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
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
教具准备
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2课时最好连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采用实验观察操作与教学同步的方法):
学生观察活鲫鱼
→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 本节内容
→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
→
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过程 说明:
以实物演示为情境,让学生观察鲫鱼的骨骼,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动物有这样的骨骼结构吗?从而导入 本章引言,无脊椎动物(无脊柱),脊椎动物(有脊柱)。
(1)鲫鱼外部形态的观察:
教师可让每个学生观察(一两分钟)摆在各实验小组面前的活鲫鱼,或教师用多媒体软件放鲫鱼在水中游动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诱导学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鲫鱼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关于体色、体形、鳞片的作用,学生容易理解。鳍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鱼缸里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自然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离不开各种鳍的协调作用。
关于侧线是感觉器官,学生一般不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鳞片上的小孔,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疑: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鱼体两侧鳞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学生会答出是侧线。接着教师提出:鱼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感觉外界刺激呢?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答出侧线的作用。
(2)结构和生理:(边观察边分析总结)
①观察鲫鱼的呼吸系统
可让学生用解剖针从鱼的口穿入,从腮盖后缘的鳃孔穿出。再用解剖针试探鱼的鼻孔是否与口腔相通,接着观察鲫鱼不断的让水从口流入,再从鳃孔流出,口与鳃盖交替开放和闭合,同时提出问题水是怎样从鱼的口进入经过鳃进行呼吸的?养鱼时为什么再给鱼换水之前应先把自来水存放一段时间再换入鱼缸?若将煮沸的自来水放凉之后马上给鱼换水,鱼将如何?让各实验小组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
关于鲫鱼鳃的结构可用多媒体软件或挂图及取走体壁的鱼的内脏模型指导学生观察或取一片新鲜鳃先看一看颜色,再辨认鳃耙、鳃丝、鳃弓。同时观察时把实物同结构图联系起来,然后取一根鳃丝在显微镜下(或微型投影仪)让学生观察,看到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是鲜红的,让学生分析讨论鲫鱼是怎样用鳃来完成气体交换的,再想一想鳃丝、鳃弓、鳃耙的作用是什么?(鳃弓支持作用,鳃耙过滤食物和沙粒,在鳃丝里进行气体交换)让学生图示小结鲫鱼鳃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孔→将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注意: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鱼全部用鳃呼吸,教师可将其布置为课后问题,让学生观察泥鳅、黄鳝、鳗鲡的呼吸(泥鳅用肠辅助呼吸,黄鳝是喉表皮辅助呼吸,鳗鲡是皮助辅助呼吸,鱼的鼻孔无呼吸作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②观察鲫鱼的生殖系统
这一观察程序让学生来设计,教师指着取走体壁的鲫鱼,让学生设计观察顺序,有的学生可能设计先观察消化系统,有的学生可能设计先观察生殖系统。教师可让设计先观察生殖系统的学生讲出要先观察生殖系统的理由。(生殖系统往往遮盖了消化系统)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报告结果,有的学生观察到的可能是卵粒;有的学生观察到的可能是浓乳状的精液,这时可让实验组之间互相交换,从而让学生从生殖系统的结构上区分。明确鲫鱼是雌雄异体的动物,水中受精。
鲫鱼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图后进行总结。
注意:观察鱼的内部结构时要与其内部结构图联系起来观察。
③观察鲫鱼的消化系统
关于鲫鱼的食性,让学生自学了解它是杂食性鱼。为学习后面淡水鱼的混合放养奠定基础。
关于鲫鱼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教学,可用取走体壁的鲫鱼或利用多媒体软件。鲫鱼内部结构分层剪贴图或剖开体壁的鲫鱼模型,教师揭示观察方法:找到消化管后,从前到后观察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
注意着重观察口腔内的咽喉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上,没有胃,肠直接与食道相连,胰混存于肝组织中,位于盘绕的肠之间,合称肝胰脏。并让学生阅读后简要回答消化管、消化腺各部分的功能。这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设定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
感,并能随着情境的变化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边概括,进而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识。
④观察卿鱼的鳔
在体腔背部找到鳔,让学生观察鳔分为前后两室,在后室腹面的前方发出一条细长的鳔管,向前开口于食管的背方。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鳔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明确鳔的作用,鳔的这一结构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板书设计
第七章鱼类
脊椎动物(有脊柱)无脊椎动物(无脊柱)
第一节鲫鱼
一、生活环境:池塘、湖泊等。
二、外部形态:
体形梭形、体色黑灰色
背鳍尾鳍腹鳍
臀鳍胸鳍侧线
三、结构和生理
(1)呼吸系统:
鳃
鳃耙鳃弓鳃丝:鳃丝是主要部分
(2)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水中受精
(3)消化系统
食性:杂食
组成:咽喉齿、肠、肛门、肝胰脏、胆囊
(4)鳔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
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
教具准备
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2课时最好连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采用实验观察操作与教学同步的方法):
学生观察活鲫鱼
→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 本节内容
→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
→
