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26:05
设计理念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一些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文字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说目标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说学情1、 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 说学习方法和技巧3、 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说教法学法:1、涵咏法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说教学过程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一)导入: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二)整体感知课文1、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2、 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3、 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板书)听 辽阔的空间(横):美国-中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听 晌午-黄昏 四月-七月那“雨” 悠邈的时间(纵):春雨-秋雨 少年-中年冷 古(太初)-今(公寓时代)雨 纵横交错 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 的现实感 永恒理想的追求4、 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了辽远的时空。作者以“听雨”为主线,用“冷雨”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三)精彩语段赏析(1)多角度写雨重点赏析“听听,那冷雨……”赏析:多角度写雨,主要写听觉,然而也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是感觉对雨进行描绘,将雨景、雨声雨意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创造性地描绘了“雨”这一诗情的意象、“听雨”的意境。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赏析:凄迷比之凄凉、凄清、凄楚更多了模糊之意,情感上更多了怅惘。朗读应能把怅惘之情读出来。 “一打少年听雨……;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赏析:(化用前人诗词)“少年听雨”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的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中年听雨”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美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白头听雨”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视学生赏析的情况来指导朗读)(2)诗化的语言(情景再现、关键词语)明确:(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说明)(四)结语一滴水能闪耀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也同样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美丽。细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生活是丰富而美丽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⑵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⑶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导入:
1、今天是一个雪天,可是我们却要走进一个下着雨的世界,这真有点难为同学们了,不过,我相信,同学们在雨的世界里,也会感受到几分诗意的美。这节课我们就将陪着78岁高龄的中国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来《听听那冷雨》。
(幻灯片1:课题)
2、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找几位同学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亡国的痛苦。
这样看起来,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总是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但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定风波》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
看来,雨声中的感悟,也与个人的气质、遭遇有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3、中国台湾作家余光中对雨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4、我们学习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复诵读,鉴赏优美语言,借鉴表达技巧。
②沉吟涵泳,体味思想深情,培养爱国情愫。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题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⑵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由雨展开联想)
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将雨的回忆沉淀)
二、文本研习:
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在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来赏析。
1、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请位同学朗读第一节,大家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位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富有诗意。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三节。
学生齐读第三节。
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一学生读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叠字、叠词、叠句;对偶重叠、排比重叠、反复重叠。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使人如闻如见,身临其境。(联想、想象)
4、课文第4节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两个层次的描写,找出美国和中国山不同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
学生体味。
明确: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中国韵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而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才有几分山水的真味。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乡明。对祖国怀着特别的感情,所以对祖国一切都深深的眷恋,怀有深情。
三、重点探讨
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学生读。
2、这段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拟人、比喻、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
四、总结: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陪着余光中先生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
①本文的语言尤其独具特色,同学们在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课后展开联想与想象,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自然景色,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②另外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本文中化用的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听听那冷雨(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
(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
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
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情况
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4: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8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生5: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当然这都是我翻阅资料查到的数字(笑)。
生6:我再补充一点,他的诗《乡愁》写得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遍吗?
[生6: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好,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游刃有余,相当了得,有人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雍容华贵,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片]
三、进入文本
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7:他为什么要听雨?
生8: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
生9:他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共同来一个个解决。其实对于雨的描写,文学作品当中比比皆是,例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
师:谁愿意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生10:应该是因为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了凄凉感,所以听到的便是“冷雨”了。大概是这样。
师:听你的语气好象对自己的回答特别不自信,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大胆张开口,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她一下。(掌声)
师:她说得有道理吗?文中哪里有体现?
生11:我觉得她说得很有理,文中多处有体现。第1段写道: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里面包含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忧思、感慨、乡愁。
第5段中写道: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落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凄迷”中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所以作者听到的是“冷雨”。
生12:我认为“冷”还有另一层含义。文章入笔的雨是春寒料峭时的雨,所以,“冷”也是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梳理一下。
[板书:冷 凄凉 乡思乡愁]
师:作者说: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
生13:想到了“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14:想到了“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生15:想到了: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
生16:想到了:“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师:是的,作者想了许多内容,老师也归纳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幻灯片]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那一块土地
江南的杏花春雨
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
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瓦屋听雨,回忆的音乐
公寓时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黑白的默片
师: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7:乡思、乡愁
师:我们看作者在雨中还想到:
[幻灯片]中国美丽的方块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王禹偁的听雨竹楼《黄冈竹楼记》
这都是什么内容?
