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学生们做的圆柱体,明白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抽了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生1:我在做圆柱体的时候,先做好一个长方形,再做两个圆形底面,但底面做小了,盖不上。
生2:我在做圆柱体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两个底面又做大了,盖过了。
师: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么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有的同学还是做得很好的,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3:我在做圆柱体的时候,不是他们这么做的,而是先做好两个面积相等的底面,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再以它们的周长加一厘米(这一厘米用来粘贴)为长做一个长方形,最后把它们粘贴起来就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圆柱体了。
师:向全班学生展示生3做的圆柱体,并肯定确实做得比较好。同学们讨论一下,前两位同学和其他做得不太好的同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4:前两位同学没有注意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所以在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先做好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在算出它的周长,并把这个长度作为长方形的长画出侧面,还要注意到留一点宽度来粘贴,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
(课前准备点评:通过师生对话,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通过设疑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为新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师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教师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3.操作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
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
生1: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用s=πr2算出底面积,用s=2πrh求出侧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生2、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用s=ch求出侧面积,r= 求出半径代入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生3、我测的是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我用s=πdh求侧面积,用r= 求出半径,再用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点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制作、测量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现,学生测出不同条件求圆柱的表面积,方法都较好。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6、师提出:如果侧面展开是平等四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点评:因为刚才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有关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剪法。)
7、请大家试着求出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积。(集体交流)
8、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一。
①出示例一
②尝试练习
③小结
④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运用
(1)教学例二
①出示例二
②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
③多人板演,选一人说出想法。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④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2)教学例3.
①出示例3
②齐读例题
师:读题之后,你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
生: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③多人板演,一人说想法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20÷2)
=3.1410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3、介绍“进一法”
师: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需要铁皮1800平方厘米,够不够呢?(不够)所以,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4、比较“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讲解,你觉得“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生: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生: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六、课后作业
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背景分析: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本节内容正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圆柱。根椐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节内容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提炼出数学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孩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3-1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片段1】温故互查(2人小组讨论交流,组长补充)
师:同学们,星光大道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看的一个文艺节目,今天老师也想在咱们班来一场星光大道智力大比拼,不知道大家有信心没有?
生:(异口同声)有
师: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四人一组为一组合,也就是说咱们比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人。比赛共分五个环节,每一环节选表现最好的一组给它们加3分,最后累积分值最高组为明星组合。请同学们做好准备。首先进入第一环节――温故互查。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以2人小组互述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互述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倾听。
(学生自由讨论)
1、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已知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怎样求圆的直径、周长和面积?
3、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师总结:刚才听了大家各组的叙述,老师觉得大家上节课学的知识非常扎实,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每个组表现的都是那么棒,但是最好的要数杨丽这一组(第三组)了,他们组不但叙述完整,而且非常有序,其它组稍微有一点混乱,所以老师决定给他们组加3分。好不好?
生:好。
老师给第三小组加3分。
◆评析: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设计这个环节时,通过复习上面三部分的内容,为求圆柱的表面积做好了铺垫。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互述时,教师一定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同时对叙述完整的组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公平竞争意识。
【片段2】设问导读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二环节――设问导读。出示例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柱,把它展开。通过观察和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把讨论结果展示在小组黑板上)
(1)圆柱的底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
师:几个组已经把答案写在小黑板上了,我们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个环节哪个组可以得第一,请大家注意,大家在判断时,不仅要看答案是否正确,还要看书写是否规范?
生:第四组。(第三组、第一组)
师:选第四组的人最多了,那我们给第四组加上3分。同时希望其它组向他们组学习,能够做到即对又好。
◆评析: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已去发现,这样掌握的比较牢。根椐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备课时主要考虑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要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师:通过刚才的闯关,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都非常聪明,借这个机会,老师想让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出示例4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需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米)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
(1)厨师的帽子是什么形状的?
(2)厨师的帽子由几个面组成,分别为()个()和()个()。
(3)要求这样一顶厨师的帽子需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这顶圆柱形帽子的(表面积),因为帽子下面没底,所以我们在计算帽子的表面积时用()加()即可。
师:讨论完上面的问题后,请各位同学把这道题做在自已的练习本上,然后4号组员把自已的作业展示到小黑板上。
每组4号同学把答案写到黑板上。
师:各位同学都已经算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小黑板上,看看每组4号同学的才艺展示。
生:第三组把单位“平方厘米”写成了“厘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认真,第三组的单位带错了,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厘米。好,我们给这位同学个人加一分。还有吗?
生:最后结果也不一样,有2070平方厘米和2080平方厘米两个答案。
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两个答案呢?
师:首先请答案是2070平方厘米的同学代表说明理由。
生:这道题最后结果是2072.4,因为得数要保留整十数,根椐四舍五入法得出2070。
师:请答案是2080平方厘米的学生代表说明理由。
生: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面料往往比计算结果要多一些,所以在保留整十数时,选用了“进一法”。
师:请同学们判断,哪位同学说的有道理?
