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2)知道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知识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使之树立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
学生对为什么能把某些淡水鱼类混合放养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淡水养殖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常易混淆,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围绕教学内容播放
录像激趣引学
→
研讨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
升华感性认识,了解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可由录像片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类,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类,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关于我国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是淡水养鱼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的池塘养鱼,现己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可以放一些录像片或投影片并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1)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①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然后告诉学生我国的淡水鱼约有800多种。最好能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若找不到录像片,用幻灯片或挂图代替,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淡水鱼的图片。在给学生展示各种淡水鱼时,让他们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还有常见的鲤鱼、鲫鱼。先让学生说出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缩鱼叫“胖头鱼”鲸鱼叫“白维”等,这时老师做些补充指出它们的学名。
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六种淡水鱼后,让学生观察讨论这几种淡水鱼的体形、体色、栖息水层、食性有何不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淡水鱼类的养殖
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一下自己调查到的或是自己知道的养殖淡水鱼类的方法。也可通过录像片让学生观察,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除以上六种鱼外还有鲂鱼、鳊鱼,近来又发掘和引进了许多新的养殖品种,如罗非鱼、鳗鲡、虹鳟鱼等。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淡水养殖的方法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②我国淡水养殖业所取得的成就
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看录像或电影,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养鱼塘去参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淡水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地方己发展为工业化养鱼,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控制水体的含氧量,温度等条件进行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鱼类养殖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我国的主要海洋鱼类
①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一下我国为什么有丰富的鱼类资源,然后通过录像(投影片或挂图)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占世界海洋鱼种类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海洋鱼类的养殖
通过学生研讨的方式(或放录像,投影),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事海洋鱼类的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沿海渔民如何进行人工养殖海鱼及什么是人工渔礁。人工渔礁与大然渔礁的区别。设置人工渔礁的意义。
对沿海地区的学生,可让学生畅谈自家海洋鱼类的养殖经验。向学生布置课后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及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学习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第二节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一、我国的淡水鱼类
1.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栖息水层不同,食性不同
2.淡水鱼类的养殖
二、我国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
(2)常见的海洋鱼类有:贴图片
2.海洋鱼类的养殖
人工养殖:
增殖:天然鱼礁
人工鱼礁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2)知道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知识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使之树立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
学生对为什么能把某些淡水鱼类混合放养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淡水养殖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常易混淆,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围绕教学内容播放
录像激趣引学
→
研讨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
升华感性认识,了解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可由录像片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类,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类,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关于我国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是淡水养鱼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的池塘养鱼,现己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可以放一些录像片或投影片并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1)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①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然后告诉学生我国的淡水鱼约有800多种。最好能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若找不到录像片,用幻灯片或挂图代替,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淡水鱼的图片。在给学生展示各种淡水鱼时,让他们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还有常见的鲤鱼、鲫鱼。先让学生说出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缩鱼叫“胖头鱼”鲸鱼叫“白维”等,这时老师做些补充指出它们的学名。
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六种淡水鱼后,让学生观察讨论这几种淡水鱼的体形、体色、栖息水层、食性有何不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淡水鱼类的养殖
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一下自己调查到的或是自己知道的养殖淡水鱼类的方法。也可通过录像片让学生观察,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除以上六种鱼外还有鲂鱼、鳊鱼,近来又发掘和引进了许多新的养殖品种,如罗非鱼、鳗鲡、虹鳟鱼等。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淡水养殖的方法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②我国淡水养殖业所取得的成就
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看录像或电影,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养鱼塘去参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淡水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地方己发展为工业化养鱼,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控制水体的含氧量,温度等条件进行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率的鱼类养殖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我国的主要海洋鱼类
①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一下我国为什么有丰富的鱼类资源,然后通过录像(投影片或挂图)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占世界海洋鱼种类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海洋鱼类的养殖
通过学生研讨的方式(或放录像,投影),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事海洋鱼类的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沿海渔民如何进行人工养殖海鱼及什么是人工渔礁。人工渔礁与大然渔礁的区别。设置人工渔礁的意义。
对沿海地区的学生,可让学生畅谈自家海洋鱼类的养殖经验。向学生布置课后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及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学习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第二节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一、我国的淡水鱼类
1.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栖息水层不同,食性不同
2.淡水鱼类的养殖
二、我国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
(2)常见的海洋鱼类有:贴图片
2.海洋鱼类的养殖
人工养殖:
增殖:天然鱼礁
人工鱼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关于水的档案 ●成人的身体70%的成份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一个70公斤重的人,水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
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1.活的蛔虫呈现()A.白色或浅黄色B.乳白色或粉红色C.浅绿色D.浅灰色2.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A.雌虫较大,尾端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
例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构成。()解析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的,本题的填空只能填体节,而不能填写环节,环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
教学目的知识方面:了解脊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初步学会做简单的脊蛙反射实验。能力方面: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脑的大体结构及部分脑神经的分布和主要作用;2.理解大脑和小脑的基本功能。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