生18: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师:这表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什么感情?
生19:向往、热爱、眷恋、思慕
师:好极了,雨下得绵长,作者的感情也可谓绵长
[板书:雨 绵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思慕]
师:我们看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与我们同学们一月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样吗?
生(集体):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理解:
[幻灯片]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师:作者的情丝与绵长的雨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构成朦胧氤氲的雨境,而弥漫其中的那浓浓的乡思乡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赞美,都随着冷雨流入了我们心灵深处,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愫,放开所有感官。
[幻灯片]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
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大声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段(3分钟)
师:现在,找同学来读你所喜欢的文段,然后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
生20:(举手)老师,我每一段都喜欢(笑)
师:噢,看来你真的喜欢上了余光中的作品,真进入了境界(笑),那就请你先读其中一段给大家听。
[生20读第10段]
师: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如果你愿意说出他朗读中的优点,那你是他的朋友,敢于说出他欠缺的地方,那你是他的诤友,如果二者兼有,那你就是他的知己了呀!(笑)
生21(举手):我觉得他读时感情很投入,只是调子太低沉了,作者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所以我觉得读时应该是轻柔而欣喜才感觉更好,另外“舐舐”应该读“sh? sh?”而不读“ti?o ti?o”。
师:点评挺到位的,老师觉得读这样诗化的散文,尤其要注意语言特点,我们看这里有一个长句,一定要注意断句,同时长句又一气呵成,语气不可断。你再来试试。
[生21读第10段]
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觉,我们再来听听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是如何读的?
[播放名家范读2、3自然段]
师:听了名家的朗读后,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找到了更好的感觉?我们再请同学来读读,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22读第5段]
师:谁愿意来点评一下,来,同桌吧,近水楼台(笑)
生23: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这里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在听人生?朗读时应舒缓些,这样才能把人生感悟醮满滋味地传达出来。
师:好,真是优秀的点评家,那请你再来试试。
[生23读第5段](掌声)
师:好,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高低,更读出了情感。这篇散文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而这极当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作者在雨中的丰富、丰腴、丰盛、丰满的感受沐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改变。也许你末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余光中先生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却仍可以感受着他的感受,相思着他的相思,因为我们同根、同宗、同是炎黄子孙,那就让我们也常常听听那冷雨吧。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中国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被称为“缪斯的延长”,这是指他散文有诗的气质,像诗一样优美,情深,富于形象性。我们读《听听那冷雨》(人教版读本第三册,苏教版第二册),可以发现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低声吟哦 ,细细咀嚼,如梦如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一. 凝敛生动的文字
《听听那冷雨》的文字凝练而隽永,是诗化的语言。“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等句子,被评论家公认为诗化之笔。 在日式的古屋听雨一段,连用 “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的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狂野。
文字的生动多变还表现在修辞的多变。对偶如“天潮潮地湿湿”,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排比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倒装如“窗外在喊谁”“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亚里士多德),《听听那冷雨》更不例外,形象生动的比喻俯拾皆是。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
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可以发现散文极具音乐的美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廿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同音异义字的使用,又给人以错综变化之感。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类似长短句的大量运用,也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听听那冷雨》的主旨易于把握,即表达作者难遣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正在于形式,诗人用作诗的方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秩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织变化,造成极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三. 缠绵悠长的形象
句子的长短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更可以表达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雨淅淅沥沥的形象呼之欲出,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语言的密集运用,构成频繁可见的长句,在形式上,直接以缠绵悠长的形象示人,成功的营造出朦胧氤氲的语言雨气。
作者由眼前的雨联想到“雨”这一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听上去总有那么一点凄凉,一点凄清,甚有一点凄楚。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就与那冷冷的雨丝交融在一起,消散在烟雨苍茫之处。文章围绕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来展现,那是一种印在心际的不懈的乡愁,那是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自己暖家的感觉。这种思乡的愁绪投射到一串串的雨珠上,穿透于一层层的雨帘中,一丝丝的雾气飘浮其间,一切便会染上一缕缕灰蒙蒙的寒颤。季雨绵绵,乡愁悠悠!