生:第二位同学说的有道理。
师:第二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今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哟。同时向做对的同学个人加1分。
◆评析:“四舍五入”,“进一法”,和“去尾法”都是求近似值的方法,在运用时要根椐实际生活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求用料多少时多采用“进一法”。
【片段3】自学检测(通过本课学习,自主完成下面的试题)
师:帮老师解决了个人问题后,我们接着来看第三关――自学检测。
1、填空
圆柱的表面积由()和()组成。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底面积=()
圆住的表面积=()+()
2、计算
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已知圆柱的高是4米,底面直径是10米,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8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做完后,同桌之间互查,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桌互相交流,同桌之间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解决。
学生开始互查
师:请各组大组长汇报一下各组做题的情况。
第一组:我们组都对了。第二组:王艳错了一道,现在已经改了。
第三组:我们组都对了。第四组:我们组都对了。
第五组:张飞和王红各错了一道,也改了。第六组:我们组都对了。
师总结:好,我们给全做对的组各加3分,做错的组,很遗憾就不能加分了,不过大家也不要气馁,我们还有两关,希望分数暂时落后的小组在后面的两关能过关斩将,迎头赶上。
◆评析:本环节的作业全部是围绕求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设计的。是对刚学知识的一个练习和巩固,基本上没有设置难度,只要学生能够认真计算,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片段4】巩固练习
师:让我们进入第四关――巩固练习。
用铁皮制作一节通风管,它的长是70厘米,底面圆的半径是5厘米,至少需要钱皮多少平方厘米?做这样的通风管十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师:大组长作业完成后交老师,其它同学交大组长。全部完成后,大组长向老师汇报结果。
各组汇报作业情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汇报情况,作业最好的组要数第五组了,我们给第五组加上3分。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求一节通风管的面积,实际是求没有两个底面面积的圆柱的表面积,即求圆柱的侧面积。学生在掌握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后,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片段5】拓展延伸
师:现在还剩下最后一关,胜败在此一举,希望各位选手仔细读题,认真思考,把握为组增光的最后一次机会,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拓展延伸。
一根圆柱形木头,长8米,底面半径是20厘米,把它截成2段小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刚才大家都做了一下这道题,我们请几位同学把他的解题思路说一下。
生1:把一根圆柱載成2小段圆柱,实际增加了2个底面面积,所以只要求出这根圆柱的2个底面面积即可。
生2:先求出原来一根圆柱形木头的表面积,再求2根小圆柱形木头的表面积,再用2根小圆柱形木头的表面积减去1根圆柱形木头的面积就是增加的面积。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
师:同学们观察,哪种方法简单。
生:第一种。
师:对了,数学题经常有一题多解的情况,我们要选最简单的方法去算。不过这道题我们要求做对答案就可以加分了,请做对的同学举起手来。全做对的组有2组、3组和5组。我们分别给这三组各加3分。
师:5个环节全部比赛完毕,现在大家快速统计各组分数。
生:一组3分,2组3分,3组12分,4组6分,5组6分,6组3分。
师:现在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今天咱们班的明星组合是……
生:第3组。
师:恭喜第3组获得我们班今天的明星组合,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明日之星将非你莫属。好,下课。
◆评析:简单的试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保持学习的高度积极性,我设计了此题。此题也是解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但有了一定的难度。需认真思考才能完成。对学困生可酌情考虑是否选做本题。
教学反思:
1、兴趣导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让学生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交流,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当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想法时,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知识规律的认识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巧妙结合。
2、根椐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教师选取的例题都和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使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问题有实际性,更贴近生活。
3、选题从易到难,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圆柱体空间概念;
2.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又拿出正方形,问相同的问题,然后把这个正方形贴在长方形旁边。再拿出圆形。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把圆形贴在长方形上面。再出一些练习题进行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强调计量单位。
师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当拿出圆柱体时,同学们都能回答是圆柱体。接着让他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形物体。再让他们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圆柱体(如果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先不要进行讨论。)这时老师也拿出一些实物:手电筒里的反光罩、罐头盒、小鼓、印章、烟囱的半个拐脖,问这些实物叫不叫圆柱体?为什么不叫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形体——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
(二)学习新课
1.圆柱体的认识。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摸一摸圆柱体有哪几个面。(指名上前摸。)
生:上、下两个面和周围一个面。
师: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它们的面积大小怎样?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面积相等。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板书:底面)
师:周围的这个面是个曲面。我们把周围的这个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师:我们把一个圆在平面上滚动一周,痕迹是一条线段。如果把这个圆柱在平面上滚动一周,它的侧面留下的痕迹将是一个什么形状?同学们可以自己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滚一下,能体会出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是一个长方形。
师演示:将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黑板贴的长方形一样大。)
师接着拿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圆柱体。
师问:为什么有高有矮呢?由什么决定的?
生:由高决定的。
师:什么是圆柱的高呢?(板书:高。写在长方形宽处。)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看书第50页,找同学回答。)老师在圆柱侧面上画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这个圆柱的高。
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指出高。
师: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高都相等吗?
