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教材分析
电话是现代家庭常见的通信工具,学生对其通信原理有着一定的了解。本节通过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便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鉴于学生对于电话的内部结构、连接电话的网络不了解,教师可采用实物剖解、学生连图、多媒体、电话示教板演示等手段,教授相关知识。
本节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了解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②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③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多媒体、老师的演示、实物剖析,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②通过学生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③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①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②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教学准备
电话、手提电话、电筒、电话示教板。
板书设计
一、电话
二、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三、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引入新课
如果我们想了解远处的同学或朋友的近况,你可以怎样做?
由此导出新课:电话。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从生活中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行新课
一、电话
介绍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话。
取两部手提电话让两名学生相互通话。
剖析电话,让学生观察其结构,使学生了解电话的构造及各部分的组成。
利用多媒体及电话教学示教板分别演示话筒怎样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听筒怎样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便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小结电话的结构和作用。
举例,归纳出不同的电话。
上台表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由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电话结构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讨和交流能力。
二、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五台电话,要求每一台电话都可以与其他电话通话,让学生连线,引导学生如何画出最少连接导线,引出交换机。
让学生列举现代电话的功能。
小结后,引出问题:声音转换成信号电流后是怎样传递的?教师让一组同学做一个游戏:
第一个同学先举左手再举右手,第二个将其动作重复一遍,第三个……这样最后一个同学就知道第一同学做了什么动作。教师又叫三个同学手拿电筒,通过亮暗的次数来传递信息。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互相讨论并上台进行表演。
学生举例。
学生参与游戏。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本案例选自延边教育出版社《课堂--与案例》新课标教案物理八年级下册,如欲购买此书,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邮购电话:010-82608550
服务电话:010-82608377,82608850
邮政信箱:10080-155
网址:
教材分析
电话是现代家庭常见的通信工具,学生对其通信原理有着一定的了解。本节通过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便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鉴于学生对于电话的内部结构、连接电话的网络不了解,教师可采用实物剖解、学生连图、多媒体、电话示教板演示等手段,教授相关知识。
本节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了解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②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③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多媒体、老师的演示、实物剖析,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②通过学生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③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①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②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教学准备
电话、手提电话、电筒、电话示教板。
板书设计
一、电话
二、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三、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一、说教材
电话是现代家庭常见的通信工具,学生对其通信原理有着一定的了解。本节通过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便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鉴于学生对于电话的内部结构、连接电话的网络不了解,教师可采用实物剖解、学生连图、多媒体、电话示教板演示等手段,教授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
2.说出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说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提高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和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增强运用物理知识的观念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及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2.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
二、说教法
1、说教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
2、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媒体应用
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投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更正并补充
详细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学生们看屏幕图片引入课题利用这种设计引导学生去自主研读教材。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获取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目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我主要设计三种方法进行突破:
1、研读教材2、同学间合作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让那些自学能力差的同学及时的学到新知识,不至于掉队。(分层教学)
(四)、学生探索性总结,教师纠正并补充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用“这节课,我学会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会做……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并且显示相应的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舒畅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4.1温度计》教案篇1“温度计”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第四章:物态变化合作学习,共同探...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篇1(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目的1.会按照电...
欧姆定律练习篇1欧姆定律练习一、熟悉公式以及单位对应1.一盏白炽电灯,电阻为807ω,接在家庭电路中,求通过这盏白炽电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磁生电”,篇1课题第九章:电与磁 第七节:磁生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
《压强》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篇1课题第九章:电与磁 第五节: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第三节 一、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能力目标...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篇1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1.课题总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的研究》2课题简介新课程...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篇1详细介绍: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教...
力的存在篇1七年级科学案例设计设计课题:力的存在力的存在(第二课时)(一) 教学设计: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