四.朦胧迷幻的意境
意境是主观感情融于客观景物的审美空间,是诗歌的重要标志。围绕春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下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余光中《乡愁》歌曲,从而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余光中。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主编中国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余光中在中国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中国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中国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传记有中国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2.相关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4.学生讨论课文主旨。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第一部分(1),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第二部分(2~14),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第三部分(15),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中国台湾的雨”与“大陆的雨”有何不同?明确:中国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2.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能引起读者共鸣?明确: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课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课文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听觉;“尝凉凉甜甜的雨水”是味觉)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冷”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二是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4.艺术特色。(1)语言方面。明确:①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②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③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2)运用古典诗文的运用。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里,余光中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别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5.学生再读课文重点段落,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四、作业课后搜集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名句。附: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乡愁──还是“乡愁”
“听雨”为主线──五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
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
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
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
手苔藓.万籁.孺.慕蜗.
牛答案:ji?tuózh?rúyīnyūnchánniántǎntashìji?jiūáimùqíngchuánc?nlàiqiàoyùnxiānxiǎnlàirúwō
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中国台湾。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愁》《白玉苦瓜》《逍遥游》《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文章思路。提示: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1—2)由雨引发的联想。
第二部分:(3—11)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嗅雨、看雨、听雨、体会雨。
第三部分:(12—12)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念,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2、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各有什么感受
提示:岛上回忆大陆听雨(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清脆可听、铿锵、音乐、声如瀑布、声比碎玉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轻轻重重潺潺泻下
日式的古屋里听(8、9、10节):霏霏不绝、滂滂沛沛、秋意弥漫、音乐
台北公寓内(11节):瓦的音乐竟成绝响
3、从文中5-11节找出蕴涵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提示: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第2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课时编号:030课题:《听听那冷雨》第一课时
《听听那冷雨》第3页
《听听那冷雨》第4页
《听听那冷雨》第5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课时编号:031课题:《听听那冷雨》第二课时
《听听那冷雨》第6页
《听听那冷雨》第7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巩固案(教师版)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一、课内基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海蛰惊蜇春寒料峭淋淋漓漓B.宛然霹雳潇潇冷雨蠢蠢而蠕
C.更迭岑寂断柯折枝乍现即隐D.韵律惊悸石破天惊三番五次解析:海蜇惊蛰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B.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而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公司的商业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C.电信体制改革后,手机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手机也成为普通百姓几乎是不.可或缺...
的通讯工具。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反相成....
、相互促进的。德治是从内部约束人,法治是从外部制约人。
解析:D.德治和法治不是相反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补充的。所以“相反相成”用得不妥,应该为“相辅相成”。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而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做伯乐,做人才的“月下老”,那么国内的千里之骥也就必然是万千成群了。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我希望读者从这深入细致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解析:A.语序不当,“如果”应该移至句首。B.不合逻辑,“将”与“了”矛盾。C.成分残缺,“针对”缺宾语,应在“攀升”后加“的情况”。
答案:D
二、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要求:(1)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雨的共通之处。(3)字数:300字以上。
《听听那冷雨》第8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
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
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
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
手苔藓.万籁.孺.慕蜗.
牛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皇天后土:山隐水迢:石破天惊: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中国台湾。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文章思路。答:
2、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各有什么感受?
答:
3、从文中5-11节找出蕴涵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答:
《听听那冷雨》第9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巩固案
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一、课内基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海蛰惊蜇春寒料峭淋淋漓漓B.宛然霹雳潇潇冷雨蠢蠢而蠕
C.更迭岑寂断柯折枝乍现即隐D.韵律惊悸石破天惊三番五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B.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而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公司的商业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C.电信体制改革后,手机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手机也成为普通百姓几乎是不.可或缺...
的通讯工具。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反相成....
、相互促进的。德治是从内部约束人,法治是从外部制约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而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做伯乐,做人才的“月下老”,那么国内的千里之骥也就必然是万千成群了。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我希望读者从这深入细致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二、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要求:(1)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雨的共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肖敏[说教材]《两只小狮子》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童话,重点在于通过童...
海曙区实验学校吴文奇一、教材简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
大同镇民发小学LT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
刘志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大纲对高中阶段...
作者:章和平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
嘉善高级中学卫中英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
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说课稿语文组张晓军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
一、教材分析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一、 说教材(一)对课文的理解: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