生: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来回答刚才举的一些物体不是圆柱体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说自己手中的,最好让本人说,然后再说老师手中的实物。)
师:我们讲的圆柱体都是直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圆柱侧面图是一个长方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老师板书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
下面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练习题:
①一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5厘米,求侧面积。
②一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直径的2倍,求它的侧面积。
③一圆柱底面周长是12厘米,高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师:你能知道第③题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
3.圆柱的表面积。
师在课题“圆柱”后面接着写“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如果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老师同时演示圆柱体平面展开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2)利用公式计算。
(投影出示)
例2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见下图)。(单位:厘米)
同学说思路,老师板书,注意每一步结果写计量单位。
解①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同学说思路,列式。老师把正确的解答用投影打出来。
(1)水桶的侧面积
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2)水桶的底面积
3.14×(20÷2)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3)需要铁皮
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1900平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看书第54页第1题。
(2)投影,指出下面圆柱体的高是几?
(3)有一节直径10厘米的烟囱,长3米。这节烟囱用铁皮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4)一种轧道机,后轮直径1.32米,长1.27米。如果后轮每分钟转动6周,每分钟可轧路面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5)做一对无盖水桶,要求底面半径15厘米,高4分米。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一种圆柱形小油漆桶,底面周长50.24厘米,高20厘米。每个桶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四人讨论后口头回答。)
学生做,老师巡视,找几个同学把题写在玻璃片上,然后全体订正。
思考题:
(1)你要做一个圆柱体,先确定什么条件?你是怎样做的?
(2)我们在学习圆面积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你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吗?并用此方法做第(6)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和。
2、底面是形,它的面积=。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和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C×h,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高为h,侧面积公式变形为:S侧=2πrh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2、设计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4、一台压路机的滚筒宽1.2米,直径为0.8米。如果它滚动10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第一课时 本册总课时:9课时
【教学内容】:
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圆柱体有( )个面,分别是( )、( )、( )。
2.圆柱体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叫做( ),有( )条。
3.长方形面积=( )( )
圆的周长=( ) c=( )
圆的面积=( ) s=( )
二、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3。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帽顶的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需要的面料: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七第6题。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帽顶的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需要的面料: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答:需要用2080平方厘米的面料。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茶叶罐的表面贴上彩色纸)谁能说说圆柱有几个面?(学生答:三个面)它的上面是什么图形?(学生答:圆形)下面是什么图形?(学生答:圆形)它们相等吗?(摘下上下两个底面进行比较)。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探究圆柱侧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答:长方形)(教师把侧面的纸展开)长方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教师演示:用圆柱的底面在长方形的长上滚动)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答: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的周长)(教师演示:用圆柱的高和长方形比较)同学们你们又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小结: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圆柱体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rh
2、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0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底面半径:31.4÷2÷3.14=5(厘米)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0=314(平方厘米)
圆柱的表面积:78.52+314=471(平方厘米)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s=2πr²+2πrh=2πr(r+h)
三、实际应用
(教师把纸发给同学)现在请一组的同学们帮我制做一个圆柱形烟囱,二组的同学帮我制做一个圆柱水桶,三组的同学帮我制做一个圆柱形的油桶。(教师检查验收)一组的同学你们做的烟囱为什么只有侧面?(学生答:因为烟囱只有侧面,没有底面,有底面就不通气)。二组做的圆柱形水桶为什么没有盖?(学生答:圆柱形水桶有盖装不进水)。三组的同学做的圆柱形的油桶为什么有盖?(学生答:因为圆柱形的油桶没有盖油会跑掉)。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s侧=2∏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s=2πr²+2πrh=2πr(r+h)
数学思考:
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化曲面为平面”的方法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
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情况,并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类比推理而成功地获取知识,并能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让学生体验出自己探究发现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激发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六、课后反思:
1、圆柱的表面积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公式,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比较正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底面周长可以用圆柱的底面在长方形的长上滚动,这样学生既易理解,又直观形象。
2、实际应用中学生制作了圆柱形烟囱,圆柱形水桶,圆柱形的油桶既巩固了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了学生合作学习。
3、这适合于缺少电脑,实物投影仪的农村学校。
【旧知复习】
1.直接写得数。
3.1453.1423.1413.1493.140.4
3.140.53.14203.140.73.140.63.148
2.长方形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表面积?
【合作探索】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拿出前面做好的圆柱,把它展开。说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4.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
【学以致用】
1.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1.6分米,高0.7分米。
(2)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半径3.2米,高5米。
2.求出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积40平方厘米,侧面积25平方厘米。
(2)底面半径2分米,高5分米。
3.你们见过压路机压路吗?压路机压路的面积与圆柱的有关,,前轮转动一周,实际求圆柱的。
完成课本第16页的第7题。
【拓展提升】
一个有盖的圆柱体油桶,高6.28分米,将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制作这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表面积的计算。
2.侧面积的含义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圆柱体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5、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此公式计算出简单的圆锥的...
《分数乘分数》中遗憾篇1《分数乘分数》一课上完后,我无比的激动,因为我的尝试得到了成功。当然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这节...
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1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例1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
《倒数的认识》课堂导学设计篇1分析《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
比例的基本性质篇1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体积单位的进率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三)培养...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p70~71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6~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实录篇1(一)知识目标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会...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篇1活动内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旅游中的常见问题。适用年级:五、六年级。活...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段及评析篇1教学片段及评析:片段一: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