阵子》、
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麾huī炙zhì弦xián塞sài的dí霹pī生shēng身shē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④、八百里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⑦、马弓
⑧⑨、了却赢得
⑩、可怜白发生!
★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5、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四、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五、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
词五首
教学目标 :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3.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49
课题
25词五首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
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介绍
激趣导入
二、朗读
1.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
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三、《望江南》
1.文学常识:2.理解大意。
四、《武陵春》
1.文学常识:2.理解大意。
深入理解、讨论
感受诗歌的美
五、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50
课题
25词五首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生自学余下的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二、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
1.《渔家傲》
理解、思考、讨论
理解诗歌内容
2.《江城子》
3.《破阵子》
三、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三首词上片各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这三首词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交流
感悟作品思想内涵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四、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教
后
反
思
教学目标:
1.吟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生自学为主。
★说明:以《望江南》为例。其余各词均可按此方式学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步骤:
介绍:温庭筠
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有助于生理解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此步可以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兴趣。)
第二步骤:吟诵
1.生自读诗歌第一遍,正音。(可将易错字板书。)
2.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
3.四人一组交流朗读的情况: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感情色彩等。
四人一组指导出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
4.推荐朗读的同学
5.大家提出建议,修改,再读。
第三步骤:理解诗意
1.四人一组讨论每一句诗的意思,由本组中层次较低的同学口述每句诗的意思
要求指导出来的学生必须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表达意思较为准确。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听说过的诗中的名句。如何理解?如何运用?
或者:你对本诗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最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是哪几句?请阐述理由或进行赏析。
第四步骤:
进行改写扩写等,还可以是用其中的名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话等。
1.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
2.小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
3.全班交流。
(如果课上时间太紧,11、12可留作课下作业)
最后,可以是检查默写。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课后反思:
学生接受古代诗词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中我插入了较多的讲解和背景介绍,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能投入到诗歌中去,课上的比较活跃。学生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第二课时的时候,大部分是学生自学,教师讲解的较少,但因为是三首诗混在一起,学生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思考、接受。但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同学,效果却很好,三首诗比较起来,异同显而易见,掌握的很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首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词的鉴赏、感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诵读、讨论、感悟、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中国诗词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导入。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四、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⑴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⑵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
⑴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
⑵塞下风景“异”在何处?
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
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
⑸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
⑴《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
⑵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5、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着词,并谈谈更欣赏哪首词,理由是什么?
6、拓展练习:
假如范仲淹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7、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8、巩固练习:
默写会《渔家傲》《望江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温庭笔下思妇的无限惆怅,跟着范仲淹去领略了壮阔的边塞风光,今天,我们将追随苏轼出猎,和辛弃疾感受军旅生活,感悟李清照连船都承载不动的愁怨。
二、诵读课文(步骤同上节课)
二、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三、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同上节课)
1、教师导学:
上节课,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三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2、《江城子》问题组:
⑴苏词的上片好比是一幅太守出猎图。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⑵苏轼一贯主张加强防备,保卫边疆,本篇也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说说词作是如何表现的。
⑶该词用了哪些典故?
2、《武陵春》问题组:
⑴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⑵“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破阵子》问题组:
⑴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⑵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北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4、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三首词,并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首词,理由是什么?
5、拓展练习:
⑴搜集古诗词中与“酒”有关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诗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6、小结:
学生谈节本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7、巩固练习:
背诵、力争默写会五首词。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诗句,培养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
1、做《导与练》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
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八、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九、范仲淹,北宋名臣。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十、点一生朗读这首词。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十一、师点拨重点字词后,点两生结合书下注释分别翻译上下片。
十二、师生互动
1、概括词的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是哪个字?【异】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风声、马嘶、同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孤城便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B、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情怀。
4、试找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及韵脚。【异、意、起、里、闭、计、地“i”韵】
5、《渔家傲》的上片景物描写突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它对表达全词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A、孤寂荒凉B、烘托了边将战士的思乡之苦。
十二、小结: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十三、生齐读《渔家傲秋思》。
十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谁的词?【苏轼】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意境优美、豪放、粗犷、苍凉】今天,我们学他的另一首也具有此风格。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人的特点。
十五、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及《导与练》走近苏轼,可点生谈“苏轼印象”。
十六、师放录音,学生听朗诵。
十七、师点拨重点字词,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师抽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要翻译出来,翻译要精准。力求踩点翻译。
十八、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词中借用了哪两个典故?【A、孙权射虎B、汉文帝遣冯唐】
2、上片写狩猎盛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表现其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为下片抒情作铺垫。(写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机会建功立业。)
3、词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
4、找出这首词中押韵的字。【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压“ang”】
5、找生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十九、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开篇便起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千骑卷平冈”好一副壮观的出猎场面。弯弓射虎,何等豪兴。好一个意气风发的狂夫。此处用典,极写其“狂”。一“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出看而须“倾城”。三“狂”:猎比射虎。四“狂”:自比孙郎。下片抒报国之情,痛饮美酒,胆气豪壮,双鬓斑白,又有何妨。词人雄心未减。以魏尚自许,借典喻志,表现出词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此三句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可谓卒章显志。
二十、生齐读课文。
二十一、作业:写这课的《作业手册》
二十二、附板书设计
(1)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异)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
下片抒情(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抒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2)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记叙)出猎场面(拿“孙郎”自比)
下片:(抒情)报国情怀(以“魏尚”自比)
主旨: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19 鱼我所欲也从容说课《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鱼我所欲也》篇1[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