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过程 说明:
以实物演示为情境,让学生观察鲫鱼的骨骼,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动物有这样的骨骼结构吗?从而导入 本章引言,无脊椎动物(无脊柱),脊椎动物(有脊柱)。
(1)鲫鱼外部形态的观察:
教师可让每个学生观察(一两分钟)摆在各实验小组面前的活鲫鱼,或教师用多媒体软件放鲫鱼在水中游动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诱导学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鲫鱼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关于体色、体形、鳞片的作用,学生容易理解。鳍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鱼缸里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自然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离不开各种鳍的协调作用。
关于侧线是感觉器官,学生一般不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鳞片上的小孔,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疑: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鱼体两侧鳞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学生会答出是侧线。接着教师提出:鱼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感觉外界刺激呢?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答出侧线的作用。
(2)结构和生理:(边观察边分析总结)
①观察鲫鱼的呼吸系统
可让学生用解剖针从鱼的口穿入,从腮盖后缘的鳃孔穿出。再用解剖针试探鱼的鼻孔是否与口腔相通,接着观察鲫鱼不断的让水从口流入,再从鳃孔流出,口与鳃盖交替开放和闭合,同时提出问题水是怎样从鱼的口进入经过鳃进行呼吸的?养鱼时为什么再给鱼换水之前应先把自来水存放一段时间再换入鱼缸?若将煮沸的自来水放凉之后马上给鱼换水,鱼将如何?让各实验小组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
关于鲫鱼鳃的结构可用多媒体软件或挂图及取走体壁的鱼的内脏模型指导学生观察或取一片新鲜鳃先看一看颜色,再辨认鳃耙、鳃丝、鳃弓。同时观察时把实物同结构图联系起来,然后取一根鳃丝在显微镜下(或微型投影仪)让学生观察,看到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是鲜红的,让学生分析讨论鲫鱼是怎样用鳃来完成气体交换的,再想一想鳃丝、鳃弓、鳃耙的作用是什么?(鳃弓支持作用,鳃耙过滤食物和沙粒,在鳃丝里进行气体交换)让学生图示小结鲫鱼鳃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孔→将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注意: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鱼全部用鳃呼吸,教师可将其布置为课后问题,让学生观察泥鳅、黄鳝、鳗鲡的呼吸(泥鳅用肠辅助呼吸,黄鳝是喉表皮辅助呼吸,鳗鲡是皮助辅助呼吸,鱼的鼻孔无呼吸作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②观察鲫鱼的生殖系统
这一观察程序让学生来设计,教师指着取走体壁的鲫鱼,让学生设计观察顺序,有的学生可能设计先观察消化系统,有的学生可能设计先观察生殖系统。教师可让设计先观察生殖系统的学生讲出要先观察生殖系统的理由。(生殖系统往往遮盖了消化系统)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报告结果,有的学生观察到的可能是卵粒;有的学生观察到的可能是浓乳状的精液,这时可让实验组之间互相交换,从而让学生从生殖系统的结构上区分。明确鲫鱼是雌雄异体的动物,水中受精。
鲫鱼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图后进行总结。
注意:观察鱼的内部结构时要与其内部结构图联系起来观察。
③观察鲫鱼的消化系统
关于鲫鱼的食性,让学生自学了解它是杂食性鱼。为学习后面淡水鱼的混合放养奠定基础。
关于鲫鱼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教学,可用取走体壁的鲫鱼或利用多媒体软件。鲫鱼内部结构分层剪贴图或剖开体壁的鲫鱼模型,教师揭示观察方法:找到消化管后,从前到后观察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
注意着重观察口腔内的咽喉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上,没有胃,肠直接与食道相连,胰混存于肝组织中,位于盘绕的肠之间,合称肝胰脏。并让学生阅读后简要回答消化管、消化腺各部分的功能。这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设定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
感,并能随着情境的变化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边概括,进而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识。
④观察卿鱼的鳔
在体腔背部找到鳔,让学生观察鳔分为前后两室,在后室腹面的前方发出一条细长的鳔管,向前开口于食管的背方。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鳔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明确鳔的作用,鳔的这一结构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板书设计
第七章鱼类
脊椎动物(有脊柱)无脊椎动物(无脊柱)
第一节鲫鱼
一、生活环境:池塘、湖泊等。
二、外部形态:
体形梭形、体色黑灰色
背鳍尾鳍腹鳍
臀鳍胸鳍侧线
三、结构和生理
(1)呼吸系统:
鳃
鳃耙鳃弓鳃丝:鳃丝是主要部分
(2)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水中受精
(3)消化系统
食性:杂食
组成:咽喉齿、肠、肛门、肝胰脏、胆囊
(4)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关于水的档案 ●成人的身体70%的成份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一个70公斤重的人,水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
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1.活的蛔虫呈现()A.白色或浅黄色B.乳白色或粉红色C.浅绿色D.浅灰色2.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A.雌虫较大,尾端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
例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构成。()解析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的,本题的填空只能填体节,而不能填写环节,环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
教学目的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能力方面: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脑的大体结构及部分脑神经的分布和主要作用;2.理解大脑和小脑的基本功能。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