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6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 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 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 ,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Z
练习:用AZX表示原子:
(1) 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 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3) 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4) 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g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 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 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 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 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 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kg,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 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
核电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氩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讨论
1.根据上表和在初中学习的部分元素示意图的知识,讨论核电荷数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填入下表中.
学生填写: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 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 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说明]元素的化学性与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n b.a-a-n
c.a+a-n d.a+a+n
〖问题探究〗“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
粒子符号
质子数
电子数
①s2-
②xn+
x
③ym-
y
④nh
⑤oh-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1.用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板书设计〗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1.原子x
2.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 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课外资料
教学预设:
【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引入
1min
在必修2中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
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分别叫做周期、族。18个纵行分为16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viii族、1个零族。
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新知识,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提问
1min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周期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提问
1min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何特点?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1~8的周期性变化。
激疑
1min
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那副族元素呢?其序数是否也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呢?
副族元素的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吗?
跟哪一部分有关呢?
这涉及到元素价电子的问题。
思考后回答:
不等。
肯定有关系。
思考
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有意注意,开启思维。
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关系
设置情景
10
min
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探究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关系。
提示:什么是价电子?可以参考教材第15页“科学探究”第2题的内容。
学生按要求写出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并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第viii族、ib、iib族例外。)
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此问题的设置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分散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分析讲解
6min
观察哪些纵行的价电子的能级符号相同?
在此基础上把元素周期表分为5个区:s区、d区、ds区、p区、f区。
(要求学生讨论教材“科学探究”的第3题)
观察并回答
分组讨论交流、探究
突破难点,理解新知识。
通过探究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引导
8min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总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探究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小结
4min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附表1
总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练习
10
min
让学生做练习,然后提问检查完成的情况,再讲解。(纸笔评价中的课堂练习)
做练习题
及时反馈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布置作业
3min
探究:(1)为什么元素周期系中的周期不是单调的?试用构造原理加以解释;(2)元素周期表的区与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课外探究活动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根据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第24页的习题中的第1、2、5、6、9题
课内作业课后完成
七、学习评价设计
纸笔评价:
(1)课堂练习
1.门捷列夫周期表中第一、第二、三、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的元素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某元素a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则a元素处于____周期____族。
3.元素周期表中第iiia族位于第____列,ds区位于第____列和第____列,d区从第____列开始,到第____列结束。
4.写出34号元素和23号元素的价电子层排布式。
5.第三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中存在着空轨道的元素有( )种。
a.1 b.2 c.3 d.4
6.相邻两周期的两个同主族元素,其质子数相差的数目不可能为( )。
a.2 b.8 c.18 d.16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4、5、6周期的b族元素均为10个
b.相同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层排布一定相同
c.第三和第四周期的相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8
d.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3到第12纵列
课外练习及拓展训练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态时,相同周期的两种元素原子所含的能级和能层是一样的。
b.基态时,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数都为8。
c.基态时,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轨道排布式一样。
d.非金属元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课题]:高一化学 第三章 硫 硫酸 第一节 硫[目的]:1、使学生掌握硫的主要性质; 2、了解硫的重要用途。[课型]: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能力培养:通过丁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的物理性质;掌握的化学性质;了解的存在和用途。能力目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运用“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运用“对...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