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反思 > 美术教学反思 > 意料之外的美术欣赏课

意料之外的美术欣赏课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7:26

因为六年级面临着毕业,他们的美术课的内容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在安排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时,加入了大量的欣赏课作为补充,希望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为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激动,并从中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而这种对美的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让他们在美术课上也有惊奇的发现,难忘的回忆,能够落着东西,得到启示。 
我抱着一系列的美好想法走进课堂,第一次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上的很成功,我们由书中的画家拉斐尔为起点,像语文课分析人物性格那样我问他们:画如其人,猜一猜这位画家是男性还是女性,由此问引出的讨论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感受到了拉斐尔的柔美画风,谈到他所在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在此之后的各种风格的画家及代表作。说不上全面,但我力求每一位画家能够凭他生平两三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我高兴的看到,一些本来对美术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也在认真的听,一些有兴趣的同学更是津津乐道。 
我很开心。于是想要复制粘贴这种方法去教学。 
第二次,上的欣赏课是国画基础,这次介绍了中国画家齐白石,我是很喜欢齐老先生的作品,可能个人的情绪带的太多了,学生反映一般,我就觉得有种失落感,而且有的学生还拿画开起了玩笑,我其实并不愿意让纪律问题太多影响一节欣赏课的气氛,我觉得时间有限,就忽视了告诉学生欣赏课的要求,结果学生状态并不是很理想。 
事后想来,大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吧,小孩子感兴趣的确实是那些有意思的事,有时候一幅作品太美了他们会觉得高高在上,所以我还要花时间同他们聊天,将理论的东西转变成现实,联系他们的生活,使学生充分的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美术对自身素养、能力、心理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影响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积极性。 
一成不变看来真的不行,就好像我每次看一幅画的时候,感受都不相同,所以我也不能每次把同一种感受带给孩子们吧。

意料之外的美术欣赏课.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

  • 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

  • 对儿童写生画教学的思考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而艺术创作的主...

  • 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的几点看法

    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

  •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是这样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

  • 《三个好伙伴》教学反思

    《三个好伙伴》是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是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重要作用;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

  • 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育在培养...

  • 情感教育从小学美术课堂开始……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

  • 美术教学反思(三)

    通过一年级新课程、新教材美术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新理念提倡“过程更重于结果”,美术教育应在参与艺术活动过程中...

  • 二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

  • 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 风景写生的要点

    引言:现今美术技法课训练大都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高中工美专业的风景写生教学中碰到不少...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